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31章 论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章 论道

  华盖殿中。

  朱瞻基身边侍候的宫人都出了外间,殿中只有李显穆和他两个人。

  “老师有话要和学生说?”

  “如今先帝诸事都算是做完了,陛下对为皇之事也渐渐熟悉,臣今日在这里,是想要问问陛下,想要做个什么样的君王,又对自己未来的执政生涯有什么展望呢?”

  朱瞻基闻言有些疑惑,“自然是做个明君。”

  “明君很多,各有不同。

  陛下是想要做汉文帝那样的明君呢?还是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呢?

  是我朝太宗皇帝那样的明君呢?还是先帝那样的明君呢?”

  李显穆笑着问道:“陛下是想要开疆拓土,还是注重文治民生。

  是想要将如今大明的各项制度坚持下去,还是要改革为大明后世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具体的制度。

  是想要做些大而化之的贡献,譬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是想要具体做一些千百年后都清清楚楚会被记住的事呢,譬如太宗皇帝迁都北平,譬如太祖皇帝重修长城万里。”

  李显穆说的很是轻松,可朱瞻基的脸色已经凝重起来,这是从未有人提到过的事。

  每一个皇帝都会被教育着做一个明君,可从来都没有人说过到底什么样才是明君,好像那些古来贤明的君王,各有不同。

  “老师觉得哪种更好呢?还请老师教我。”

  李显穆稍微挪动了下身子,舒缓下筋骨,而后淡淡道:“依我的看法,那就要看王朝当时的主要矛盾,明君便是能解决矛盾的人。

  秦汉之交、隋唐之交,这种一个经历了长时间战乱,天下已然破败不堪的时期,人心思定,百姓渴望安定,国库空虚,国力疲弊,那自然就要休养生息,汉文帝为最上等。

  待国库充盈,民间长久安定,而外部有威胁时,便要主动出击,击垮外部的威胁,以保护政权,汉武帝前期,经过文景之治,府库充盈,而匈奴威胁日渐强大,于是果断出击匈奴。

  唐太宗时期,因为隋炀帝导致天下大乱,人口从五千万锐减至一千万,大片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国家疲弊不堪,所以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以及人口。

  所以唐太宗主抓文治,尽量慎战、少战。

  同时,唐初面对的外部威胁也非常大,唐太宗抓住极小的窗口期,一举解决外患,但他很是清醒,对外的战争是为了让国内有稳定的发展恢复环境,所以武功极盛的唐太宗并没有走上穷兵黩武,不断征讨的结局。

  反面的例子便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后期,在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情况下,依旧遵循前道,于是有亡毁之祸。

  所以,做事不能因循守旧,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矛盾,而皇帝以及大臣,便有不同的职责。”

  主要矛盾!

  这四个字一出来,就让人觉得振聋发聩,而解决主要矛盾就能让天下大治,朱瞻基用这个理论略微一推算,便发现历史上很多事都有了解释。

  他有些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只能勉强压着,声音有些低沉的问道:“老师觉得大明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李显穆坐直了身子,郑重道:“大明经过太宗皇帝以及先帝的治理,暂时并没有太大的需要举国之力守御的大患,陛下觉得呢?”

  “是这样。”

  “经过太宗皇帝和先帝的治理,大明整体上称得上治世,国库并不空虚,国力也不衰颓,而是昂扬向上,陛下觉得呢?”

  “没错。”

  “所以如今的大明没有生死存亡的矛盾,可恰是这种情况最是危险,因为危机就潜藏在繁荣和鼎盛之下,让人不由自主的忽视,要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乱前,可是开元盛世!”

  “还请老师教我!”

  朱瞻基肃然望向李显穆,郑重道:“如今天下唯有老师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臣受大明四代帝王厚恩,自会尽心竭力。”

  “宋朝真宗、仁宗时期,算是宋朝最为和平的一个时期,宋仁宗也算是一代明君,贯穿整个宋仁宗时期的主线,便是改革,诸如庆历新政等等,一直到神宗、哲宗年间,新旧两党不断在争论如何改革。”

  “为何如此呢?因为时间到了仁宗年间,开国的制度便已然不能适应当时的宋朝,而拖累了天下社稷。

  先帝在位虽然仅仅只有一年,但却废除了许多太祖太宗的政策,这便是其中原因,大明建立六十年,太祖当初定下的政策,许多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大明。

  臣是太祖的外孙,幼时由太祖教养过数年,曾经问过太祖为何制定政策,所以对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最是清楚。”

  这话太有说服力了,要知道,就连朱瞻基都没见过朱元璋,更别提由朱元璋亲自教养数年,如今天下之中,只有李显穆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

  李显穆语气中带着慨然、紧紧盯着朱瞻基的眼神道:“如今大明所需要的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君王,要为后世的君王创建足以维持下一个五十年的制度,陛下您天资纵横,恰好于此时登基为皇,这是上天为您垂下青枝,让您建功立业啊。”

  朱瞻基被李显穆鼓动的心中激荡,说出了此番对话第三次——“还请老师教我!”

  “臣有些见解,请陛下静听。”

  李显穆沉吟道:“其一,便是继承先帝的策略,将那些明显不符合当今的政策该废除废除。

  其二,有些渐渐荒废的政策,要重新拾起来,比如朝廷对有功名的举人、进士、官员的免税额度,要考虑一下是否加强。”

  朱瞻基突然开口打断,“老师,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是根据之前的养廉银所想到的,太祖皇帝给读书人免税的额度,就是因为俸禄不够。

  既然现在可以直接发钱,那为何不再多发一些,而后将免税额度取消呢?

  我知道在民间有不少读书人故意偷税漏税,当初老师下江南不就是解决这件事吗?”

  “取消免税土地可以,但换成加钱却不行,陛下,在治国的过程中,有一条准则,叫做‘非必要不支出’,如果不是一定要花钱,就不要花。”

  李显穆肃然道:“如果要给官员以及读书人发这一笔补贴,势必会极大的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那这就有个问题了,朝廷想要交换的田税,真的能收上来吗?

  如果收不上来,那朝廷就既亏了田税,又亏了这一笔补贴的钱,这就是双亏。”

  朱瞻基一听就知道自己想的太简单了,收税哪里是那么简单的,想想也知道绝对收不上足额的税,他打了个寒战,望向李显穆摇头道:“是学生想的太简单了,老师你按照你的想法继续说吧。”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改革。”

  李显穆的神色彻底郑重起来,“陛下,臣知道当今许多大臣都畏惧改革。

  但凡事不改不行,而且要时时去变,如果经常变,就可以一点点的改变,但如果一直不变,等到需要变的时候,便是挖心彻骨的剧痛。

  这便是,病灶本发于微末之时,一开始只需要一幅汤药,亦或休息一番便能好。

  但拖着不治,病灶便愈发严重,到那时不用虎狼之药,便回天无力,用了虎狼之药,也只是延缓死亡而已!

  已然无用!

  如今大明走到现在,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能够让后世君王能够长安,这便是陛下的使命。”

  “老师心中怕是已然有想法了,还请直接说出来吧。”

  经过前面一大串的铺垫,终于到了现在的处境,朱瞻基的所有好奇心和焦虑,都已经被李显穆勾了出来。

  “王朝要想长治久安,首要便是税法,自日本白银入大明以来,如今我朝税法已然渐渐由太祖时期的实物税,转为白银税,其中好处,陛下想必非常清楚,这便是改革税法的好处!”

  朱瞻基沉着的点点头,白银税的好处是谁都能看在眼中的,每年不知节省了多少损耗和浪费。

  “但这不是结束,白银税法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合适的,至少臣就知道,河南、甘肃、陕西等西边省份,因为白银税法,其负担就比江南沿海更重。

  因为江南沿海地区商业氛围浓厚,大量白银都汇聚在那里,于是同样一两白银,在江南沿海更不值钱。

  但收税时,收的却是同样的白银,于是造成内地的百姓税负更重,长此以往,岂非祸事?”

  朱瞻基震惊道:“竟然有此事?”

  朱瞻基是很聪明的,只略一思考就知道李显穆所说乃是事实,立刻沉声道:“看来税法之事,也要因地制宜才行。”

  李显穆点头道:“正是如此,臣建议让当地巡抚多番倾听民间的声音,朝廷也要多派人前往,看看百姓的痛点是什么,知道问题才能解决。”

  “朕明白了。”

  朱瞻基脸色虽然很是凝重,但眼神中却透着兴奋,今天这才是有价值的交谈。

  他为什么喜欢和李显穆交流?

  因为李显穆从来都不说那些之乎者也,也不说什么圣贤道德,而是每每能直指事件核心!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