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新王加冕
洛杉矶时间,2003年1月13日下午。
阳光依旧眷顾着加州。
几乎在同一时间,华夏大地,1月14日的清晨。
寒意笼罩着从北到南的各大城市,但报摊亭前却比往日更早地聚集了人潮。
报贩们甚至无需吆喝,那些带着油墨香、头版头条印着加粗加大字体和惊叹号的报纸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博物馆奇妙夜》首月狂揽3.68亿!超越《泰坦尼克号》问鼎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华夏电影报》(头版头条,配以《博物馆》海报与巨大的票房数字对比图表)
“新王加冕!国产奇幻巨制《博物馆》创世纪纪录,3.68亿铸就全新里程碑!”——《京城青年报》
“3.68亿!《泰坦尼克号》纪录作古,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本土王者!”——《光明日报》(文化版头条)
“从《绣春刀》破两亿到《博物馆》登顶,盛影模式引领国产电影黄金时代!”——《南方周末》
“奇迹月!《博物馆》首月定鼎,《绣春刀》延期破两亿,国产片包揽票房榜冠亚军!”——《娱乐信报》
每一份主流报刊的文化娱乐版,乃至许多综合日报的头版,都被同一个名字和那串金光闪闪的数字占据。
报道角度各异,但核心信息明确无误:上映整整一个月(2002年12月13日至2003年1月12日),《博物馆奇妙夜》以累计3.6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正式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在1998年创下的3.6亿元(根据真实历史数据)的内地票房最高纪录,以微弱但坚实的优势,登顶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行榜的榜首!
这是一个被无数电影人视为遥不可及、象征着好莱坞不可战胜的丰碑,在矗立了近五年之后,终于被一部本土制作的电影亲手推翻。
《华夏电影报》的报道最为详尽专业,它不仅公布了精确到分的数据,还深入分析了市场现象:“《博物馆奇妙夜》的成功登顶,并非偶然。
其合家欢的精准定位、根植东方文化的奇幻想象、成熟的工业化制作水准,以及‘中影盛世院线’与‘猫眼平台’构成的强大发行营销网络,共同铸就了这场载入史册的胜利。
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不仅规模在扩大,更关键的是,观众对优质本土内容的认可度和消费意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京城青年报》则聚焦于象征意义:“3.68亿,超越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代中国电影人心头的阴影。它宣告了中国电影在市场号召力上,具备了与好莱坞最顶尖制作同台竞技并战而胜之的能力。这是文化自信在商业领域最直接的体现。”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则上升到产业与文化层面:“《博物馆奇妙夜》的登顶,是近年来电影产业化改革、市场化机制深化成果的集中爆发。
它证明,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沃土,运用现代电影语言和创新思维进行创作,完全能够赢得市场的热烈反馈,甚至引领文化消费潮流。这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和文化输出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与此同时,另一则喜讯也在各大报端占据显要位置:
“密钥延期助力,《绣春刀》票房突破两亿大关!盛影再添一部‘两亿俱乐部’成员!”
“继《功夫足球》、《人在囧途》后,《绣春刀》成国产片第三部破两亿作品!”
“双喜临门!《博物馆》问鼎,《绣春刀》破两亿,盛影传媒傲视群雄!”
报道指出,由徐客导演,风格凌厉写实的新武侠片《绣春刀》,在11月29日上映后,凭借过硬的口碑和持续的热度,获得了密钥延期。
在延长上映十几天后,总票房也成功突破了两亿人民币大关,成为继《功夫足球》、《人在囧途》之后,第三部达到这一高度的国产电影。
虽然与《博物馆》的体量已有差距,但稳固地占据了当前票房榜的第二位,进一步证明了盛影传媒在类型片开发和市场运营上的强大实力。
《博物馆奇妙夜》开创了“三亿票房俱乐部”,并且以其依旧强劲的周末票房走势(刚刚过去的第三个周末仍能斩获超2000万票房),让所有业内人士都看到了一个更恐怖的可能性——在获得密钥延期后,它或许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无人敢想的“四亿票房俱乐部”的门槛!
网络世界更是彻底沸腾。
猫眼电影平台,《博物馆》的评分依旧稳固在9.2分的高位。
首页几乎被庆祝登顶和预测四亿的帖子淹没。
“见证历史!我哭死!以后跟孙子吹牛,爷爷我可是看过《博物馆》首映的!”
“3.68亿!真的超了!虽然不是很多,但意义非凡!新王登基!”
“《绣春刀》也牛批!破两亿了!这下国产片前三,盛影又全都包圆了!”
“算笔账,《博物馆》后劲还在,延期一个月,冲四亿不是梦啊!”
“以前觉得《泰坦尼克号》是不可逾越的神话,现在……神话被我们自己人打破了!”
高校BBS、新兴的博客平台、各大论坛的影视板块,充斥着类似的声音。
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在这场票房狂欢中被无限放大,“支持国产”、“盛影牛逼”、“王盛牛逼”成为高频词汇。
……
普通的电影院线经理们,看着系统里《博物馆》依旧高企的预排片和上座率,脸上笑开了花。
这部电影不仅是票房炸弹,更是吸引了大量平时不进影院的家庭观众和中年群体,极大地拓宽了市场基本盘。
“放《博物馆》就等于赚钱”已成为行业共识。
……
然而,在这一片普天同庆的喧嚣背后,电影圈内的同行们,心情则复杂得多。
一些中小型民营公司的老板,在震惊于这恐怖成绩的同时,紧急召开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学习“盛影模式”?类型化、工业化、强大的渠道和营销,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那些曾经对王盛和盛影的“商业化”、“强势”颇有微词,或仍固守传统创作思维的导演、制片人们,面对这组由真金白银和亿万观众共同铸就的数据,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与自我怀疑。
京城电影学院的一间教室内,几位老教授看着报纸,良久无言。
“老韩这次……真是押对宝了。”一人最终叹息道,语气中带着难以言喻的感慨。
“不是押宝,是开路。”另一位更清醒的教授纠正道,“王盛这小子,是硬生生用商业成功,给中国电影蹚出了一条新路。以后……怕是没人能绕开他定的规矩了。”
这种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的无力感,以及面对绝对成功时不得不低头的现实,让许多圈内人感到一种被颠覆的麻木。
不是不想评价,而是当对手的成绩已经高到需要仰望时,任何评价都显得苍白无力。
……
新画面影业,办公室内。
张伟平没有开灯,幽暗的光线中,他面前的烟灰缸已经堆满。桌上摊开的十几份报纸,头版无一例外都是《博物馆》登顶的消息,《绣春刀》破两亿的喜讯如同扎在伤口上的第二把盐。
3.68亿vs《英雄》的……撤档。
两亿vs《英雄》的……前途未卜。
这对比太过惨烈,惨烈到让他连愤怒的力气都已失去,只剩下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凉和……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悔意。
或许,江志强是对的,暂避锋芒是唯一的选择。但在《博物馆》如此煌煌大势之下,《英雄》即便日后重映,又能剩下多少机会?
他仿佛能看到,王盛和那座名为“盛影”的大山,投下的阴影已经笼罩了整个贺岁档,甚至可能笼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影坛。
新王已然加冕,王座之下,是旧纪录的残骸,是同行震惊到麻木的目光,是亿万观众用电影票铸就的狂热民意,以及一个被彻底点燃、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市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