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盘古勋章
“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环节。”
大会刚一开始便是顶峰,直接开启了最高奖的颁发。
大会堂穹顶之下,水晶吊灯的光芒将恢弘的会场映照得庄严而辉煌,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檀香、崭新西装布料以及岁月沉淀下的书卷气的独特气息。
台下,最前排的席位汇聚着华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当然也包括洛珞……甚至他才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因为他们大多已是银丝覆额,脸上的皱纹如同智慧的沟壑,记录着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在各自领域筚路蓝缕的奋斗。
他们穿着熨帖的中山装或深色西装,胸前的代表证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整个第一排都找不出一位年龄低于六十岁的学者或官员,甚至放眼全场也只有洛珞和刘艺菲两个年轻人,除此之外年纪最低的是一个华科院42岁年轻的正教授。
目光交汇间,是彼此了然于心的默契与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这便是每年大会最常见的底色——白发攒动,功勋排队。
往年,这象征着国家科技最高荣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重量级奖项,其归属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讨论与漫长的权衡。
成果固然重要,但有时也需要考虑一位为共和国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科学家,那份沉甸甸的“排队”资格。
毕竟,许多奠基性的工作,需要时间验证其深远影响;许多默默耕耘的大家,其综合贡献也需纳入考量。
评审委员会的讨论室里,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赵老的成果意义重大,他身体不太好,快八十了,是不是该轮到他了?”
“张院士的项目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他排了快十年了,这次机会难得。”
“排队”是现实的平衡,是岁月积累下的一种集体尊重,也是确保那些在漫长科研生涯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终获认可的机制。
获奖名单揭晓时,掌声雷动中,总有几位老教授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也总有未能如愿的老科学家,在台下微微颔首,将一丝遗憾掩于平静之下,来年再等。
然而,今年的会场气氛,却与往年截然不同。
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容置疑的共识在无声中弥漫。
当主持人洪亮的声音宣布:
“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洛珞教授!”时,响起的掌声不再是单纯的庆贺,而是山呼海啸般的崇敬与震撼。
没有一丝意外,没有半句非议。
所有的目光,无论来自白发苍苍的院士,还是年富力强的中坚,都聚焦在从嘉宾席从容起身的那个年轻身影上。
他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科研人特有的专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清澈锐利,仿佛能洞见未来。
与台下众多获奖者的饱经风霜相比,他年轻的过分。
“排了十几年队”?“年纪很大”?这些往年评奖时或明或暗的考量因素,在今年洛珞的名字面前,瞬间失去了任何分量,变得苍白无力,甚至显得不合时宜。
原因只有一个:他的贡献已经到了无需赘述,就已经无可争议的程度,且早已深刻改变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轨迹。
他领导的团队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盘古堆”。
我们无需再重复夸父工程是多么的伟大,伏羲堆对于全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贡献,即便抛开那近乎无限能源的深远意义,电价大幅下降的成本等,单从项目本身出发,这也是个伟大的工程。
盘古堆的成功,是一个庞大的、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性工程奇迹。
它涉及理论物理、材料科学、超导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巅峰突破,其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和先进性,已与追赶者形成了难以逾越的“代差”。
它带来的影响是立竿见影、惠及亿万国民、震动全球格局的。
在这样一座由洛珞亲手铸造的、照耀现实与未来的“科技奇观”面前,任何其他的成就,无论多么优秀,无论其贡献者“排队”等待了多久,都显得黯然失色。
让那些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们继续等待?这本可能引发争议的决定,此刻却成为了评审委员会唯一且必然的选择。
因为将这项荣誉颁给洛珞之外的任何人——无论其资历多老、排队多久——都将彻底失去说服力,甚至会成为对奖项本身权威性的最大嘲讽。
在激昂的乐曲和全场的注目下,洛珞在如潮的掌声中稳步走上台。
这项大奖没有嘉宾,唯一的颁奖人就是领导。
老人从一旁精致的红丝绒托盘上拿起属于这项科学技术奖的证书和奖章,将前者递到洛珞的左手,后者则是精心的佩戴在他的胸前。
如果此时有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往年这个奖章都是佩戴在左胸,而这次居然是右胸。
不过这点小事并没有引发什么关注,流程按部就班的继续了下去。
当洛珞接过那象征科技界顶尖荣誉的证书和奖章时,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不仅是表达祝贺,更是对国家引领聚变时代、对这位年轻的天才科学家开创历史伟业的由衷礼赞。
不过这还没有完,当洛珞将荣誉证书接过后,领导的手再次伸向了卫兵手中的红丝绒托盘,前排的几个视线不错的座位可以清晰的看到托盘上还有个东西,似乎是个奖牌?
往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似乎没有奖牌吧?
有不止一次参与过大会的学者专家微微挑眉思索着。
没有给大家继续猜测的时间,不过一眨眼的功夫,老人已经拿起了那个“奖牌”。
“今天,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奖项归属,更是一个时代的加冕。”
老人的声音穿透寂静:
“为此,经决议特设‘盘古勋章’,以彰开天辟地之功!”
全场目光聚焦在那枚勋章上:玄金为底,中间镶嵌着由蓝宝石雕琢的光纹以微雕细钻铺陈,外层环绕着麦穗与齿轮交错的鎏金纹章,象征能源基石托举起的文明丰碑。
他郑重地将勋章佩戴于洛珞左胸前:
“它是对开辟新的科技纪元者的至高礼赞,不设固定评选之期,不循常例颁发之规!”
台下白发苍苍的老院士们呼吸微滞。
虽然对于这个科学技术奖的归属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盘古勋章是真的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了,这荣耀到头了吧。
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章虽尊贵,终究年年有主,而眼前这枚勋章却跳脱了所有陈规——它以“盘古”为名,不设评选章程,不载荣誉名录,好像只为一人一功而铸。
尤其是联想到洛珞的年纪,洛珞虽然年纪很轻,还没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但这枚盘古勋章的立意比之设立个洛珞科学奖也丝毫不低了,甚至还要更高。
毕竟提起这个盘古勋章的名字,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那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堆。
而相比于其他人的羡慕和惊讶,洛珞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这同样在他的意料之外。
镁光灯的闪烁在视野里化作模糊光斑,所有声音倏然远去。
金属触感沉甸甸压在洛珞心口,冰凉的金属触感下涌动着滚烫的隐喻,这一刻他甚至能清晰地听见自己心脏猛烈撞击胸腔的震动——咚!咚!咚!
之前跟他核对的流程单上可没有这一项!彩排时也没人提过一个字啊!“盘古勋章”?以他亲手点亮的“盘古堆”命名?巨大的惊喜瞬间充斥着他的整个脑海。
舟山实验室首次点火的刺目蓝光、伶仃洋选址地呼啸的海风、荣成图纸上反复修改的抗风系数……无数个艰难突破的瞬间,此刻竟凝聚在这方寸之间。
他想起领导那句沉甸甸的“容不得闪失,只有你能担此大任”,想起法国ITER宣告放弃的传真,想起乐山堆地动传感器阵列上“小梅”精准的预警曲线。
勋章承载的,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是千万双手托举起的聚变曙光。
惊愕褪去后,一种近乎神圣的责任感伴随着勋章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肩头。
这枚勋章,是对“断层式领先”的确认,更是对未来不容有失的鞭策。
威海荣成十万兆瓦的峰值功率、珠江口的海水淡化模块、川南页岩气区的能源替代……未竟的工程图景在勋章幽蓝的光芒里铺展开来。
盘古堆撕裂了化石能源的黑暗纪元,盘古勋章则劈开了荣誉体系的旧山河。
它用名字宣告:此乃划时代丰碑,非人力可复刻;此等功勋,当以开天之神为铭!
他抬首望向台下,看见刘艺菲捂着嘴,黛青旗袍上的翡翠胸针随呼吸轻颤;看见后排白发院士们肃然起敬的目光——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从点燃“盘古堆”到并网“伏羲堆”,这条路上每一道技术鸿沟都意味着多少代的求索。
掌声再度雷动,但这一次带着历史的重量。
记者镜头疯狂捕捉着特写:勋章蓝宝石核心折射出的冷光,恰似舟山基地里那轮永不熄灭的人造太阳。
洛珞指尖拂过盘古浮雕,冰凉触感下涌动着滚烫的使命——这枚孤独的勋章是终点,更是起点。
聚光灯下,年轻的面庞与璀璨的勋章交相辉映,宣告着一个崭新的、由华国引领的科技纪元已然到来。
那些曾经需要漫长等待的荣光,在真正的时代巨浪面前,也只能选择让路,等待下一次潮汐。
“洛珞教授,祝贺你!”
领导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洛珞耳中,充满了肯定与期许:
“盘古堆点亮了星火,伏羲堆照亮了未来,这是划时代的成就,要继续努力,把聚变的光芒,尽快带到每一个角落。”
“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支持!”
洛珞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坚定:
“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负重托!”
这一刻,舟山、伶仃洋、荣成、乐山宜宾……一个个聚变堆的蓝图在他脑海中闪过,目标无比清晰。
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瞬。
台下,刘艺菲仰望着台上的爱人,这一刻的他,仿佛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散发着令人心折的光芒。
紧接着,大会秘书长郑重宣读了《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他在宣布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后,开始宣读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及主要完成人名单。
每一个名字,每一个项目,都是华国科技攀登高峰的坚实足迹,会场的气氛随着奖项的宣读而起伏。
颁奖典礼结束后,进入获奖代表发言环节。
作为分量最重的最高奖以及盘古勋章的获得者,洛珞当仁不让的承担起了这个职责。
他走到发言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扫过全场。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开启了聚变时代的年轻科学家会说些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洛珞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全场,清晰而平静:
“今天,能够代表夸父项目全体参研人员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荣幸,更深深感受到这份荣誉承载的期望与责任。”
他的发言简洁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充满了理工科特有的逻辑与务实。
他的发言不过七八分钟,言简意赅,却句句铿锵,充满了对科学的敬畏、对团队的情谊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没有煽情,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严谨的态度,确保后续项目的顺利推进,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变之光,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当他以一句“谢谢大家”结束发言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这掌声,既是对伏羲堆成就的庆贺,更是对这位年轻领军人物的担当与格局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