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峰顶的黑衣小孩
清晨,洪亮的的练武声响彻云霄,出于好奇,少羽独自一人登上了灵山峰顶,初入眼帘的是那尊高大的金身达摩像。紧接着就看到了数十万少林弟子一齐练武的盛况。
整齐如一的招式,勇往直前的气势都深深让少羽感到震撼,这一刻,小家伙对武道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武者,就应该有坚定如一的决心和势不可挡的气势。这也许就是少林寺万年来依旧昌盛的原因,这座古老的寺院不仅提供给了弟子丰厚的物质支持,更教会了弟子作为武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一个武者连战胜对方的决心都没有,那么给他再多的的灵丹妙药又有什么用。在艰辛漫长的武道之路上他又能走多远呢?所以在修炼一途上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伙再次抬头看向达摩像,不只看到了他的高大雄伟,更看到了这位绝世强者留给后人的武道精神。
于是少羽也加入到了晨练中,虽然他的动作还不是很标准,但他对武道的理解已经更加深刻,所以打起拳来也有了几分气势。
场上弟子大体被分为两部分。
穿白色衣服的是少林寺内门弟子,他们一生追求武道,别无他求,所以终身呆在山门,只有武道大成,破开十八铜人才能还俗下山。像少羽的师父静玄为了给少羽爷爷报仇破开了十八铜人后才下的山。
穿黑衣服的则是俗家弟子,俗家弟子在场上占大多数。他们是从各地选拔而来的天才,所以他们并没有内门弟子那么严苛的规定,但大多数修炼者还是愿意在少林寺修炼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是因为这里的资源,关键是这里的修炼氛围很好。
晨练结束后,人们都离开了,只有一个和少羽一样大的孩子坐在崖边上,从小孩身上的黑衣可以断定是俗家弟子。可是少林寺怎么会收这么小的弟子。难道他是哪位大人物的后代,或者就是特别逆天的天才。少羽出于好奇,向黑衣孩子走了过去。
坐在了黑衣小孩旁边。开口道:“你为什么要坐在这里?”
“因为不想回家咯!”
“哦”少羽更加惊讶了,他的家居然在灵山城里,那一定是大人物的后代了。在这西部大陆上,也许只有少数的几座城池能和灵山城比肩。能在这里定居,而且可以把孩子送进少林寺来修炼,那一定只有厉害的人才能够做到。
少羽虽然惊讶于黑衣小孩的背景,但是并没有多问,两个孩子就这样默默地坐着。半个时辰后少羽准备离开,因为他想回去修炼剑法。
刚走出两步,就听到身后传来了黑衣孩子的声音。“我是周凯,能…能和你做朋友吗?”
少羽转过身,看着周凯郑重的道:“当然可以,你好!我是少羽”两个孩子就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认识了。
殊不知在若干年后他们达到武学巅峰,想起初次见面的情形时会是多么的可笑。
今后的几天里俩人也渐渐熟络起来,周凯带少羽参观了少林寺的许多地方,比如藏经阁,机关阵,藏宝阁等地方。在修练方面,原以为自己八岁到达锻体境三品已经相当不错,但得知周凯只有七岁就已经到达了锻体境四品的层次时,少羽感到很惭愧,他还曾经以自己的天赋为傲。现在看来真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自从知道周凯的修炼速度,少羽更加刻苦了,希望能快一点突破,其实在路上接近一月的历练以及在灵山峰顶的感悟,少羽早就隐隐有突破的迹象,但是就是缺少一个契机。终于在第十天少羽练剑的时候,周围灵力开始波动起来,少羽丹田内灵力也开始躁动起来,有了先前几次的经验,少羽知道这是突破的迹象,心中不由大喜,立马盘腿坐地引导灵力在经脉中运行,灵力不断粹练着筋脉和身体的每个部位,使筋脉更加宽阔。感受到身体正在渐渐变得强大,少羽加快了粹练的步伐,调动体内所有灵力在经脉中流转。一个多时辰后,小院终于恢复了平静,少羽缓缓睁开眼睛。感受到力量比以前更加大,身体又强壮了几分,小家伙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老人看着激动的少羽,他并没有赞扬,而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现在还小,不必着急突破,应该多看看经书,这对你以后的修炼有着很大的帮助,从古至今武技不外乎两大类,一类偏于精妙,尽最大可能找到敌人弱点,以巧妙击败敌人。一类则是最大程度的利用灵力,使你的招式更具有攻击力。无论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强大的修炼者都应该掌握,所以我建议你去藏经阁,多看些经书,吸取百家之所常,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强大的修炼者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奥义,不需要刻意去使用武技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是,弟子谨记师父教诲。”师父说的话少羽绝对相信,因为老人家毕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在修练上的经验远远高于他这个小屁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少羽经常拉着周凯泡在藏经阁第一层,第一层的经书很多,大部分都是人阶功法和武技还有一些修炼心得,所以并不受限制,只要是少林弟子都可以修炼参阅。天穹大陆武技和功法被分为人,地,天,神四中等级。等级越高越精妙,威力也更大。
师父因为从新回到了少林寺,所以担任了少林寺的内门长老,因此老人又多了一个名号——玄老。少林寺共有二十五位长老,两位副院长和一位院长。副院长一个掌管内门,一个掌管俗家弟子和少林寺属下的城镇。
阿碧则大部分时间呆在小院,偶尔也和少羽出去到街上逛一圈。以前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机会修炼,现在她也开始修炼了,而且很有天赋,就连师父也常常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