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我的梦中造物正在侵入现实 >第64章 拾遗台,静夜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4章 拾遗台,静夜思

  晚上七点。

  李临推开家门,一股浓烈的消毒水味扑面而来。

  母亲系着围裙,正弯腰擦拭电视柜的缝隙,听见动静回过头,“回来了?”

  她直起身,用胳膊抹了下额头,忽然注意到儿子身上被汗水浸湿的衬衣,不禁笑着问道:

  “怎么出那么多汗?跑回来的啊?”

  李临将书包搁在凳子上,故作轻松的说道,“是啊,太饿了,想要早点回家,所以就一路跑回来了。”

  他没有说实话,害怕母亲担心。

  “行,我马上给你做饭。”母亲摘下手套,正要去厨房,却忽然想起什么,“哦!对了,你过来看看这个。”

  她快步走进储藏间,抱出一个积灰的纸箱,咚一声放在李临脚边。

  箱角有些受潮发软,里面塞满了旧报纸、杂志和几本褪色的练习册。

  “都是你小时候的东西,太占地方了。看看有没有要留的,没有我就扔了。”

  李临应了一声,蹲下身,开始翻检。

  他是转生者,婴孩时期便有着成人的思维,自然不会对寻常玩具感兴趣。

  箱子里多是些泛黄的报纸、过期的杂志,是他幼时为了快速认知这个陌生世界,而刻意收集的资料。

  他拨开几册《少年科学画报》,露出一本灰蓝色的硬壳笔记本。

  封面没有任何字样,边角已被磨得发白。

  李临微微一怔,抽了出来。

  纸张泛黄发脆,有着一股旧书特有的微酸气味。

  翻开第一页,稚嫩的钢笔字映入眼帘。

  一行行,一页页,誊抄着的……竟是今生那些大诗人未曾创作出的“前世诗词”。

  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

  是了。

  这是他小时候偷偷写的。

  上辈子当社畜的那几年,他曾痴迷过一阵古诗词,下苦功背诵抄录了不少。

  转生后,三岁之前还记得许多。

  当他发现这个世界的李白未曾写过《静夜思》,杜甫遗失了《月夜》,杜牧少了《金谷园》,辛弃疾名下不见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惋惜油然而生。

  仿佛眼睁睁看着璀璨的星河,黯淡了数颗。

  于是,他便悄悄将此世“不曾存在”的华章,一首首誊写下来。

  无关名望,也并非为了充当文抄公。

  ——他太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了,若真冒名顶替,只怕稍被问及深意或典故,便会漏洞百出,徒增笑柄。

  他只是单纯地,不忍见这些瑰宝蒙尘。

  想着或许有一天,能让它们重见天日,不负前世先贤的妙手文华。

  只是后来不知为何,随着年岁增长,这念头竟渐渐淡了,笔记本也被深埋箱底,遗忘至今。

  “怎么样?这些还要不要?”母亲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李临合上笔记本,收了起来,将纸箱推了回去,“其他都不要了,这个我留着。”

  回到房间,他关上门,坐在书桌前。

  台灯光线柔和,照亮了略微泛黄的内页。

  他逐字逐句地默读。

  那些熟悉的诗句仿佛有了灵魂,在寂静的房间里无声回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一首首或壮怀激烈、或悲怆慷慨、或适意怡然、或铁马金戈的词句,在他脑中轰然回响。

  当李临读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手指蓦地顿住。

  一股苍茫浩荡的历史洪流,仿佛冲破时空,扑面而来。

  轰!!!!!

  恍惚间,他似乎听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呼吸……

  良久,李临轻轻合上笔记本,发出一声极轻极长的叹息。

  这些诗篇,不该就此埋没。

  它们是穿越时空的馈赠,理应归还于人间,让此世众人欣赏。

  ……

  ……

  李临决定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那些诗篇。

  这是成本最低的渠道。

  他掏出口袋里的手机,迟疑片刻后,却又将手机放下。

  拉开抽屉,在旧笔记和草稿纸下摸索了一会儿,捻出一张略显陈旧的手机卡。

  这是张不记名卡,李临8岁的时候买的。

  原本想多囤几张,奈何小时候囊中羞涩,实在付不起那么多月租。

  即使省吃俭用,也才艰难维持了这一张……

  李临身份证上年龄才十四岁,按快音的规则,常规登录会自动跳转到“青少年模式”,处处受限,连发布作品的权限都没有。

  只有用这种不记名卡,才能规避限制。

  他换上卡后,登陆快音。

  取名环节让他有些为难。

  思索良久,李临才郑重地敲下三个字:

  “拾遗台”。

  又在简介栏里一字一句地输入:

  “今日翻阅家中古籍,偶得古贤诗卷残帙,皆世所未见之遗篇。

  “展卷细览,欢忭难胜,情动于中,不能自持。

  “然,藏一己之独赏,曷若与众同欣?窃愿效蔡伯喈刊石经、继毛子晋镌梨枣,刊佈先贤之遗稿,与诸君共赏。

  “庶几同好之士,得共析斯篇,以永其传。”

  李临选择上传的第一首作品,是《静夜思》。

  该诗在前世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国民启蒙之篇。

  其语言平白如话,质朴至极,短短二十个字,便白描出千年乡愁。

  无论何时何地,轻轻吟诵,思乡情与诗意扑面而来,堪称妙觉古今。

  很可惜,这个世界的李白未曾留下此诗,不免让人有些遗憾……

  李临从相册里找出一张月光清冷的图片,将诗句题于图上,署上李白之名。

  随后,他选了快音自带的一款温和男声朗读。

  试听一遍,效果还行,便按下了发布键。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默默欣赏几遍,倒是颇为满意。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母亲的呼唤,“临子,吃饭了!”

  李临连忙应了一声,将手机锁屏,起身推门而出。

  一夜无话。

  次日清晨,闹钟刚响,李临便伸手摸过枕边的手机。

  他带着些微的期待,点开快音,想看看这个世界的人们对《静夜思》的评价。

  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

  没有评论,点赞寥寥,浏览数甚至未破百。

  李临愣了一下,随即明白。

  后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出现一鸣惊人的现象了。

  大家都被困在算法里,酒香也怕巷子深。

  这几十个浏览,恐怕已是系统初始推送的极限了。

  现实又不是网文。

  第一天发布,第二天爆火,第三天走上人生巅峰……都市爽文都不敢这样写,会被读者老爷们骂不合理的。

  李临不再纠结,起身洗漱……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