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中华诸神传 >第六十章:土地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十章:土地神

  sunsep1310:05:44cst2015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伯”。

  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

  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

  我国民间供奉的土地神有,远古的“句龙”、“后土”、“共工”,周朝的“张福德”,三国时期的“蒋子文”,唐代的“韩愈”,南宋的“岳飞”等。

  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诞辰,八月十五日,为其成道升天日。

  相传,天下有了人类和万物,伏羲又分出了一年与四季,但四季无人管理,盘古盘生兄弟让金、木、水、火、土五兄弟共同管理,谁知他们各人想的一个样,说的不一样,把事情办得一团糟。

  金大哥找四个弟弟商量分四季,商量了几天也无法分一天,趁土弟弟在外贪玩,木二哥把三个哥弟找来,一人分一季,把四季分掉。

  土弟弟回来,听说自己没有份、气得又哭又闹,四个哥哥只好从自己分管的一季中各分出十八天,正好每人分管着七十二天。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土皇是天公地母的幼子,他出世时,四个哥哥已分管着春、夏、秋、冬四季,他经常哭闹着要参加分四季。

  天公地母只好从春季里分出清明节的最后二天,谷雨节分出十八天。

  从夏季小暑节里分出最后三天,大暑节分出十五天。

  从秋季里分出寒露的最后三天,霜降节分出十五天。

  从冬季里分出小寒的最后二天,大寒节分出十五天。共得七十二天,与四个哥哥管的天数一样。

  封五儿子为土皇,把他管的日子叫土皇天。

  有的还把单日叫公土皇,双日叫母土皇。

  把土皇天的雨叫土皇雨。

  据说因为土皇自幼好哭,每逢他当值时,就要下雨。

  土地公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

  一零二岁辞世。

  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

  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土地公信仰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台湾,受到最普遍崇拜的神祗,当数土地神。无论是城镇的街头巷尾,或是在乡村的田头田尾,都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土地神庙。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土地神位格最低,是个小神,掌管一小块地方,如一区、一里、一村、一邻之杂事。

  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以前为天子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在古文记载中,对之的称谓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正规的称呼则是“福德正神”,在台湾民间多称之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在城镇及寺庙多用“福德正神”刻于木牌或石牌上,社稷神原是土神、谷神。后来逐渐人格化,成了“人格神”。在郊野及墓地则惯用“后土”。

  关于人格化土地公的来历,传说的是一位心肠善良、温厚笃实、乐于助人的形象。根据这形象雕刻出来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檐两条布须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有些土地公神像边还会塑着一只老虎相伴,据说这老虎也能为民除害。

  在台湾民间,对土地公神祭拜的信念,也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而渐渐转移。

  现在,它不仅是农人祭拜的神,由于它还能使农人致富,因而渐渐转化为“财神”,于是,矿业、渔业、商业及金融业者,也都祭祀土地公,祈望能发财赚钱。司掌土地的神,也就兼职财神爷,为各阶层人士所普遍祭拜。

  台湾的土地庙有极大的,气派堂皇。也有极小的,只有四片石片,一片作顶,三片做墙,也可作为土地庙。有的甚至没有屋住,只在一棵树下,摆上香炉供奉,或在一块石头上,画道符或贴个“春”字即是代表土地神。也有的干脆将土地公请进家里祭拜,谓之“私祭”。

  信仰土地神最强烈的最虔诚的是客家人集居地。

  在客籍地区,称土地庙为“伯公庙”或“伯公亭”。

  供奉土地公的方式,原则上是用一块石头或木牌当作香位,上书“福德正神香位”。有的则再供奉塑像。古老的伯公府,保存着浓厚的中原客家特色,多数用石块凿砌而成,屋前有小石桌。

  小屋的正对面,围墙边另有一座小屋,称为“天神爷”(即天官)。伯公庙右侧不远,再盖一间更小的小屋,置有一个石制香炉,称为“好兄弟”。

  天官、土地庙、好兄弟三间小屋,正好代表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这一信仰崇拜习俗,源远流长,意义深远。

  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虔诚祭拜,土地庙多要演戏,以祝“福德正神”千秋。

  这叫春祭。

  农历八月十五臼相传是土地公升天之日。还要祭拜一次,这叫“秋祭”,以感谢土地公一年来的福佑,古时所谓“春祈秋报”就是指此而言。

  此外,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视为财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两天的祭祀外,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为土地公举行盛大祭典,这叫做“做牙”(吃犒劳)。

  因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称为“头牙”。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计、房东、亲友和老主顾,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后的“做牙”,所以称为“尾牙”。

  除了以上祭日外,因为土地公掌管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土地,而成为一方人家的保护神。为此,一般人都要不时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儿子参加高考、服兵役、亲戚车祸……等等。农民收成好,固然欢喜一场;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来年。现代社会天天大兴土木,也得祭祀一番。

  因此,土地公是台湾民间祭拜最勤的神祗。

  “闽南第一土地神”供奉“土地神”(福德正神)为航海保护神,是清代以来淬在祥芝伍堡澳(现属石狮市鸿山镇伍堡村)的一种独特风俗。

  伍堡“土地庙”位于长任山麓,依山临海,坐北朝南,相传始建于明初。清代多次重修,香火逐渐兴旺,被往来海商、船民视为伍堡澳航海保护神。

  现存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单开间重檐易歇山顶,进深二间,另有护厝,附葬“世合春”戏神墓。是闽台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

  该庙所奉“土地神”被称为“闽南第一土地神”,与其它土地庙相比,伍堡土地庙不但建筑规模完备,结构精巧,而且庙中土地神还配祀文、武判官,显示一种威严的气氛。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