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第950章 为什么不行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50章 为什么不行呢

  

倒也没那么傻逼。

  船用油耗就是这么惊人。

  而且高速艇从来都是油老虎,速度更是要用金钱换取,只是这款船型的确太耗油了。

  造船厂帮大客户办了个用油证,在长江沿途航道油库能加到一块八的平价油。

  满载一万五千升的油箱,加满都得两万七。

  稍微在长江口试了试,太过于拉风,就没敢到卢家嘴外滩水面去显摆,悄咪咪的开船回家。

  董雪晴带着娃和拉姆欢喜得船上到处跑跑看看,客舱八十多人的座位跟豪华大巴差不多。

  三连座铺上被褥就能当单人床,楼上驾驶室后还有VIP舱观景台,转角皮沙发舒适得很。

  实际上要改装座位满载一百五十人都没问题。

  只是用于港澳鹏的日常短途往返,就没有卧室舱,厨房也是空乘级别的简单加热水平。

  现在只后悔该在乡下老镇多买点各种土特产,全都可以带走。

  不然就二十来个人跑两千三百公里回去,感觉有点亏。

  让卫东熟悉这边也有老镇,当年他和章兰芝就是到这边来游览时候摊的牌。

  给长江航运送货,来来去去多少次,再也没去过。

  现在似乎放下了心结,带着家人随员们去吃本帮菜,顺便开启买空模式,什么松饼、松糕、薄脆,农家的丝绵被、绣品,反正只要能买到的统统买走。

  拿回去当礼品奖品分发给员工也行,还在沪海买了不少时兴衣裳、电器。

  往船上堆呗,警卫员、司机们都乐得一趟趟运。

  结果买得太过嗨皮,足足耽误了两三天,把长江口周围的几个镇子、工业区都逛买个遍。

  恰好粱嘉辉从外地赶过来,忧心忡忡的跟上,完全没有因为《棋王》在内地卖了八百多个拷贝赚钱的喜悦。

  明明HK那边电影公司的局面风生水起,让卫东把右岸伸进电影界的黑手都斩了,他也没赶回去抢着拍片。

  而是顺着《棋王》的上映,跑了很多省市地区。

  各地都有分公司、销售人员接待协助,所以效率非常高:“我发现乡下有种露天电影放映员,他们正在大量失业退出市场,能不能想办法改进下这部分电影播放。”

  让卫东才从记忆里挖起这茬来。

  上辈子二十岁不到就断手进了税务大院吃皇粮,也不爱回乡下。

  所以这之后的农村生活对他其实断档了。

  但粱嘉辉一说他肯定能想起来。

  电视出现之前,农村的娱乐生活很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极大的享受。

  如果知道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走五六里路也浑身是劲。

  当时看电影的人多到比赶大集都夸张,特别是放映《渡江侦察记》、《少林寺》这类片子的时候,连银幕后面都站满了人。

  记得小时候听说邻村有电影,让卫东都能早早吃了晚饭,和六七个同伴一起去,还牵过二凤的手咧。

  包括《少林寺》能在看场电影几分钱的八十年代创下票房过亿的奇迹,其实主力就还是这种农村露天电影。

  因为春季的江面晨雾较重,直到阳光普照视野良好,码头水手才协助收起缆绳离岸。

  随着外籍技师缓缓推进档杆,原本如普通船只在水面慢慢荡漾着滑行的橘黑双色高速艇开始逐渐提速。

  喷射水柱的反作用力,和船腹上的水翼共同作用,就把滑行的船身抬出水面。

  竖立刀片的水翼,其实有点像后来小视频里看到过那种单人跳踩着,下面有个水翼就能在河流上穿梭的水翼板。

  凌空水面自然把阻力拉到几乎等于零。

  也几乎不受浪波影响,非常平稳。

  而且波音的这种高速艇,把燃气轮机的震动和隔音做得非常好,就像让卫东现在已经频繁感受到的波音737跟图154、三叉戟客机的区别。

  都是能飞上天的喷气式客机,毛子的东西确实做得糙。

  各项指标看起来差不多,但体验感受天差地别。

  现在坐大厅里,比之前秦羽烨买回江州的那条十六七米的游艇都平稳安静得多,反而只有呼呼的风声在大片玻璃窗外擦过。

  让卫东也凝视着外面掠过的诧异江鸥,拿手指敲击桌面:“在内地乡下,听诊器、方向盘和放映员都是最吃香的行当,找媳妇都容易得多……”

  还掉头笑问:“谁知道八大员是什么,我都记不齐了。”

  有个造船厂的技术员随口答上:“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吧。”

  让卫东给粱嘉辉科普:“都没有放映员地位高,都说放映员走街串乡,要带着胶片、放映机、幕布啥的辛苦,这年头哪行都辛苦,但放映员到哪里就能给那地方带来巨大的热闹,所以那都是安排到公社、大队长家里吃饭,有补贴的额外加菜,油水好得很,那都是打着饱嗝的技术人才,女孩子跟着看几场电影就恨不得嫁了……”

  几个技术员、警卫员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其实都有类似感受,村村都有丈母娘可不是白说的!

  这句调侃就是从放映员开始的。

  道士都熟悉:“我们那边是公社指定社员去上一处地方把设备啥的挑抬回来,放映员都是吃饱喝足了才骑自行车过来摆弄机器,六七十年代他们就有31块工资加9块的粮补,资格得很哦。”

  粱嘉辉只是浮光掠影的经历了点,没长期生活体验深。

  听得眼睛亮亮,看起来就是在揣摩想演个放映员。

  龙振伟也跟着道士靠在周围侧耳倾听。

  老汪都经历过:“我们刚到西区拓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盼着一周放一两回电影,慢慢有了城镇街道反而没了,幸好现在航母上又开始放电影。”

  让卫东是在结合梳理:“县里面才有一两座电影院,三线工厂也能修,但大多数农村都是扯开一大张幕布挂在树间、电线杆上,以前还要放新闻简报、加映传达指示精神,然后才是电影,这其实是文艺下乡、政策传达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改制就把这块儿改没了,因为这是个不太赚钱的赔本买卖……”

  这些天在乡下老镇,确实看不到露天电影放映了。

  八八年应该就是电影行业开始大转折了吧?

  体制改革,导致各地电影院财政拨款肯定变少。

  哪怕群众看电影的热潮在上升,只要把自主权下放到各地,没那么多补贴和硬性要求,相比肩挑背扛的把设备到处转移播放,在电影院就能坐收最大的红利,谁还费那个力气。

  很多露天电影是不收费的,起码坐远点就不给钱是约定俗成规矩。

  加上电视出现,就没那么稀罕。

  慢慢的这个巨大文化战线阵地就丢了。

  让卫东是隐约记得小视频上提过:“其实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才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地区,人均好像是十来部电影,因为没有其他娱乐消遣方式,放映量非常大,主力就是乡村露天放映,辉仔说这个有意义,值得付出些努力,但要好好思考怎么办。”

  粱嘉辉看得多:“汪志文他们自己拍那个讲大学生创业的电影,想法很好,但是拍摄手法、剧组模式很稚嫩,电影讲故事的水平就大打折扣,如果有我们的人手来指导带队肯定会好很多,我可以主力在内地拍片协助。”

  周星星光是出道拍摄这两部戏,合计都能拿上千万。

  达叔这时候帮着给他打配合,也能赚几百万。

  所以粱謿伟跟着拍《赌侠》,算是这个赌片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大家都抢着赚钱。

  甚至发哥这会儿暂时息影去带篮球队,好歹也是他赚到钱了。

  唯有粱嘉辉跟疯魔了一样扑进来,姜佳玲都给老板娘调侃抱怨好多天都没见过男朋友了。

  让卫东满意的宽慰他:“我们肯定能做点什么,但不要急,内地规模太大,做什么事不可能像HK那样立竿见影。”

  但念头简单点可能更容易成事,粱嘉辉肯定一直在专注这方面:“其实德叔他们最早也是搞露天影院、戏院起家,最后慢慢有了院线,老细你是不是也能组织自己的院线?我们在HK已经有四家影院了,几座大城市先搞起来,然后各省分公司……我跟他们各地也谈过都觉得是个超级巨大的工程,可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要是很多流动放映队消失了,再补回来就要耗费很大很大。”

  这是叫沉没成本还是边际成本?

  让卫东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现实摆在那:“内地做这些要慢慢来……”

  他这心理年龄当然稳得住。

  粱嘉辉比他大几岁,反而像个愣头青:“要不先成立个电影公司?”

  让卫东都笑了:“哪有那么容易,现在都是国营电影制片厂吧,这是文化单位严管的。”

  没想到招投银行行长吱声:“也不是不行,现在电影制片厂也在改制,让董可以考虑去承包一个电影制片厂嘛。”

  让卫东内心瞬间涌起了念头,歪漏?

  承包银行、承包地产他没兴趣,承包个电影制片厂为什么不行呢?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