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云长观阵,暗自颔首
校场之上,尘土微微扬起,呼喝之声与兵刃破风之音交织,显出几分不同于往日的肃杀与整饬。
关羽并未近前,只是惯常于清晨巡营后,信步绕至校场外侧的一处矮坡之上。
此处视野开阔,恰好能将场中操练情形尽收眼底。
他本意只是略作驻足,观其大概便离去。
毕竟马忠虽有些奇思妙想,但练兵之事,终究需脚踏实地,非一朝一夕可成。
他关羽半生戎马,见过天下强兵,自董卓麾下西凉铁骑的悍勇,至曹操青州兵的雄壮,眼界极高。
寻常操演,难入其法眼。
然而,今日这校场中的景象,却让他那总是微眯的丹凤眼,不由得稍稍睁开了些许,拂髯的手也停在了胸前。
场中军士,已非往日那般混杂一处,而是泾渭分明地分为数团,各练其技。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批手持怪异长枪的力士。
关羽目光锐利,早已看出那枪尖绝非寻常样式,三棱透甲,寒光森然,乃是专为破坚摧防而造的凶器。
此刻,这些力士正两人一组,相互以枪尖模拟刺击厚重木盾。
动作看似简单重复,却势大力沉,枪出如龙,带着一股决绝的狠厉。
更令他注意的是,这些力士身上所披,竟多是双重重甲。
行动间虽略显沉滞,但那股如山岳般稳重的压迫感,却扑面而来。
“破阵之器,配重甲之士……”
关羽心中默念,已然明了此营用途。
“若结阵而前,确是一股难当的锐力。寻常刀盾,恐难撄其锋。”
他的目光继而转向另一侧。
那里,一群装束轻便的士卒,正练习着截然不同的课目。
他们身法灵动,时而快速穿梭于设置的矮栏、壕沟之间,时而演练小队配合,以短刃、手戟进行近身搏杀与迂回包抄。
其动作之迅捷,变向之灵活,与那“破阵营”的沉重刚猛形成鲜明对比。
关羽注意到,他们身上所着,正是前几日引起轰动的“轻鳞甲”。
日光下,那甲胄随着他们的腾挪跳跃,似乎毫不费力,丝毫不见传统甲胄的累赘之感。
“轻甲迅捷,利于奔袭扰敌,或攀险逆袭……”
关羽微微颔首。
这种思路,他并非不知,但能将此理念贯彻得如此彻底,并配以相应奇甲,却是少见。
若运用得当,确能收奇效。
最后,他的视线落在那支背负弓矢、装束与“疾风营”相似,却更显精干的队伍上。
他们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冲杀演练,而是分散于校场边缘,有的在练习无声潜行,有的在瞄准远处的草人箭靶,进行精准狙射。
更有几人,在模拟泅渡与攀爬。
虽人数不多,却个个眼神锐利如鹰,动作干净利落。
关羽认得,这便是那“踏浪营”,专司侦察、狙杀与特殊任务。
三营同场操练,各练其技,互不干扰,却又隐隐然形成一个整体。
马忠并未立于高台发号施令,而是穿梭于各营之间,时而对“破阵营”的刺击角度稍作调整,时而与“疾风营”演示如何利用地形协同,时而又对“踏浪营”的箭术点头认可。
他身边,那女扮男装的赵云将军紧随左右,不时补充几句,显然亦深谙练兵之道。
整个场面,忙碌却有序,专注而高效。
关羽静立坡上,看了足足半个时辰。
他看到“破阵营”力士轮番冲击以车辆临时构成的障碍,势不可挡。
看到“疾风营”士卒如何利用速度,轻易绕至“敌军”侧翼,发动突袭。
看到“踏浪营”的斥候如何利用地形隐匿身形,又如何以精准箭术“点杀”假想敌的哨位。
这些战术、这些编练,其中蕴含的思路,与他所知兵书战策颇有不同,更加细腻,更注重扬长避短,更强调各营之间的协同与特长的极致发挥。
尤其是那几样闻所未闻的奇物——破甲棱枪、轻鳞甲,绝非仅仅标新立异,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军队的战斗力。
“此子……”
关羽心中暗忖,拂髯的手终于缓缓放下。
“虽出身未明,言行偶有跳脱,然于这治军练兵、匠造利器之上,确有过人之处。”
“观其营伍,法度初成,章法有度,非寻常豪强纠合之众可比。”
“假以时日,粮饷充足,历经战火淬炼,这支‘神机铁卫’,或真能成为一支劲旅。”
他原本因马忠救他性命、又似知晓天机而产生的几分复杂观感,此刻渐渐被一种纯粹的、对军事才能的认可所冲淡。
在这乱世之中,什么虚名、出身,有时皆不如实实在在能打胜仗、能保境安民的力量来得重要。
马忠展现出的这种能力,值得他关羽正眼相看。
一阵晨风拂过,卷起坡上些许草屑。
关羽收回目光,不再多看,转身缓步下坡。
赤面之上,依旧沉静如水,无人能窥知其心中所思。
但那双丹凤眼底深处,却已悄然掠过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赞赏之色。
他并未言语,也未与场中任何人招呼,只是默然离去。
然而其心中,对马忠的评价,已悄然拔高数分。
对此地这支新立之军的未来,亦多了几分此前未曾有过的期待。
云长观阵,虽未发一语,然其心中,已暗自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