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 >第119章 许易:你有梦想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9章 许易:你有梦想吗?

  “算了,瞎想也没意义,等会就知道了。”

  赵阳摇摇头。

  今天他在这里,是约见了星辰汽车的负责人,相比于威马那边,这边不光给出的条件看起来更有诚意,态度也更加主动。

  但是。

  赵阳心里的想法是这样的。

  要不要考虑星辰汽车,还要看对方能不能拿得出更加实际的东西。

  比如说更深的技术底蕴,亦或者有什么底牌之内的,后续能不能拉来哪个大资本撑腰。

  否则的话,一家看不到前景的新能源车公司,在国内这么卷的大环境下,搞不好熬不过五年就会暴死了。

  相比之下,他还是觉得威马汽车更为靠谱一点。

  没一会。

  一个身影走进咖啡厅。

  在眼神环顾之后,走到对座的位置率先坐下来,一张年轻带着棱角的面庞,眼神平静带着光彩。

  对方带着笑,很平易近人的态度。

  同时伸出手问候,开口说出了一句让赵阳印象深刻的话语:

  “我是许易,今天应该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相关的信息已经提前交涉过了,在更深入的沟通之前,我想单独问一句——赵工,你有梦想吗?”

  …

  这话一出。

  不禁令赵阳的神色为之一怔。

  什么……

  什么叫我有梦想吗?

  这是什么鬼开场白,好声音综艺乱入是吧?

  “许总,我有点不太明白,你这句话的意思。”他斟酌着开口。

  许易看着他,说出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指的是,真正为汽车纯电化和智能化梭哈的决心。你觉得新能源车,在未来多久会实现和燃油车分庭抗礼?或者需要多久实现渗透率反超?”

  ……

  这句话真给赵阳问住了!

  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

  嘶——

  国内新能源车多久能和燃油车分庭抗礼?

  一上来就搞这个话题叙事,未免也太宏大了点?

  起个高调来画大饼吗?

  可看着许易真诚平静的眼神,他又感觉不太像。

  于是下意识开始思索起来。

  哪怕在国家这么大政策和能源转型的力度促进下,谁也不敢做出这个预测啊。

  十年?

  还是十五年?

  赵阳真有点不敢说了。

  因为,根据他这十几年的从业经验,潜意识里已经焊死了一个观点。

  那就是燃油车始终是最靠谱的。

  国外造车领域一百四十年的经验,国内就算奋起直追,要花多久才能追到高端?

  而且还是在全新的新能源赛道。

  …

  人在未曾到来的现实之前,往往都是迷茫的。

  就算是从事其中最前沿的技术人员,也有这种迷茫。

  就比如赵阳,他有时在内心也会思考,纯电驾驶,智能车机、智能驾驶这些大概念,到底走不走得通?

  抛开新能源车目前的补能、续航、安全性问题不谈。

  作为一个主攻车机智能化的工程师,他也不能确定,智能车机继续研发下去,能不能在行业内大放异彩。

  说到底,这个“智能大屏幕”,到底是不是被人们所需求?

  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汽车有个仪表盘就行了。

  而且。

  燃油车的路线已经验证过了,机械素质和操纵代步属性,好开耐用,才是汽车真正的内核。

  “至少……八到十年吧,但我觉得随着工业的发展,智能化一定是未来的大方向,让高端汽车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赵阳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作答。

  整体的表态,还是肯定的。

  开玩笑,他自己也是搞这方面的,总不可能自己否定自己的专业。

  目前行业内的普遍两个观点,智能化是大方向、并且会成为高端汽车的象征。

  “我的观点和你大致相同,不过细节上略有出入。”

  许易听完,又说出一个令赵阳震惊的“暴论”。

  “我认为,最多四到五年时间,新能源车渗透率就能达到30%以上,和整个燃油车体系分庭抗礼。

  超过五年后,全面智能化的新能源车,在五十万以下的价位领域,将会彻底超越传统豪华燃油车。”

  赵阳露出一个意外的笑:

  “许总,不得不说您的观点,是我在行业内见过最为自信的。”

  这个观点很吓人。

  时至今日,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不到5%。

  这还是在各种政策推动下,以及很多新能源车,都是以油改电、小车为主,均价在二十万以下。

  按照许易的说法,国内新能源五年达到30%渗透率,那岂不是光每年售出的新能源车,都要接近八百万?

  在各家新势力的hr和创始人面前,他都没听过这么大的饼。

  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了,人家放话要在19年实现自动驾驶,但据赵阳所知,这压根是个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按照您所说的数据,那接下来几年的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几乎是呈几何倍数的增加,但是这种理论的依据在哪里?”赵阳不禁道。

  …

  “很简单,人一旦习惯了方便的东西,就不可能再倒回去了。

  高端燃油车的硬件成本、动力成本、奢华内饰成本,是很难降下来,也难以下放。

  但是智能化的车机和自动驾驶不一样,下放的成本很低,而且也不挑任何车型和平台。

  当人们习惯了蓝牙钥匙和感应钥匙,就不想再去用按键钥匙,习惯了远程控车就不想再走过去开车门打开空调。

  当然这只是最基础的,先不谈完全自动驾驶的那种高度。

  就拿当前行业内比较先进的acc辅助驾驶,主要用在高速道路,自动跟车保持车道,可以极大程度的缓解长途驾驶疲劳。

  如果这样的技术,将来下放到十几万,二十万的新能源车子,再加上完整的车机娱乐智能化,以及电子化的智能座舱……这些都是燃油车所不具备的。

  你觉得人们会怎么选?”

  许易所列举出来的,就是几年后新能源车最可怕的地方。

  智能化系统和算法的下放,是没那么高的成本的。

  何况随着国内全产业链规模愈发的发达,占据的优势是国外传统车企所不具备的。

  而且在智能化这方面,同级的燃油车,想跟也没法跟。

  这个涉及到整车架构与功耗的问题。

  完整的智能驾驶与车机座舱智能化,要负担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车机的功耗,燃油车的小电瓶根本无法胜任这种工况。

  另外涉及到智能驾驶,底层动力控制要达到零延迟也需要纯电动力架构的支持,对电机的精准矢量控制标准,要放到发动机上几乎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很多纯电车都开始跑城区自动驾驶了。

  而同级的燃油车,依然还是搭载着十年前的acc辅助系统。

  不是不想跟,而是传统燃油车的架构不支持这一块。

  ……

  嘶——

  赵阳吸了一口气。

  这倒是一个很深刻的观点!

  说实话,目前的主流观点,一直是觉得高度智能化只有售价昂贵的“高端车”才配搭载。

  就比如传统豪华车企,一套acc辅助驾驶系统,是要卖到三万块选装,而他们所开发的智能车机,低配的入门车型是不标配的。

  就是说——

  这种用起来很方便的东西,传统车企一定是给你卡得死死的。

  选装价格标得高高的,这样才能凸显出高端和豪华。

  但按照许易的观点,却是和这点背道相驰,要把智能化和所有方便的东西搞普及化,往全民化去发展。

  “可目前的新能源车,在电池包和补能方面,还谈不上方便吧。

  当然,我并不是质疑咱们国内对相关补能设施和产业推动的力度。

  只是在这方面,如果有哪家车企能率先完成效率突破的关键,才能成为新潮流的引领者。”

  赵阳想了想,又说道。

  许易露出笑容:“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及我们内部正在研发,且即将要落地的两项关键技术了……”

  ……

  两人在咖啡馆详谈了两个多小时。

  从智能化发展谈到行业前景,而后又深入浅出的交流了相关的技术储备。

  很快就在观点上达成一致。

  最后,赵阳的眼神之中只剩惊叹!

  在见到许易之前。

  他是真没想到,一家凭借老头乐起家的公司,创始人对于未来新能源赛道的发展以及当下汽车行业的分析能这么深刻。

  一些大方向的见解,让他这个资深人士都感到茅塞顿开。

  最关键还十分的自信,有一种令人备受打动的感染力。

  而对方掌握的技术底蕴,则是令他无法拒绝的杀手锏。

  “全民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算法护城河”、“全球补能网络top”……

  嘶——!!!

  就很莫名其妙的,一张张大饼硬是塞进了他的脑海里!

  不讲道理的那种。

  但许易的话听起来又好像有理有据,非常有可信度,仿佛是真的能亲眼见过的未来!

  赵阳承认,自己被折服了。

  …

  许易笑而不语。

  废话,他讲的就是未来四五年后的行业现状,每一条行业可发展的脉络,都是清晰可见,要是没理没据就怪了!

  双方意向达成一致。

  许易开出最终条件,整车智能事业部的首席执行官的职位,100万的年薪待遇以及部分期权许诺的条件,略高于行业水平,负责星辰车机底层系统从0-1开发,带队公司智能团队研发的工作。

  有了自己的车机智能团队做基础。

  那么接下来,找手机厂商联合团队研发,在最快速度落地第一代智能车机系统的事情,也就顺利成章了。

  ……

  除开智能化这边。

  近期。

  整车工程研发部这边,忙得不亦乐乎。

  整车研发的工间。

  王景明和程力带着多名工程师,正在进行“星辰s7”的动力与底盘架构开发工作。

  针对动力系统的开发,其实很简单。

  因为新能源纯电车,无论是两驱还是四驱,整个动力结构都相当的简单。

  而他们的整车配置,第一代完全没考虑四驱,动力系统以单电机的大功率后驱为主。

  既是为了节约成本,也是考虑到能耗。

  双电机四驱固然听起来很爽,可放在定位长续航的家用轿车、出租车来说,就有点不太实际了。

  除此之外。

  最复杂的部分,莫过于底盘结构的开发与调校了。

  底盘调教作为提升车辆性能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产车的弱项。

  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初创车企来说,要把一台车的地盘质感做得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进口车企几十年长期积累的底盘调校经验数据,单一车型超过百万公里的路试和优化悬挂系统。

  要拿到短短一年半载来完成,甚至追赶,那有点痴人说梦了。

  好的底盘决定了一台车是否好开,驾驶起来是否有自信和高级感。

  许易对这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不说完全赶超,起码也要达到传统豪华车,20w级别以上的底盘舒适度和高级感。

  为了达成这个“硬性目标”。

  整个研发团队不得不拿出了从大厂带过来的“祖宗之法”。

  进行了一轮大规模逆向研发工程。

  可以看到。

  偌大的场地中,摆满了二十万至三十万层级的传统豪华车,一眼望去包括有宝马3系,奥迪a4L,沃尔沃S60……等五六台市面上流行的长轴豪华轿车。

  有几台已经进行了深度的拆解。

  逆向研发的好处不用多说了,节省大量开发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获得友商的技术参数。

  就算是国内的传统大厂,在推出一款车之前,也会找到豪华车企的某款车来深度对标一下,这种情况下是肯定试要把对方的车子弄过来拆解对标一波的。

  否则连对方什么用料和结构都不知道,怎么精准对标?

  更何况。

  他们也不是对着一款车逆向研发,而是同时逆向研发好几款。

  拆一台车,的确是有恶意对标的嫌疑,把市面上相关车型全拆了研究,那就叫集各家所长了!

  本来王景明觉得,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紧张的研发工作,即使是逆向研发,也不一定能很快拿出核心方案。

  底盘调校相关数据,有时候照抄都不一定弄得好。

  可当整个团队开始埋头工作,却给人一切都十分顺利的感觉。

  “不是错觉吧,底盘的结构开发,整体研发顺利得有点不像话啊?”

  王景明内心不禁嘀咕。

  ……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