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想得有点多(4k)
虽然坏处都有应对,但是风险就是风险,永远都是存在的,冒着这些风险,领导就想知道相比于在地下,冒这些风险到底值不值。
高振东自己说了也许是不一定是对的,但是无论如何,他的看法总是有见地的,能把思路拓宽不少,至少在这一点上,领导对他有信心。
毕竟这么些年,这位科技工作者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眼光。
高振东早就等着了,这件事情是必然要说清楚的。不用深入细节,在防工委领导这个层面,也不需要说细节,只需要把大方向上的问题上说清楚就行了。
“首先,在地面施工,可以多工作面同时进行,只要资源投入及时,组织协调得当,其建设难度无疑要比挖石头山低很多,而且相应的工期也要减少很多很多。”
高振东说这话的时候,领导才隐约想起来,面前这位年轻人不只是一位能力极强的科技工作者,同时在管理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能力,他撰写的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籍,现在依然是各大高校和厂所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必学内容。
刚才忘了这茬儿了,要是早一点想起来,估计他对刚才高振东的话的相信程度还要高几个级别,不过现在想起来也不晚。
对于高振东说的在建设难度和工期方面的好处,他没有任何的怀疑,毕竟这东西一眼都能看得出来,在地面上和在地下,别说现在了,就算是放到几十年后,差别也是极大的。
“上面这些好处自然会带来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成本会有明显的降低,在地面上修东西和把一座石头山挖空,无疑是前者要省钱得多,而且在建设期的安全管理上,也要方便得多。”高振东继续道。
“嗯,这是肯定的……”如果抛开保密和运行安全方面的顾虑的话,无疑地面上修建建筑就要简单得多了。在石头山里挖出一栋9层楼的大楼很有难度,但是在地面上修一个长宽数十米,9层楼高的大楼就简单得多,就算这是大跨度结构,总的来说技术难度也是可控的。
如果再搞点往下挖一段的辅助手段,那建设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多,不管怎么说,从地面往下挖和掏空一座石头山相比,依然是前者更简单省钱。
“但是,这样一来,没有山体天然的防护,辐射问题……”山体还有个好处是,地下的辐射会受到山体天然的阻挡。
高振东笑了起来:“领导,其实都一样,毕竟不论在山里还是地面,辐射首先就得满足运行人员安全需求,而这一点,在山里还是地面的代价都是差不多的,因为运行人员都在工程主体和附属设施里工作,这一条是不会变的。而一旦满足了运行人员的安全需求,其实对于周边的影响,也就没有多少了,在地面并不比在山体里需要花费多出太多的代价。”
地面相比在山体里,在这方面会有一些额外的防护支出,但是更多还是在管理支出方面,在硬件条件建设上,多不了太多。
一语惊醒梦中人,防工委领导顺着高振东的话往下一想,嘿,还真是这么回事。
“难度低了,工期短了,钱也少了。而且建在地面上,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选址更加自由。建在三线,这个大方向不变,但是具体建在哪里,选择面可就大多了。”
原本的选址是很困难的,远的不说,相关专家同志几乎把西南F4的地盘都看遍了,最终才选在乌龙口。因为这里的山够大、够结实、离水源够近、交通够方便、安全性够好……
要说这个,同志们还得感谢高振东,他组织人手帮助地资局的同志改进的地震仪,在这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仪器毕竟是仪器,在这方面,高振东也是有考虑的。
“领导,地下情况的探测,现在依然是个难题……”别说现在了,就算是到了几十年后,地下的地质情况依然是连蒙带猜的,高振东自己就知道,黔山黔阳市修地铁的时候,没少受意料之外的溶洞的困扰。
“所以,在地面上还有个好处就是,变数小!一旦选定的地域,在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等情况变化是比较小的,处理起来也容易,而在山体里这件事情可就不好说了。”
高振东可是听说过在喀斯特地区打洞,遇见溶洞之后几十车水泥灌进去泡都没冒一个的事情的。虽然他知道这个工程最终选定的地点倒是没有碰到这个问题,可是最终的情况谁知道呢,毕竟那个工程也没修完。
而且这个理由在工程没完工之前,是一直存在的,相信同志们也不会不考虑,而放到地面上就没这么麻烦了。
“嘶……这方面如果一定要修在地下,那也只能通过把勘探工作做扎实来避免了。”领导倒是没有因为高振东的话就觉得放到地面上来才放心,而是直接向最坏的情况考虑。
高振东也没继续纠缠这个问题,他还有别的话要说:“而且在地面上的话,紧急情况下如果需要,是能打大会战的,在山体里就没这个条件,同志们空有一腔热情,但是根本没地方发挥。”
在重大建设项目上打大会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效果往往都不错,但是在山体里,还真没这个条件,施展不开。
“大会战……”领导摸着下巴,没有继续往下说。
你不说没关系,反正高振东还有话说。
“领导,你看,修在山里,别的不说,仅仅是这条长好多公里,直径3米的引水管,就足够同志们折腾很久的。”
高振东上辈子看见那根引水管的时候,还没见过多少世面的他直接就惊呆了,主要是当时年少的他,对“水管”的概念还停留在自来水厂那个级别。
虽然比这大的引水管后来也不是没有,但是在60年代中期,这个规模和方案的地下引水设施,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些吃力。
领导看着那根在地下蜿蜒数公里,在计划里要穿透数公里的基岩的引水管也是有些挠头。虽然不是土木专家,但是领导当年还是指挥战士们挖过战壕的,这根直径3米的管道不但要打通基岩,而且打通之后还要混凝土加固内壁,实际开凿还要直径超出3米,想想都知道这工程有多艰难,工程量有多大。
这可是石头山和基岩,不是北方平原那种土壤。
高振东将手一挥:“而且我看了这个方案,这些水,平时是要靠提水泵站从乌水提上来的,仅仅是提水的电,就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虽然理论上可以使用反应堆在生产中产生的热量发电,可以说是自产自销,但账不能这么算,如果这些电能节约下来,岂不是更好?”
领导有些沉默,一根直径3米的水管,就算不满管,但是想要供应上它的流量,得多少个大功率提水泵站才能供应得上啊,那些可都是电呐。而且这个工程有个特点,用水是持续、大量的,要不然也不会把主意打到龙江的一级支流乌水身上去了。
反应堆的冷却水供应不上有什么后果,在电视上看过小鬼子某电站事故的高振东心里太清楚了。
高振东在方案里那根直径3米的管子上点了点:“如果把这个工程放到地面上,那取水方面就容易多了。别的不说,在地面上,我们可以在水源附近就近布置,而且管道的建设要求也低得多,工期、难度、成本,同样能节约不少。而且备用供水方案的布置和设计也要简单得多。甚至可以为这个堆修建一个水库,利用重力供水,运行起来也要节约得多啊。”
给烧开水的电站配套一个水库,也是高振东在搞水利的长辈那里看到的除了径流取水之外,常见的方式。
而反应堆这东西,不论是否要发电,冷却的本质其实依然是烧开水。配个水库很正常。
领导被高振东的话给吸引住了,但是转念一想,又发现了个不对劲的地方。
“如果那样,这个堆不是在水库下游了?堆本身就会受到水库受攻击时溃坝洪水的威胁?”相当于是把反应堆一个需要重兵防守的地方,扩大成了两个,反应堆和水库都得防守,风险大大增加。
高振东摇摇头:“这其实也很容易解决,反应堆布置在水库下游,高程比洪水淹没线高但是又比水库死水位低的地方,依然能起到重力供水,但是溃坝洪水又不会对反应堆产生威胁的效果。哪怕是地形限制无法直接重力供水,依然可以利用渡槽、倒虹管等水工设施起到重力供水的效果,如此一来,水库带来的风险其实并不大。”
渡槽就是给水流走的桥,倒虹管,其实就是个连通器,虽然需要用到有压管道,但是只要倒虹段设计合理,成本上升并不多,这些措施至少比在石头堆里打洞要强得多。
高振东说这话的时候,领导又想起来,高振东好像在水利方面多多少少也是有研究的,至少沾边。他的一些成果,在多次抗洪抢险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手上有这种多面手就是好,此时领导心里忍不住有些感慨。
虽然不知道“倒虹管”是什么东西,但是至少他能肯定,高振东绝对不会瞎扯淡。
“而且,这个东西如果放到地面上来,才是真正能发电的,综合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
高振东上辈子在这个工程遗址里,没有发现发电相关的部分,按说连反应堆遗址都公开,这部分没理由藏着掖着,估计有可能压根就是没有。
原因也不难猜——在山体里挖个反应堆和相关提炼设施已经很吃力了,想挖出发电厂部分的空间,估计难度和成本都难以接受。
而把这东西放到地面上来,发电厂部分可就有得说道了。
“我看过方案,这个方案取水量之所以这么大,与大部分冷却水没法回收利用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有配套的发电厂和冷却水冷凝回收设施,那取水量也不需要这么大了。”
这是高振东估计的,毕竟现在详细方案没出来,也只能估计,但是高振东相信自己估计得并非没有道理。
21世纪的火力发电厂,冷却水回收利用率在98%以上,这才达到了一座60MW的火电厂一天取水量仅需不到10万吨的效果。
而这个建在山体里的反应堆,无疑是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布置冷凝塔这些设备的,所以才需要那么大的一根引水管。
而减少取水,带来的联动效益是数字很大、涉及面很宽的。取水、输水,都能有不少的节约。
而这些节约下来的钱再添点,可以贴补上发电厂部分的投资成本,可以说是里外里一算,没多花多少钱,但是白得了一座大型发电厂。
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省下来的,那就更为可观。
“发电……取水……”高振东的话,有些超出了领导的预期,他想得实在是太多了。
“嗯……这些考虑,我会向相关的同志转达的。”其实他知道,在不大幅增加安全风险的前提下,地面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省时间、省钱、省运行费、方案灵活度大、安全方面和地下互有长短……
“而且,如果调整方案的话,甚至还能和其他重大三线工程产生联动效果。”既然都说了,那就不妨多说点。
“联动?”对于这种21世纪的网络大厂营销黑话,领导是真没转过弯来。
“对,我没记错的话,在黔山省崇义市的乌水渡口,要建设一个大型水电站吧?”高振东对这个还是很清楚的,毕竟上辈子经常在那儿吃鱼。
这个水电站原本是在70年开建的,但是在这条时间线上,不论是规划时间还是预计开工时间,都有所变动。
“嗯,对,是有这么回事。”领导点头,还没点几下,他就回过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