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时代的浪潮
十二月的京城,寒风凛冽。
《博物馆奇妙夜》在怀柔的拍摄按部就班,王盛如同一个精密钟表的掌控者,协调着庞大剧组的每一个齿轮。
成龙的敬业与专业让拍摄进度超出预期,那些精心打造的仿古道具在特定光效和镜头语言下,逐渐焕发出剧本中所需的“魔幻现实”生命力。
片场之内,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光影奇观;片场之外,时代的洪流正以更磅礴的姿态冲刷着这片土地。
……
另一边。
高媛媛在得到王盛“生下来”的明确答复,尤其是确认自己是“第一个”后,心态发生了微妙而坚定的转变。
最初的恐慌被一种混合着使命感、些许自豪感以及深植于母性的宁静所取代。
她减少了公开活动,安心待在公寓里。
王盛言出必行,李婷婷迅速安排了一次极为私密的全面检查,确认了妊娠事实,并配备了专业的营养师和定期上门的医护团队,一切都在低调而周全地进行。
高媛媛似乎暂时找到了在这段复杂关系中的锚点,将全部重心放在了腹中悄然孕育的新生命上。
……
这边。
《人在囧途》的宣传攻势随着上映日的临近达到了顶点。
歌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几乎成了街头巷尾的洗脑神曲,精准地击中了年末无数漂泊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范炜与新人王保漒“精英与草根”的反差组合,通过巧妙的预告片和海报,成功勾起了大众的好奇与期待。
……
2001年12月11日,《人在囧途》上映第五天。
这一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
消息传来,举国关注。
报纸头版、电视新闻、广播电台,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播报这一历史性事件。
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符号,更象征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体系,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人在囧途》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日子里,票房走势稳健上升。
它切中了“回家过年”这一永恒的国民情绪,在WTO带来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提供了温暖而接地气的情感慰藉。
盛影传媒的宣发团队巧妙地将影片的“归家”主题与“入世”后国人面向世界、但根在故乡的复杂心态做了隐晦的链接,进一步激发了观影热情。
……
2001年12月18日,《人在囧途》上映第十二天。
首先传来的是票房捷报:《人在囧途》首周末票房粗报约2314万元人民币。在这个缺乏强力竞争对手的贺岁档初期,这个数字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再次印证了“盛影出品,必属精品”的市场号召力,也延续了盛影传媒在贺岁档的“金字招牌”。
范炜的喜剧功底和王保漒极具生活质感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那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更是成为影片情感传播的有力翅膀。
然而,同一天,一份由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联合签发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文件,悄然在行业内流传开来,并迅速引发了比票房数字更为深远的震动。
《实施细则》的核心影响——
强力推行院线制:文件明确要求,在短时间内(通常要求2002年内),打破按行政区域划定的层级发行模式,强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组建院线。
这意味着,各电影院必须加入某一院线,否则将无法获得首轮分账影片的放映权。
此举旨在减少中间环节,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现代院线体系。
打破地域垄断:传统的、依托各级电影公司的地域发行垄断被打破,鼓励跨省院线的建立。
这为拥有资本和先发优势的玩家提供了全国扩张的政策依据。
促进市场竞争与效率:院线之间为了吸引影院加盟和争取观众,将不得不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影院环境、进行差异化经营。
计算机联网售票系统的推广也被强调,以实现票房的实时监控和透明化管理,遏制此前普遍存在的“偷漏瞒报”票房现象。
对盛影传媒及王盛的影响——
王盛与韩三坪联手推动的“中影盛世联合院线”,正是这一政策所鼓励的跨省院线典范。
他们早已提前布局,整合了多家电影厂的资源,在全国核心城市建成了近八十家(下半年又增加了十家)现代化多厅影院。
《实施细则》的出台,无疑是为他们已然铺开的网络提供了最权威的“合法性背书”和强大的政策推力。
那些还在观望、或受制于旧体制的地方影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将更有动力加盟像“中影盛世”这样已成规模的院线。
院线制使得排片权力更加集中。
王盛通过“中影盛世院线”第二大股东的地位以及其与韩三坪的紧密关系,对旗下影城的排片拥有极大影响力。
这意味着,未来盛影传媒出品的电影,在自家院线内将获得毋庸置疑的排片优势。
同时,在与好莱坞片商(如新线)或其他国内制片方谈判时,他手中的渠道筹码更重了。
政策东风下,“中影盛世院线”的扩张速度必将进一步加快。
王盛之前提出的向二级城市“下沉”的战略,正好可以借助这波政策红利大规模推进。
更多的影院建设、更快的网络覆盖,将使得盛影传媒在产业链下游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而反哺上游的制片业务,形成良性循环。
……
就在行业还在消化《实施细则》带来的冲击时,一周之后,另一只靴子落地。
2001年12月25日,《人在囧途》上映第十九天。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新的《电影管理条例》(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电影管理条例》的核心影响——
放宽制片准入:新《条例》首次明确允许民营资本独立从事电影制片业务(需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挂靠在国有制片厂名下。
这从根本上承认了民营影视公司的合法地位,为民营资本的涌入打开了大门。
规范发行放映:与《实施细则》相呼应,《条例》从更高法律层级确立了院线制的合法地位,并对电影发行、放映活动进行了更详细的规范,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审查制度:虽然审查制度依然存在,但《条例》使其程序相对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对盛影传媒及王盛的影响——
对于王盛和盛影传媒而言,这无疑是又一次“正名”。
尽管他早已通过种种方式(如与北影厂的深度合作、成立联盟)在实际操作中绕开了旧有限制,但《条例》的出台,使得盛影传媒作为民营制片主体的身份完全合法化,不再需要依附于任何国有厂标。
这减少了制度风险,也为未来更独立的资本运作(如融资、上市)扫清了部分障碍。
门槛的降低,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民营资本涌入电影制片领域,竞争势必加剧。
但对于已经建立起强大品牌、渠道和资源网络的盛影传媒而言,这更多是机遇。
王盛可以更灵活地策划项目,更自由地调配资源,甚至可以利用先发优势,整合那些新进入市场、但有创意的小公司或团队。
这两份重磅文件,几乎是为王盛过去几年所做的产业布局量身定做的“官方认证”。
他在制片(盛影传媒)、发行(已取得试点资质)、放映(中影盛世院线)以及未来技术布局(特效人才培养、引进)的全产业链优势,在政策转向后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强化。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浪潮中,走在最前沿的弄潮儿和既得利益者。
中国电影行业民营第一人,这是业内外对王盛新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