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 >第837章 解决思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37章 解决思路

  

陈默是什么人?

  技术天才出身,对IT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和洞察力,杀伐果断,威望极高。

  他定下的技术路线,比如集中化云部署,下面的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大多会坚决执行。

  因为所有人都信任他的技术判断,也敬畏他的权威。

  陈默在时,或许类似的矛盾也存在,但很可能被他的个人威望强行压住,或者在他那里就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裁决,下面的人不敢轻易炸刺。

  而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他李文涛。

  他或许管理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工程部具体的业务、技术、人员关系的了解,还需要时间沉淀。

  在赵宏明、徐双龙这些老臣眼中,他可能还是一个“外人”,一个需要观察和试探的新领导。

  他们这次争吵,表面上是技术路线和资源之争,深层里,未尝没有试探他李文涛的底线、能力和权威的意思。

  他们想看看,这个新总监,会如何处理这种棘手的矛盾?

  是会偏袒某一方?是和稀泥?

  还是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争论似乎让新总监感到为难、试图调和时,那种长期形成的对陈默的信任和服从惯性,瞬间变成了对新领导权威的轻视,甚至迁怒——如果不是你不够强决,我们何至于此?

  想通了这一层,李文涛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但同时也明确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缺乏陈默那种建立在卓越技术洞察、辉煌历史战绩和强大个人魅力基础上的绝对威望。

  在这种缺乏足够威望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职位权力去压服这些骄兵悍将,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他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和管理威信。

  而眼前赵宏明和徐双龙的矛盾,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一个让他展示决策能力、平衡智慧,从而树立威信的机会。

  但是,该如何决策呢?

  支持赵宏明,强力推行集中化,可能会牺牲区域业务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引起徐双龙及其背后区域团队的强烈抵触;

  支持徐双龙,允许大规模本地化部署,又可能动摇集团IT的技术根基,造成架构混乱,引起赵宏明和技术派的不满,甚至可能偏离陈默既定的大方向。

  这个平衡点极其难找。

  而且,他必须要考虑陈默的态度。

  赵宏明是陈默非常欣赏的技术干将,徐双龙也是陈默旧部,虽然一度被按得死死的,但也算是回归了。

  自己处理这两人,尤其是如果手段过于强硬,陈默会怎么看?

  会不会觉得他在否定之前的路线?

  或者觉得他管理无力?

  头疼,真他妈头疼。

  头顶上有一座大山,关键是这座大山最近还又变大了,屁股下还一堆刺。

  立仁总啊立仁总,这特么就是你说的,IT这边好搞?

  我能说脏话吗?

  李文涛心里吐槽了几句以后,越想越觉得需要印证自己的判断。

  他按下了内部通话键:“小杨,你进来一下。”

  很快,秘书小杨走了进来:“李总,您找我?”

  “把门带上。”李文涛示意她坐下,然后看似随意地问道:

  “小杨,你来部门时间也不短了。

  对今天会上宏明总和双龙总的事情,你怎么看?

  随便聊聊,就当私下交流。”

  他刻意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想听听这位旁观者清的下属的看法。

  小杨显然有些意外,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李总,我觉得...宏明总和双龙总都是为工作吧,可能就是角度不同,都比较坚持己见...”

  “小杨,我想听真话。”李文涛温和但坚定地打断她。

  “抛开那些套话,就以你平时听到、看到的,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今天会吵得这么厉害?

  甚至有点...不顾场合?”

  小杨沉吟了片刻,觉得这是一个跟领导走得更近的机会。

  她似乎下定了决心,声音压低了一些:

  “李总,那我实话实说,您别怪我多嘴。

  我觉得吧,一方面确实是两位老总对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

  但另一方面...”

  她顿了顿,看了一眼李文涛的脸色,才继续说:

  “可能也因为您刚来不久,大家...大家可能还在适应期。

  以前陈总在的时候,他定下的事情,下面虽然也可能有意见,但一般不会吵成这样...

  陈总他...比较有决断,大家也习惯听他的。”

  小杨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却再明白不过。

  新领导威望不足,镇不住场子,所以下面的矛盾才更容易爆发出来。

  这和李文涛自己的判断完全吻合。

  他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嗯,我明白了。好了,没事了,你去忙吧。今天我们的谈话...”

  “李总您放心,我明白的。”小杨立刻保证道,然后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李文涛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

  问题很清楚,但解决方案在哪里?

  他背靠在椅子靠背上,闭上眼睛,仰着头,嘴里用家乡话念叨了一声“日恁爹”。

  他知道,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既能兼顾技术和业务需求、又能体现自己决策水平的方案。

  但这个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来自上方的明确支持。

  当然,更准确的说,就是需要陈老板的明确支持。

  接下来的两天,李文涛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研究赵宏明和徐双龙提交上来的报告,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他必须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这个议题的专家,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决策。

  他仔细阅读了徐双龙提供的各国数据法规条文、网络质量实测报告、业务部门的投诉记录;

  也认真研究了赵宏明提供的集中化部署的收益数据、TCO分析模型、以及关于本地化部署可能带来的管理复杂性和安全风险的详细论证。

  他发现,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徐双龙并非危言耸听,某些地区的客观条件确实恶劣,集中化部署体验很差且合规风险真实存在。

  赵宏明也并非杞人忧天,盲目放开本地化部署的口子,确实可能导致技术架构的碎片化和长期成本的上升。

  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

  绝对的集中化不现实,绝对的本土化不可取。

  他需要一个精细化的管理策略,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

  一个初步的思路在他脑中逐渐成型:或许可以建立一套“差异化IT部署策略”。

  根据网络质量、数据法规、业务重要性等多个维度,将全球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例如:核心区、标准区、边缘区/特殊区)。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