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十)
那两辆小车在花田入口缓缓停下,车门打开,走下一群年龄各异的访客。领头的是一位银发老者,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这里是花田吗?”老者的声音洪亮而温暖,“我是冯教授,这些是我的学生。我们读了《花田年报》,特地前来学习。”
冯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生态教育学教授,带领着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他们被花田独特的社区-生态共生模式所吸引,希望将其作为一个活体案例进行研究。
“我们不只是来观察的,”冯教授的学生中一位年轻人补充道,“我们希望能参与其中,成为花田的一部分,哪怕只是暂时的。”
于是,花田迎来了第一批“研究志愿者”。与往常的访客不同,这群人既带着学术的严谨,又怀揣着实践的热情。他们白天参与花田的各项工作,晚上则整理数据、进行讨论。
冯教授尤其对花田的教育功能感兴趣。“这里不是一个正式的学校,却实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他观察着孩子们在花田中的活动,如是评价。
在冯教授的建议下,花田开始系统化其教育项目。小雨和王师傅开发了系列自然课程,林晓和小凡设计了艺术工作坊,刘婶和李奶奶整理了手工艺教学体系,陈星则搭建了一个在线学。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课程不仅吸引了孩子,还有许多成年人报名学习。一个退休老人班特别受欢迎,许多银发学员在花田找到了新的兴趣和社交圈。
“学习没有年龄限制,就像生长没有季节限制。”冯教授在一次晚间讨论中说。
研究团队在花田待了整整一个季节轮回,从冬末到春初。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只是研究数据,还有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花田给了我们比论文更宝贵的东西,”告别时,一位年轻研究员说,“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社区的模样。”
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后来被汇编成书,题为《花田模式:社区驱动的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成为了许多社区和学校的参考读物,花田的经验由此传播得更远。
春天,花田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节日——“种子节”。这个主意源于那位留下传家宝豆种的小女孩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建议设立一个日子,专门庆祝种子的力量和故事。
种子节当天,花田变成了种子的海洋。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种子被展示出来,每个种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标签。访客可以参加种子交换、种植工作坊,甚至学习如何保存和培育种子。
最受欢迎的环节是“种子故事会”,大家轮流分享与种子有关的个人故事。有的故事温馨,有的感人,有的充满希望。许多人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然后又破涕为笑。
“每一个种子都承载着一个生命故事,”苏晴在故事会上说,“而当我们分享这些故事时,我们也在彼此的生命中种下了种子。”
种子节后,花田收到了一个特殊请求:一个国际种子库希望将花田的几种特有植物纳入其保存计划。特别是那种传家宝豆种和小雨的月光草,因为它们的独特性和适应性。
“这意味着这些植物将有机会在更多地方生长,”小雨兴奋地解释,“即使环境变化,它们的基因也能被保存下来。”
花田开始了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学习科学的种子保存和培育技术。这不仅丰富了花田的知识体系,也为“世界花园网”上的其他社区提供了宝贵资源。
夏天,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持续的高温和少雨天气给花田带来了挑战。植物需要更多的水和遮荫,一些品种甚至出现了生长困难。
面对挑战,花田团队迅速行动。王师傅和陈星改进了灌溉系统,增加了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装置;杨女士和小雨引进了更多耐旱植物;大家共同搭建了遮阳网络,减少水分蒸发。
更令人惊喜的是,花田的野生动物们也适应了变化。鸟类更多地来到新设置的水源点饮水,昆虫选择了更凉爽的栖息地,整个生态系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自然知道如何应对变化,”小雨记录观察结果时说,“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和配合,而不是对抗。”
夏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威胁到了花田所在的区域。由于干旱,火势迅速蔓延,最近的着火点离花田只有几公里。
危急时刻,花田的社区网络发挥了作用。通过“世界花园网”,附近的社区花园纷纷提供帮助;曾经的访客和志愿者从各地赶来;甚至冯教授的研究团队也专门返回,提供专业建议。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花田建立了一道防火带,保护了核心区域。虽然边缘地带有些损失,但整体得以保全。
火灾过后,大家没有气馁,反而看到了新的机会。在清理和恢复过程中,花田引入了一些火后再生能力强的植物,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系统。
“灾难之后往往伴随着新生,”苏晴在日记中写道,“就像森林大火后,总会有新芽从灰烬中萌发。”
秋天,花田开始了“记忆项目”:邀请人们种植树木或植物,纪念逝去的亲人或重要的生命事件。这个主意源于李哲的“忆笑”玫瑰和那位建筑师的冥想花园。
项目出乎意料地受欢迎。人们从各地前来,种下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分享背后的故事。花田因此增添了更多样化的植物,也收集了更多动人的故事。
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种下了一棵她儿子最喜欢的树;一对老夫妇在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种下了象征他们爱情的植物;甚至有一个社区集体种植了一片小树林,纪念他们在自然灾害中失去的家园。
“这些植物不仅是纪念,更是生命的延续,”李哲在指导种植时说,“就像我们的所爱之人,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和生长。”
冬季来临,花田却没有像往年那样安静下来。温室里,各种实验性种植仍在继续;故事馆内,讨论和工作坊依旧热闹;线上平台,交流和学习从未停止。
平安夜,大家照例聚在一起。今年,不仅有花田的常驻成员,还有那些曾经来访的志愿者、研究者和朋友们。许多人通过视频连线加入,从世界各地送上祝福。
当分享环节轮到冯教授时,他说:“花田教会了我,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联结——人与人的联结,人与自然的联结,过去与未来的联结。”
苏晴拿出了新日记簿——第十三本。在扉页上,她写道:
“又一年过去了,花田经历了成长也面对了挑战。它没有被变化击垮,反而在适应中变得更加丰富和坚韧。
我常常思考花田的本质是什么。是植物?是社区?是故事?我想都是,但又不止这些。花田是一种证明——证明当我们与自然合作而非对抗时,奇迹就会发生。
它不需要永恒,只需要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