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第202章 太想进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02章 太想进步

  

来到封闭的古城区,听着脚下越发清晰几乎震耳欲聋的水流奔涌声,郑廉的脸色彻底阴沉下去。

  仿佛自己的脸也能拧出水来。

  声音一下下撞击着耳膜,也撞击着本就紧绷的神经。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气和一丝若有若无的令人不安的腥甜。

  他挥挥手,示意值守的心腹拉开隐藏在破旧砖墙后的暗门。

  一股混杂着血腥、霉烂和焦糊气味的热浪扑面而来,与外界清冷的空气形成鲜明对比。

  郑廉面无表情地走了下去,阶梯陡峭而潮湿,两侧墙壁上插着的火把光线昏暗,将人影拉得扭曲变形,如同鬼魅。

  越往下走,声音越是清晰。

  皮鞭撕裂空气的尖啸,抽打在皮肉上的闷响,压抑不住的惨嚎,还有烙铁烫下时那令人牙酸的“滋啦”声和随之而来的撕心裂肺的痛呼。

  求饶声断断续续,夹杂着哭泣和含糊不清的辩解。

  “哼!还他么敢求饶!”郑廉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

  想到自己方才在小黄门面前那副卑躬屈膝、冷汗涔涔的模样,想到那阉人眼中毫不掩饰的审视与威压,再想到如今这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局面,一股邪火猛地窜上头顶,烧得双目赤红。

  大步流星走进地牢深处,劈手从一个行刑的壮汉手中夺过浸了盐水的牛皮鞭。

  一言不发,手臂抡圆了对着吊在刑架上的那几个早已不成人形的“人棍”便是狂风暴雨般的抽打!

  “就他么你们说是禹河古道!”

  “就他么你们说尽头就是阳城!”

  “就他么你们说会有圣皇之宝!”

  “就他么你们说让我放心的挖……”

  “就他么你们说没有问题!”

  最后一下他用尽了全身力气,抽在最初那个嘴最硬的家伙的胸口,对方身体剧烈地抽搐了一下,头一歪,再无声息。

  噼里啪啦,足足发泄了一炷香的时间。

  地牢里只剩下郑廉粗重的喘息声和鞭子落地的闷响。

  累了,这活计不仅耗费体力更耗心神。

  气息、角度、力道,差之毫厘,效果便谬以千里,而他刚才纯粹是毫无章法的发泄。

  “哐当”一声,将染血的鞭子扔在地上,踉跄着退后几步,重重地靠坐在一张铺着兽皮的椅子上。

  痛苦地揉着发胀的眉心,指尖冰凉。

  错了,错了,一切都错了。

  当初就不该为了那青云路迈这么大的步子,果然扯到蛋了,如今是钻心地疼。

  这地下的异响其实在荥阳城里已流传了些时日。

  作为中原腹地的千年郡城,此处藏龙卧虎。有道观里修真的老道,有寺庙中闭关的高僧,有专研星象的术士,甚至还有几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先秦练气士传人。

  他郑廉身为郡守麾下自然也网罗了各路人马:正道的、邪派的、官养的、野生的,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这些能人异士翻阅古籍典册,夜观天象,日察地脉,争论了数日,最终得出一致结论。

  地下奔涌不息的水声,只可能是传说中的禹河古道!而那古道所通向的,必是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禹都阳城!

  更让郑廉心动的是,几位擅长“望气”的高人都信誓旦旦地说,在荥阳地界上看到宝气冲天,那光华流转,绝非寻常宝物。

  可诡异的是,任他们用尽法术,竟都无法确定宝气的确切位置。

  “除了传说中的阳城,还有什么地方能遮蔽天机,连我等都看不透?”一位白发老道捻须断言。

  这话立刻得到了众人的附和。

  是啊,若不是圣皇遗迹,怎会有如此神通?

  于是郑廉的心里也热切起来。

  若真能找到阳城遗迹,里面的宝物该是何等惊天动地?

  最好的可能是九鼎之一,那可是镇国神器;也有可能是传说中的禹王河图,也是圣皇传承;再不济,总该有禹王治水时丈量江河的那根神铁吧?

  不论找到哪一样,送到洛阳都是不世奇功!

  到时候莫说升迁,就是名垂青史也未可知啊。

  想到这里,郑廉终于下定了决心。尤其当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供奉拍着胸脯保证“若寻不到阳城,老夫提头来见”时,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这么多专家一致认定的结论,总不会错的吧。

  郑大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上进机会。

  自打“禹都阳城”的推测一出便暗中调遣人手,以修缮水利加固城防为名,在荥阳各处小心翼翼地勘探起来。

  水土作业这一块,古人向来严谨。

  这份严谨并非源自修建宫殿的考究,而是数千年战争史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攻城略地、水淹七军,哪一样不关乎水土?

  更何况此地是拱卫洛阳的军事重镇,又紧邻黄河这条母亲河兼“暴君”,更不敢有半分胡来。

  万一挖错了地方,导致地基塌陷河堤溃决,那到手的就不是祥瑞,而是诛九族的厄兆了。

  加之荥阳地处中原文明腹地,千年来的风水格局早已盘根错节。历代帝王将相、世家大族的陵墓祠庙,多依山傍水而建,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而挖掘之事,既要精准,又需极度隐秘。

  对自己是青云梯,对旁人却可能是催命符。

  如此谨慎推进数月,终于在一处郊外寻到了一条疑似通往深处的天然裂隙。郑廉心中暗喜,当即下令以此为突破口,日夜不停地秘密挖掘。

  然而……世事难料。

  就在这节骨眼上,年前南方突发大水,洪峰滔天,竟有三州之地几成泽国。

  虽然后来水势渐退,但百姓流离,田庐尽毁,南方人心惶惶,连洛阳城里的天子都为此哀悼落泪。

  这时便有幕僚觑准时机,向郑廉进言:“大人,如今水患方息,民心浮动,正是需要祥瑞安定人心之时。禹王以治水之功登临圣位,若大人能趁此天时,将阳城至宝献于御前,岂非应天顺人,大功一件?”

  这番话,正正说到了郑廉的心坎里。

  眼前仿佛已看到那九鼎或是河图呈于殿前,龙颜大悦,群臣赞叹的景象。时机如此契合,简直是天意!

  可他在书房中踱了整整一夜,对着摇曳的烛火长吁短叹,最终,还是咬着牙摇了摇头。

  “不成……还是不成。”

  郑廉终究还是有几分理智在身,他深知这南北地域之别。

  在洛阳朝堂看来,天子脚下的事才是头等大事,数千里外的南方水患虽也严重,终究隔了一层,难以真正震动中枢。

  北方的官场与民间,对那片泽国其实并无多少切肤之痛,更谈不上什么共情。

  众人所虑,无非是水退后是否会有大疫北传,或是灾民啸聚,生出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反贼罢了。

  所谓“平复人心”,说到底,平的是那些有心人的人心,要的是让天下人相信:陛下依然受命于天,福泽深厚。

  若在此时贸然加速,地底情形未明,风险陡增,而所能换来的“功劳”却未必能最大化。

  此等赔本买卖,为智者所不取。

  于是,挖掘之事依旧按着原有的步调,不紧不慢地进行着。

  如此又过了一月有余。

  天有不测风云,沛国突然就闹起了白莲教,那群无法无天的狂徒,竟生生弄出了一场“日夜出”的惊天异象!

  这一次,可是实实在在地震动了整个北方。

  夜幕不再纯粹,诡异的天光笼罩四野,连他在荥阳城内,都亲眼望见了天际那抹不该存在的亮色。

  朝野哗然,人心惶惶。

  这一次的恐慌,近在咫尺,再非千里之外的传闻。

  值此关头,那位善于揣摩上意的幕僚再次适时出现,躬身劝谏:“大人,白莲妖术惑乱天象,北方震动,正是需要圣皇遗泽以定人心的关键时刻啊!若大人能趁此良机,将禹王遗迹中的宝物献于御前,昭示圣道仍在,天命不衰,岂非不世之功?届时简在帝心,前程不可限量!”

  这番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敲在了郑廉的心口上。

  是啊,若在此时献上圣皇遗泽,不仅能为朝廷解围,更能将自己与“安定天下”的伟业绑在一起。

  这份功劳,比起水患之后献宝,何止重了十倍!

  他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抑制的炽热。

  “我考虑考虑。”

  心头那点残存的理智仍在挣扎,提醒他此时仓促行事风险太大。

  荥阳郡离洛阳实在太近,最远处不过四百里,近处更是仅三百里之遥。在这天子眼皮底下,一旦行差踏错,连转圜补救的余地都没有。

  正当天人交战之际,当夜从洛阳传来的消息却如同一盆冷水浇下。

  那位新任的太史令竟凭一己之力,将“日夜出”的异象影响硬生生锁在了沛国境内!

  消息传开,朝野赞叹,陛下更是龙颜大悦。

  郑廉顿时泄了气。此时就算他连夜挖出什么也不过是拾人牙慧,在太史令力挽狂澜的壮举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此等为人作嫁之事,智者不取。

  然而第三次机会,来得如此迅猛而骇人——“荧惑守心”!

  这一次,天象之变再无南北之分。

  那颗猩红的灾星高悬夜空,整个九州大地举目可见。

  更可怕的是,星象直指紫微,分明是冲着他大晋天子而来!这是真正的生死存亡之机,朝野上下无不震恐。

  那位幕僚再一次适时出现,声音却比前两次更加急促:

  “大人!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功高莫过于救驾!如今天象示警,直指陛下,若能此刻献上圣皇遗泽,平复的不是万民之心,而是陛下之心啊!”

  他压低声音,字字诛心:“陛下的心,便是九州万民的心;陛下的安危,便是天下的安危!”

  这番话彻底击碎了郑廉最后的犹豫。

  “好!”

  他猛地一拍桌案,眼中再无半分迟疑。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传令下去!”郑廉声音斩钉截铁,“所有人手,撒开膀子给本官挖!之前招揽的那些方士术士、风水高人,全都给本官大张旗鼓地动起来!必须给本官找到入口!”

  随着挖掘进度的加快,这里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营造声势。

  尘封的典籍文献被一一翻出,精心挑选的段落被着重标注;郡中有名望的耆老、文人,乃至路过的高僧名道,都被郑重其事地邀请至现场。

  众人齐聚在那片被封锁的区域,屏息凝神,侧耳倾听。

  地底深处那奔涌的水声越发清晰,如同闷雷滚动,又似万马奔腾,带着古老而磅礴的气息,穿透厚土,直抵人心。

  “此乃禹河古水道复苏之兆啊!”一位皓首老儒激动得胡须颤抖。

  “水势雄浑,隐含王道之气,非圣皇遗迹不能有此异象!”某位道门高士亦是抚掌赞叹。

  这些场景,这些言论,都被详细记录,迅速传往洛阳。

  祥瑞之贵,在于“天意昭昭,人心所向”。

  若只是简简单单从地里刨出件东西,除非是九州鼎那般无可辩驳的镇国神器,否则其震撼力与说服力必将大打折扣。

  必须让陛下和天下人先“听到”声势,先“感受”到天意,届时宝物现世方能达到一锤定音、震撼朝野的效果。

  终于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深夜,当挖掘深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时,前方传来了工匠们混杂着惊惧与狂喜的呼喊!

  “通了!通了!”

  只见一股汹涌的黄褐色水流从破开的岩壁后奔泻而出,瞬间灌满了坑道。

  那水色浑浊,裹挟着泥沙,在火把的照耀下,泛着古老而沉重的光泽。

  “黄泉!是黄泉!”

  一位熟知古籍的供奉激动得声音发颤,立刻派人火速回禀。

  “大人!供奉们已挖到‘黄泉’了!”心腹一路小跑至郑廉面前,气喘吁吁地报喜。

  “好!天助我也!”郑廉闻言大喜过望,猛地从座位上站起。

  “黄泉”在此并非指涉幽冥,而是源于中原深厚的黄土层。

  挖掘深穴时涌出的地下水,因混合黄土而呈现黄色,故而得名。此刻涌出如此大量的“黄泉”,岂不正是暗合了史书记载:禹河所引,正是那挟沙带泥的黄河之水!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