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422:杨华沙
字体:     护眼 关灯

422:杨华沙

  

在洛杉矶的最后两天,行程不再局限于迪士尼总部那充满幻想色彩的园区。

  按照计划,中国电影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套房,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高规格的会客厅。

  来自美国各地,特别是西海岸的华裔电影人、文化界翘楚,闻讯而来,希望能与来自祖国的代表团见上一面。

  套房客厅内,柔和的加州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精致的东方地毯上。

  茶香袅袅,与咖啡的醇厚气息交织。

  王盛和朱泳德作为代表团的商业与制作核心,与总局副局长、外事司官员一起,接待着这些漂泊海外却心系故土的同胞。

  来者身份各异,有在好莱坞体系内艰难攀爬的华人编剧、独立制片人,也有在大学任教、致力于研究华人影像历史的学者,还有几位在社区颇具影响力的华裔文化协会负责人。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各自领域的见解,更有一种复杂的情愫——对祖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惊叹,以及对自身在异国他乡寻找文化定位与行业突破的渴望。

  在这其中,由朱泳德提前联系好的制片人杨华沙女士,如约而至。

  她约莫五十岁上下,衣着得体,干练的短发下是一双充满热情与执着的眼睛。

  与一些刻意淡化自身文化背景的华裔不同,她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王总,朱总,久仰大名!”

  杨华沙的普通话带着些许宝岛腔调,但语气诚恳而有力,“尤其是王总,您的《功夫足球》在北美取得的成绩,真是让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人电影工作者与有荣焉!”

  “杨女士过奖了,是观众厚爱。”王盛与她握手,态度平和。

  他记得朱泳德在飞机上的介绍,也对这位敢于设想《比尔的咒语》这类项目的制片人抱有几分好奇。

  杨华沙显然是有备而来。

  寒暄过后,她很快便将话题引向了自已正在全力推动的项目。

  “王总,朱总,不瞒二位,我目前正倾注全部心力在《比尔的咒语》这个项目上。”

  她打开随身的公文包,取出更加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分发给王盛和朱泳德,“我们希望借助克林顿总统访华的历史事件,编织一个融合秦俑、上古咒语与现代考古的奇幻冒险故事,向世界展示西安,乃至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但绝不是那种猎奇的、展示落后的视角。”

  王盛翻阅着计划书,项目构思确实大胆,试图将政治现实与奇幻传说结合,这在2002年堪称前卫。

  计划书中还提到了希望邀请知名音乐家谭顿负责配乐,显示出杨华沙在资源整合上的企图心。

  “杨女士的初衷很好。”王盛放下计划书,目光坦诚,“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商业类型片的方式传递文化,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杨华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遇到知音的欣喜。

  然而,王盛话锋微转,提出了关键问题:“不过,这类涉及现实政治人物,尤其是美国前总统的项目,在版权、形象使用以及剧本敏感度平衡上,难度极大。”

  杨华沙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叹了口气:“不瞒王总,确实困难重重。

  克林顿办公室那边的沟通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联系的资方虽然签了意向,但资金到位需要看剧本最终定稿和主创团队的最终确认。

  李连杰先生那边表示有兴趣,但需要看到完整剧本和更具体的制作保障。章紫怡小姐的团队也在接触中,一切都在努力推进。”

  听着杨华沙的介绍,结合前世对此项目毫无印象的事实,王盛心里基本有了判断。

  这个项目想法虽好,但牵涉面太广,不确定性太高,大概率会因为各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最终夭折,甚至可能从未进入实质性的拍摄阶段。

  这时,旁边一位同样来自宝岛、在好莱坞从事后期制作的华裔电影人插话,提到了李按导演:“说起来,李按导演的《卧虎藏龙》成功,确实为我们华人导演在好莱坞打开了一扇门。他的叙事手法和文化表达,很受这里评论界的认可。”

  提到李按,王盛只是微微颔首,并未多做评价。

  他承认李按的才华与成就,《卧虎藏龙》的文化输出意义毋庸置疑。

  但他内心深处,对李按未来那部《色,戒》的立场和表达,始终存有一丝芥蒂。

  这种观感让他无法对李按产生完全的认同,只是在此刻外交场合,不便表露而已。

  杨华沙似乎察觉到王盛对李按话题的冷淡,很自然地将话题拉回自身,她感慨道:“看到内地能出现像王总您这样,不仅精通商业运作,更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将中国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向国际的电影人,我真是感到惊喜和振奋!这比我们这些在海外单打独斗的人,力量要强大得多。”

  她的语气带着真诚的赞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王盛及其背后的盛影传媒所展现出的强大市场活力与内容创新能力,让她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根植于蓬勃发展的本土市场,进而辐射全球的路径。

  与王盛的交流,某种程度上更加坚定了她推动《比尔的咒语》的决心,她希望能像王盛一样,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哪怕她选择的路径看起来更为崎岖。

  王盛对杨华沙的观感颇佳。

  他能感受到这位女制片人身上那股不折不挠的劲头和对正面展现中国文化的坚持,这与那些一味迎合西方偏见以求获奖的所谓“艺术家”截然不同。

  “杨女士的坚持和情怀令人敬佩。”王盛举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杨华沙一杯,“这个项目虽然挑战很大,但这份心意难能可贵。希望未来,等时机更成熟些,我们或许能找到合作的机会。”

  他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承诺,但“合作”二字本身,已经让杨华沙看到了巨大的可能性与希望。

  她与王盛碰杯,连声道:“一定,一定!期待与王总合作的那一天!”

  王盛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位为电影项目奔走呼号的杨华沙,在未来将展现出更宏大的抱负与影响力。

  她将在2009年,于美洲同源会全国代表大会上率先提议,推动美国国会就……正式道歉。

  并在此后,团结赵美心等华裔领袖,联合五大亚裔组织共同游说,历经努力,最终在2012年促使美国参众两院全票通过道歉议案。

  2014年,早期华工对美国建设的贡献被正式列入美国劳工部荣誉堂。

  她的人生轨迹,早已超脱了一部电影的成败,成为推动华裔权益进步的一位奇女子。

  会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除了杨华沙,王盛和代表团还会见了其他几位颇具代表性的华裔人士,包括早在好莱坞闯荡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华裔演员卢燕等人。

  卢燕女士分享了早期华裔演员在好莱坞面临的困境与突破,并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送走最后一位访客,套房内暂时恢复了安静。

  朱泳德揉了揉眉心,感叹道:“海外华人心系祖国,人才济济,但要想在好莱坞真正立足,做出有影响力的作品,确实不易啊。”

  王盛没有过多评价。

  电影牵扯到意识形态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窗口和机遇下,能够输出去几部。

  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资本高度集中,华裔人士开的电影公司,属实没什么话语权。

  当然,王盛对杨华沙女士还是敬佩的,就冲她对那些冲奖片的态度。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