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一百三十五节 启动造势,遍及
两天后益丰和海润正式签约,由海润国际广告公司负责全权策划整个益丰公司“大师傅”方便面的广告宣传。
张建川在签约后即刻飞往上海,负责启动上海的十城万人试吃活动。
市场部已经在上海有五个工作人员了,而崔碧瑶也提前到了上海。
看到张建川和黎雪峰到来,崔碧瑶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是自己从汉州坐火车过来的。
一路硬座,这滋味也还是够呛。
营销部的人在火车站接到了她,但就没人把她当成什么了,一样住十多块钱的旅店,一样吃普通饭馆,口味还不太和。
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日后要常驻上海的话,就得要租房子,然后自己做饭。
看见崔碧瑶气色心情都不太好的样子,张建川就知道她先过来这两天肯定没那么舒坦。
不过这才是常态。
覃燕珊跟着简玉梅在燕京,吃住可能要好一些,但是却很辛苦,几乎每天都在奔波,和市场部的人一道联络大学,对接车站、广场,为即将启动的万人试吃活动预热。
你不可能指望大学生们就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他们只是在正式启动后依葫芦画瓢做一些最简单的询问、送面、倒水以及后续的了解和辅助宣传工作,而前期的这些最为关键而又繁复的工作都要公司自己的人来做。
张建川他们这些公司高层之前就是跑对接,前期对接好了,然后才是行政部和市场部的人跟进。
现在公司各部也没有分那么细,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遇到人手不够,张建川、简玉梅都要一样顶上去。
市场部是杨德功和高唐二人一手建立起来的,人员主要还是汉川人,其中不少都是原来在民丰跟着杨德功和高唐过来的。
但考虑到未来益丰要布局全国,张建川也专门给杨德功和高唐说了,让他们二人前期在各省跑经销商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物色筛选一些头脑灵活肯吃苦的人手出来,为日后壮大市场团队做准备。
而且人员还不能完全集中于汉川省内,像北方和华东华中各省也要适当招募一些。
杨德功和高唐二人前几个月也开始大规模的招募市场人员,这年头只要你能开工资,那人是真的不缺,吃苦耐劳是基操,只不过要选出脑瓜子好用但是又不能太出格的人来,就要花些心思了。
好在杨德功也是老搞功效的了,啥人过他眼基本就能看出一个大概来。
目前市场部通过大规模的招募,人手都突破一百人了,其中汉川人占了八成,其他各省人加起来也只有两成。
都是三个月的实习期,只管饭再发点儿生活补助,没工资。
干过三个月之后,就是半年的试用期,这期间就有工资了,但需要扣一部分作为保证金。
等到半年期满,不管你能不能留下来,只要没有损害公司利益,那么扣除的钱都会给你。
你干过九个月合格,才能正式进入益丰公司,那么接下来就是一年转正期,这一年你算是公司的正式员工了,而且待遇薪酬都是一样,但需要根据你的表现或者业绩来定岗,如果一年时间里表现没有能达到令公司满意的状况,会再给你半年时间努力表现,如果还是不能达到公司要求,那么就只能让你走人了。
一年转正期结束,你才成为完整的益丰公司员工,享有益丰公司员工的一切待遇。
简玉梅是搞人事出来的,很重视人力资源这一块。
张建川同样如此。
他清楚一家公司要想红火一时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产品,遇上好的机会,都可能做到,但是一家公司你要想长期生存并壮大起来,公司的管理至关重要。
而管理效能来源于哪里,只能是人力资源。
只有把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了,能够随时为公司提供和招募到能力合乎要求的各种人才,公司才能运转良好,不至于在需要的时候脱节。
当然无论是对张建川还是简玉梅来说,这都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愿景。
现在的益丰公司不能说捡到盘子里都是菜,但是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拿杨德功的话来说,先招进来把活儿干起来,反正公司管饭,一天一两块钱的补贴还是给得起的,然后自然竞争来淘汰。
没必要从一开始就设定那么高的门槛,很多人也就是在摸爬滚打中才成长起来的。
这种残酷的对抗竞争,反而能培养出一批敢于拼搏和打硬仗的队伍出来。
张建川认识带头那个,应该是龙门人,姓陈,叫什么来着,对,陈卫东。
张建川也给杨德功和高唐都提过要求,那就是市场部的人,只要他在公司,都要尽可能地带过来让自己认识,尤其是他们比较看好或者觉得有些能力的人,更要重点介绍给自己,让自己了解。
在这一点上杨德功和高唐都做得很好。
一方面,自己带出来或者选出来的看好的人,能够放在老板面前,让老板认可,那么日后一旦这个人真的有造化了,自己也有识人之明。
另一方面,老板越是用自己带出来选出来的人,也证明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分量,同样也能给后来人一个示范。
“小陈,陈卫东,是吧?”张建川见到来接站的陈卫东和崔碧瑶,主动上前握手。
“张总还记得我?”陈卫东大喜过望,连忙双手相握。
“嗯,我记得,老杨专门给我介绍了你嘛,龙门人,龙门荡山镇的人,对不对?”张建川记忆力很好,“我记得你读书还是在安江中学这边读的,说起来还算是我师兄呢,……”
一阵暖流从陈卫东心中掠过。
他家境条件不好,读高中没钱,还是安江这边舅舅家供他读了高中,但是可惜距离考上中专之差三分,所以只能出来打工。
最早就在民丰饲料厂,跟着杨德功了三年,后来民丰饲料厂划归民丰集团之后,杨德功把他叫出来。
当时从民丰出来的一共五个人,其中三个都是原来最早在尖山饲料厂搞供销的,哪怕杨德功被抓进去坐牢,三人都一直对杨德功带他们出来十分感恩。
杨德功只把陈卫东带给张建川见过一面,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就再无交集,没想到老板却能一眼认出自己,叫出自己名字来不说,连自己是荡山镇的人都知道,还知道自己在安江中学读书。
见陈卫东一脸惊喜的模样,张建川笑着道:“呵呵,老杨说你很能干,说你是他带出来几个徒弟里边做事做有条理最认真的,我说好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能见分晓了,上海是华东中心,未来我们‘大师傅方便面’就首先要从这里征服江浙一带消费者的胃,而现在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万人试吃活动,不能有半点差错,你准备好了么?”
“张总放心,我们一组五个人已经来了上海十多天了,几所大学都已经联络过几次,包括地点、路线以及存货租赁的库房,还有热水供应点我们都一一落实了,另外就是租车较为麻烦一些,需要在前三天来预定,我们就找了一些三轮车来,每天早晨六点半就提前把面饼运送到,……”
听得陈卫东的介绍,张建川也感觉到这个比自己大三四岁的师兄还真的做事很有条理性,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规划得相当细致有度。
几人乘坐出租车到了杨浦这边,因为考虑到便于联系大学的勤工俭学学生,所以就选了距离复旦、同济都不太远的一家旅店住下。
而租的库房也就在江浦路边上,交通相当方便。
“张总,您也住这儿?”见张建川也要和自己一行人一样住这种十来块钱的小旅馆,虽然在他们看来条件已经算不错了,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但是和老板住一起,还是觉得有点儿惊诧。
“怎么,我就不能住这里?”张建川笑着放下包,“告诉你,我在民丰的时候跟着老杨、高唐一道跑经销商的时候,两三块钱甚至几角钱的旅馆不也一样睡?这不就是前年的事情么?你当时也还在饲料厂里吧?老杨介绍我认识你时,我就觉得眼熟。”
“不是,张总……”陈卫东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行了,五星级酒店我也住过,但那是工作需要,这一次咱们是来搞试吃掌握市场行情,顺带为产品做宣传,哪有那么多讲究?”
张建川看了一眼一直不说话的崔碧瑶,“碧瑶也住这里吧?好,咱们比邻而居就行,我在上海只待三天,三天后我就要飞广州,然后还要去武汉,所以时间紧,你把情况给我说一说,下午我和你一道打个车挨着挨着跑一趟,……”
一听谈工作,陈卫东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反正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住在一起更好,“好,张总,我把基本方案和你介绍一遍,大体是你在火车北站与复旦这边的两个组一起负责启动,我在长桥码头,另外还有几个点分别在宝钢大门,金山石化,以及淮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