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孤城施粥
田修文将衙役、护院、伙计、甚至强征来的青壮混编,分段防守,指定临时的小头目。
又将几家“捐献”出来的少量粮食集中起来,就在城墙上架起大锅煮粥,既给守城的人吃,也用吊篮放下一点点去城外,试图分化瓦解,表明城内确实无粮,只有死守一条路。
他不再是县衙的差官,而是临时的城墙指挥,一个被时势硬推上位的守护者。他凭借早年走镖的经验和十几年公门生涯的历练,嘶哑着嗓子调度人手,分配物资,呵斥怯战者,鼓舞士气。他甚至亲手抱起一块沉重的石头,狠狠砸向一个试图用撞木冲击城门的溃兵头目。
战斗断断续续,惨烈地持续了一天一夜。城外的人见县城防守突然变得有组织,且确实难以攻克,加上内部为了那吊下去的粥米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攻势终于渐渐缓了下来。
当次日清晨惨淡的朝阳再次升起时,城门依旧紧闭,城墙虽然斑驳狼藉,布满了砸痕和血污,却未被攻破。城墙上的人们东倒西歪地瘫倒在地,浑身汗臭、血污和疲惫,但彼此对望时,眼中都有种难以置信的、劫后余生的庆幸。
赵东家、钱老爷等人,在家丁的搀扶下,走到疲惫不堪却依旧强撑着挺直脊背、巡查防务的田修文面前,眼神极其复杂。这个他们往日或许瞧不起的“武夫丘八”、“胥吏头子”,此刻却成了保全他们身家性命的唯一依靠。
“田……田班头,”赵东家率先拱了拱手,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客气,甚至带上一丝敬畏,“多亏了你……接下来,该如何是好?”朝廷音讯全无,上官跑的跑散的散,长兴县城俨然已成乱世中的一座孤岛。
田修文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渍、血污和灰土,望着城外那些仍未完全散去、虎视眈眈的流民阴影,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组织民壮,编定班次,轮流守城!清查城内所有粮仓、富户存粮,统一登记调配,每日定量发放!派出机灵可靠的探子,设法打探外界消息和溃兵主力动向!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要想活命,从今日起,城里所有人都得听令行事!”
长兴县城的城门依旧紧闭,城墙上的临时守卫不敢有丝毫松懈。城外的流民并未完全散去,如同徘徊的饿狼,虽然暂时无力攻城,但那黑压压的人群和绝望的眼神,依旧带给城内巨大的压力。
田修文深知,一味地严防死守并非长久之计。饥饿会把人逼疯,一旦城外流民彻底绝望,再次爆发出的破坏力将难以想象。而且,他骨子里那份镖师的义气和底层胥吏对百姓的些许同情,让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活活饿死在自己眼前。
他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手里还有什么牌。
带着两个信得过的老弟兄,田修文再次踏入已然空荡的县衙。他直接找到了户房仓库。库门虚掩,里面一片狼藉,显然经历过洗劫,或许是吴县令逃走前,或许是其他胥吏趁乱所为。
但幸运的是,或许是因为走得匆忙,或许是一些东西看似不值钱,仓库角落里竟然还堆着几十袋陈年杂粮(粟米、豆类为主),有些甚至已经生了虫。旁边还有若干粗盐和一些积压的陈旧布匹。数量不多,但对于眼下的情况,无疑是雪中送炭!
“清点出来!一粒粮食都不能少!”田修文命令道,心中稍定。
有了这点官仓的底子,他有了些底气。但他知道,这点东西对于城外的流民和城内可能出现的粮荒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他必须争取到城里那些富户的支持。
他再次请来了“永昌粮行”的赵东家、“福瑞布庄”的钱老爷等几位县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次不是在衙门,而是在城墙之上,让他们亲眼看着城外那些面黄肌瘦、眼神空洞的流民。
“诸位东家、老爷,”田修文的声音沉重,没有了上次的急切,却更显压力,“城门暂时守住了,但诸位请看,他们没走。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易子而食的惨剧……恐怕不久就会发生。”
他顿了顿,看着几人微变的脸色,继续道:“一旦城外的人彻底变成饿鬼,他们就会变成真正的疯子,这城墙还能守多久?就算守住了,城里粮食吃尽之日,又当如何?到时候,诸位库里的粮食布匹,还能保得住吗?”
这话说到了乡绅们最恐惧的点上。守城是为了保财产,但如果城外彻底变成死地,城内也迟早弹尽粮绝。
“田班头,你的意思是……”赵东家沉吟道。
“开粥棚!”田修文斩钉截铁,“就在城外一里处,找个开阔地,立起粥棚!用官仓的粮食打底,但远远不够,需要诸位慷慨解囊,捐粮捐物!我们不求让他们吃饱,只求吊住他们一口气,让他们不至于立刻变成暴徒!这也是为了给我们自己争取时间,等待朝廷的消息,或者……想出别的生路!”
乡绅们窃窃私语,权衡利弊。捐出粮食肉疼,但不捐,可能人财两空。最终,对城破的恐惧压倒了对粮食的吝啬。
“我赵家捐五十石陈米!”
“钱家出三十石,再捐些旧衣物!”
“李家出二十石豆料!”
……
一份份认捐被记录下来。田修文心中稍安,立刻雷厉风行地操办起来。
他组织民壮,在城外选定一处离城门有一定距离、地势稍高且易于防守监视的地方,搭建起简陋的粥棚。粥棚两侧安排了持棍棒的民壮警戒。
开棚那日,田修文亲自带队,开了城门一侧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用铁链拉着,随时可以关闭,将几口大锅和粮食运出去。
当粥米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时,城外死寂的人群仿佛被注入了生气,瞬间骚动起来,疯狂地向粥棚涌来!
“排队!排队!敢冲击粥棚者,一口都没有!”田修文站在一块大石上,运足中气怒吼,手下民壮也奋力维持秩序。
粥熬得极稀,几乎能照见人影,里面掺了大量的野菜和麸皮,但对于饥饿到极点的人来说,这就是救命的神仙汤。
流民们捧着破碗,眼巴巴地看着那稀薄的粥水舀到自己碗里,然后迫不及待地吸溜起来,烫得直咧嘴也舍不得吐。许多人在喝到粥后,跪在地上对着城墙方向磕头,哭喊着“青天大老爷”。
田修文看着这一幕,心情复杂。他并非什么青天大老爷,他只是个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粥棚或许救不了所有人的命,或许明天就会断粮,但至少在此刻,它延缓了死亡的脚步,也暂时化解了城破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