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什么叫正规军啊
四月的京城,柳絮纷飞,春意渐浓。
但在中国电影界,一股比春风更为强劲的改革暖流正在涌动。
《功夫足球》在北美市场取得的突破性成功,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票房本身。
它像一剂强心针,不仅证明了王盛和盛影传媒国际化战略的初步可行性,更向高层展示了一条通过市场化、商业化路径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通道。
这一成功案例,适时地为正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寻求入世后应对之策的相关部门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和底气。
四月下旬,一场关乎未来数年东亚电影文化交流格局的重要会议,在低调而务实的氛围中于京城举行。
参会方包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外交部等核心机构,以及作为行业代表的中影集团和风头正劲的盛影传媒。
王盛作为盛影传媒的掌门人,应邀列席。
会议的议题,是探讨并推动建立一种全新的中韩电影文化交流与合作模式。
会议主持由广电总局的一位副局长担任。
他开宗明义地指出:“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须顺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
韩国的影视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流行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加强与韩国在电影领域的合作,既是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我们学习借鉴、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外交部和文化部的代表随后发言,从外交大局和文化互鉴的角度肯定了加强中韩电影合作的积极意义,强调要在“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原则下稳步推进。
真正的实质性内容,由中影集团负责进口片业务的吴孟晨进行阐述。
他面前摆着一份初步拟定的合作框架方案:
“经过前期与韩方相关机构,如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等,多轮磋商,我们初步达成共识,拟借鉴盛影传媒与新线影业在《功夫足球》合作中探索出的‘市场对接、精准运作’经验,建立一种‘换片合作’机制。”
他详细解释道:“具体而言,中韩双方约定,在初期阶段,每年由对方国家引进一定数量的电影在本国商业上映。
中方这边的引进、选片和发行工作,将由我们中影集团牵头负责。”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王盛,继续说道:“根据去年底颁布、今年初正式实施的《电影管理条例》及其细则,虽然进口影片的‘统一进口’资格已收归总局,具体‘发行’业务也不再由中影独家垄断,而是可以指定多家有实力的单位参与。
经过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我们决定,盛影传媒将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到此项中韩电影合作项目的发行环节中来。”
会议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王盛身上。
这意味着,盛影传媒获得了一项新的、极具分量的资质——参与进口影片发行业务的资质。
尽管在初始阶段,这项权限仅限于此次中韩合作框架下的韩国电影。
吴孟晨进一步明确了运作模式:“引进的韩国电影,将以‘批片’形式进行操作。”
他特意解释了“批片”与“分账大片”的区别,既是对在座所有人的科普,也是正式确认规则:
“‘批片’,即一次性买断国内发行权。片方(或版权方)获得一笔固定的版权费用,无论影片在中国市场票房如何,不再参与分成。
其优势是操作相对简单,前期成本锁定,风险可控。
而‘分账片’,则是外方片商参与中国票房分成,通常适用于好莱坞A级制作,目前有严格的数额限制。我们此次合作引进的韩片,不占用这20个宝贵的分账名额。”
关于引进数量,方案建议:“考虑到是合作初期,旨在探索模式、培育市场,建议每年引进的韩国电影数量定为3部。
这个数字既能保证一定的交流频率和市场存在感,又便于管理和风险控制,符合‘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
具体流程是:由盛影传媒(在未来也可包括其他获得资质的单位)从韩国市场遴选影片,向广电总局提交引进申请,内容包括影片资料、版权证明、发行计划等。
总局从内容、政策、文化交流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审查,通过后,盛影传媒便可与韩方签订买断发行合同,然后组织译制、宣传并在其掌控的“中影盛世院线”及其他合作院线发行上映。
王盛静静地听着,大脑飞速运转。
这套模式,与他记忆中未来光线传媒等公司成功运作日本电影(如《你的名字》)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何其相似!
都是通过“批片”形式,引进文化相近、类型鲜明、在本土已获成功或具备潜在爆款素质的亚洲电影,利用本土化的精准营销,在中国市场挖掘票房潜力。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韩国电影在九十年代末以来迅猛发展,类型片成熟度高,不乏精品,其紧凑的叙事和强烈的情感张力,对中国年轻观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若能精准选片,巧妙运作,完全有可能以相对较低的版权成本,博取可观的票房回报。
更重要的是,这项资质的获得,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
这不仅是基于《功夫足球》成功的“论功行赏”,更是对盛影传媒过去五年在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所做贡献的肯定,是对其专业能力和市场信誉的认可。
在王盛紧锣密鼓地推进盛影传媒上市的关键节点,这份“恩赏”无异于一支强效助推剂。
“王盛同志,对此安排,你有什么看法或困难吗?”主持会议的副局长点名问道,语气温和但带着审视。
王盛收敛心神,沉稳地站起身,向与会领导微微躬身,然后才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
“感谢总局、文化部、外交部以及中影集团各位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将如此重要的试点任务交给盛影,我们深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
他首先表态,然后迅速切入实质:“我们完全拥护和支持这项促进中韩电影文化交流的合作决策。
盛影传媒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项任务。
我们将立即组建专业的国际选片和发行团队,深入研究韩国电影市场,建立与韩国主要电影公司、制片人和经纪公司的直接联系渠道,力求遴选出既符合我国观众审美需求、内容健康向上,又能体现韩国电影艺术水准和产业成就的优秀作品。”
他进一步提出具体构想:“在发行策略上,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影盛世院线’的渠道优势和盛影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针对不同影片的特点,制定精准的定位和宣传方案。
我们相信,通过精耕细作,完全可以将优质的韩国电影打造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道新风景,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同时为深化中韩文化交流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王盛的回应,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商业洞见,更拿出了可行的初步思路,显得既有担当又有章法。
在座的领导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会议最终原则上通过了这项中韩电影换片合作计划,并明确了由中影集团统筹,盛影传媒作为首家试点发行单位具体执行的三部韩国电影引进发行方案。
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首批影片的遴选标准,要求盛影传媒尽快提交详细报告。
散会后,韩三坪特意走到王盛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小子,这可是块肥肉,也是块试金石。上面看着呢,好好干,别搞砸了。这对你们上市,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王盛郑重地点点头:“老师,我明白。这是机遇,更是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