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 >第52章 许总你太性情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章 许总你太性情了!!

  “当然是真的。”

  许易点点头。

  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也就是电池包的研发技术和生产,他是一定要抓在手里的。

  反观后面几年,那些现象级的新能源车企,要区分一流和超一流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拥有自己的电池自研工厂。

  掌握电池技术,就等于掌握了最大的命脉和自主权。

  你车子卖得好,但整车成本占比最昂贵的电池包,却还需要大量采购,不过是组装厂罢了。

  相反,类似比亚迪这种巨头,之所以可以无限的打价格战,也是因为整车自研的比例非常高,电池电控乃至整车的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自己生产,也就是一条全域自研的路线。

  将中间环节的成本最大化的压低,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收益率和自主权。

  甚至到了后期,还可以反过来给其他车企供应电池包。

  如此一来,就算是不卖车,也有源源不断的盈利。

  当然。

  要走全域自研的路子,也不是说真的要从头研发。

  那样实在太慢了。

  一些简单部件,还可以这么来,而新能源车电池包这种核心部件,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就算是开挂硬啃,也不是短短几个月、一年的时间能啃下来的。

  更何况许易还要求电池,要双方同时参与研发,也就是威能这边出人出力,帮他合作研发出一款新的改良电芯,并且质量达到行业优秀以上的水平。

  直接入股合资建厂是最快的方式。

  如此一来,就能直接获得行业第二梯队现成的技术配套,并能得到对方的核心研发团队的帮助,变相等于获取了部分技术。

  等到后期,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全资将大部分股份和工厂整个收购过来,完成技术专利到生产链的转移。

  后世无论是雷布斯的“自研路线”也好,还是主流的某些新能源车企,大多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他只不过是把这一套领先于全行业的方案,直接搬了过来。

  害——

  无非是些许钞票罢了!

  现在要是不趁早下手,等再过两年,新能源产业进入大爆发时代,这些有技术储备的主流动力电池厂的股价,可纷纷以直线上涨的趋势飙升,届时再要收购可就晚了。

  …

  “但是我还有一个要求,除了需要贵方配合我们团队合力自研电池包的方案,但采购订单,还是以动力电池的电芯为主,后续的电芯组装和装车环节,由我们公司自有的产线负责。”

  许易继续说道。

  不光是要以最低价格采购,而且他采购的还是大批量原装出厂的磷酸铁锂动力电芯。

  因为动力电芯在制作成整车电池包的过程,还有一道封装环节。

  如果整个封装流程全部由自家工厂完成,还可以节省10%的成本。

  别小看这单个核心零部件的10%,一旦销量起来了,所带来的利润差将是巨大的。

  而动力电池包的封装技术,也是相对简单,他们内部的自研水平完全够用了。

  听完。

  刘成永郑重的站起来,满脸的严肃,直接上来拉许易的手。

  “许总,无需多言了,以后到这儿就跟回到家一样……贵方有什么要求,咱们尽管到公司最高议事厅详谈!!”

  直接拉着就往里面走。

  …

  还说什么?

  太叽霸性情了!!

  最近两年,他们威能确实是卡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身为第二梯队的电池厂,想要扩张工厂订单量不太够。

  想要加大研发力度投入,决心又始终下不来。

  反观国内其他的主流电池厂。

  类似国轩高科、中航锂电这些,哪个不是国企背景?军工资质…又有国家资源大力扶持。

  据说连宁德时代这种,今年都已经对接上了宝马的大量订单,转而大力投入三元锂电池研发和生产,而且同时还对接了部分进口的电池设计方案,在相关领域将他们这些友商拉开了一大截。

  要知道有宝马合作订单这种行业背书。

  后续也就意味着,更容易进入国际一线车企的供应链名单。

  像这样的机会。

  他们威能身为地方私企,目前想都不敢想!

  谁都想做大做强,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资源、机会、运气、缺一不可。

  许易上来就要入股,要谈大批量订单,还可以出钱合资建厂……

  这种甲方又有谁能拒绝?

  ……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顺理成章了。

  对于威能这样的处于瓶颈期的私企来说,双方的合作毫无疑问的郎有情妾有意。

  最终。

  花费了两天时间,经历详谈与多次沟通,签订了投资协议,许易以七千五百万的价码,拿下了威能15%的股份,获得董事会席位,也即是能参与威能公司内部一部分的核心决策权与投票权。

  对于目前的行业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价格。

  毕竟去年有北汽入股国轩高科的例子,仅收购10%股份,就获了一席董事会名额。

  投资协议书中也写明了业务协同相关的内容,譬如优先供应权、内部价格采购权。

  这些都可以为星辰汽车以后的发展,提供最低成本的电池包生产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许易还在投资协议里争取了多条技术合作协议。

  虽不涉及核心技术,却能将一些基础电池技术专利进行双方共享,方便后面自己组建自研电芯的核心团队,省下了大量前期开发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也是多次沟通才啃下来。

  最后许易追加了八千万价码融资建厂,威能这边董事团队欣然接受。

  拿目前的国内新能源行业建厂成本来说,新增1GWh的电池厂投资,大约是10亿元左右。

  当然如果将设备国产化提高,并且尽量以降低成本的分批扩产的方式,总成本还可以压缩到8亿左右。

  这部分资金的注入,再加上威能本身的流动资金,接下来的空缺只需要再找银行贷款,走供应链融资的路子,即可正式启动这个十亿的扩产项目了。

  如果顺利的话,甚至还能争取到一部分的政府补贴。

  类似政府补贴“新能源技改基金”这种,按照国内的扶持力度和相关规定,是可以达10%-15%,也就是1亿-1.5亿的项目补贴。

  这就不是许易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