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强强对话
时间步入2001年6月1日。
初夏的晨光洒遍华夏大地。
也照在一份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上。
这一天,全国各主流报刊,从《人民×报》、《光明×报》、《华夏电影报》、《文汇报》,到各地的《羊城晚报》、《京城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等,都不约而同地在文化版、娱乐版甚至财经版的头条,报道了同一件震动业界的消息:中国电影,正式迈入了“大片时代”!
……
《华夏电影报》的头版通栏标题最为醒目:“《英雄》起航,《博物馆》破土,国产电影巨制时代降临!”
文章开篇便写道:“当人们还在回味1999年‘国产电影复兴元年’的喜悦,感慨于《开心家族》、《初恋这件小事》等片在类型化探索和市场化运作上的成功时,仅仅两年之后,中国电影人便以令人瞠目的气魄,将产业的标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报道详细披露了两位“领跑者”的信息:
“由国际名导张亿某执导,备受瞩目的武侠巨制《英雄》,已于今年四月低调启动筹备。
据悉,该片总投资高达2.5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投资的新纪录。
影片汇聚了李连接、梁朝玮、张蔓玉、陈道名、甄紫丹等华语影坛顶尖巨星,阵容堪称‘梦幻’。
早在四月份,曾凭《乱》荣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女士已加盟剧组,着手为片中人物打造兼具历史感与艺术美感的服饰。
五月,庞大的美术团队更是进驻浙省横店影视基地,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场景搭建工作,包括核心场景‘棋馆’、‘藏书阁’,以及对现有‘秦王宫’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期营造出符合张导美学想象的磅礴战国气象。”
而紧随其后的报道,则引爆了更大的轰动:
“然而,《英雄》并非独行者。就在五月,另一部投资规模更为惊人的国产超级大片《博物馆奇妙夜》,也已悄然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
据本项目核心人士透露,《博物馆奇妙夜》的‘制片成本’确定为2.26亿元,但其独特之处在于,为拍摄而进行的实景搭建(即‘成龙快乐园’一期核心工程)总投资亦高达2.16亿元。
这意味着,与此项目关联的总投入达到了惊人的4.42亿元!
此片由近年来屡创市场奇迹的年轻导演、盛影传媒掌门人王盛执导,并成功邀请到国际动作巨星成龙先生深度参与,成龙不仅将率领其享誉世界的‘成家班’负责动作设计,更以创新的片酬分红模式绑定于此项目。
目前,剧组已派出多支采风团队,奔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及具有代表性的山川林地,为片中宏大的‘中华文明博物馆’内外景寻找视觉灵感和实拍地点。”
……
一石激起千层浪!
“单片投资数亿!”这个概念在2001年的中国,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资本胆魄和产业雄心的一次质的飞跃。
各大报纸的评论员文章纷纷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深度分析。
……
《光明×报》的文化评论版刊登了题为《从‘复兴元年’到‘大片时代’——论市场化改革如何催生中国电影新格局》的专题文章。
文章系统回顾了自1999年以来,以《开心家族》等片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的成功,认为那是一次“内容的胜利”和“市场信心的筑基”。
而真正的转折点,被普遍认为是2000年6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文章分析道:“《意见》的出台,犹如一声发令枪,彻底松绑了束缚中国电影产业多年的体制机制枷锁。
它明确提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各领域;大力推行院线制改革,打破区域垄断;简化影片审查程序,激发创作活力。
这一系列举措,在过去一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影盛世’跨省院线的组建和迅猛发展,现代化多厅影城的遍地开花,极大地改善了观影环境,拓展了市场容量,为高投入电影提供了潜在的回收空间。
制片领域的放开,使得盛影传媒这样的民营巨头能够迅速整合资源,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敢于操盘《博物馆奇妙夜》这样的超大体量项目。发行试点的推行,也让影片有了更多样化的市场通路可能。”
……
《经济参考报》则从产业经济角度切入,发表了《‘大片竞赛’背后的资本逻辑与产业升级》一文。
文章指出:“《英雄》与《博物馆奇妙夜》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中国电影在市场‘无形之手’与政策‘有形之手’共同推动下,必然经历的产业升级阶段。
《英雄》依托的是张亿某导演的国际声誉、港台及海外预售市场,以及国内企业对品牌提升的渴望(传闻某国内企业投入巨资)。
而《博物馆奇妙夜》则展现了王盛及其盛影传媒构建的‘影视IP—实景文旅—资本循环’的创新商业模式,其巨额投资不仅着眼于电影票房,更着眼于电影下映后,‘成龙快乐园’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文旅收益。
这两种模式,都超越了传统电影依赖票房回收的单一路径,代表了更为现代和多元的产业化思维。”
……
互联网上,虽然此时的网络论坛尚处萌芽,但诸如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娱乐版块和初生的电影BBS上,相关新闻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我的天!2.5亿!4个多亿!这钱够拍多少部《我的野蛮女友》了?”
“张亿某+全明星,这是要冲奥的节奏吧?”
“王盛太牛了!直接把成龙拉来搞这么大项目!还是奇幻题材,听起来就带感!”
“这是要和《英雄》打擂台吗?太好了!有竞争才有进步!”
“希望不是只有大场面,故事也要讲好。不过无论如何,敢投这么多钱拍大片,说明咱们中国电影真的有钱了,有底气了!”
“期待!希望这两部片子都能成功,把好莱坞大片比下去!”
业界内部的反应则更为复杂。
一些老牌电影人既感到振奋,也不无担忧。
振奋的是,中国电影终于有了与好莱坞中等制作抗衡的资本实力;担忧的是,如此高的投资,市场能否支撑?
万一失利,是否会挫伤刚刚培育起来的产业信心?
而在北影厂、上影厂等传统制片基地,以及新近崛起的民营公司里,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励的躁动。
许多青年导演和制片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意识到中国电影的“天花板”已经被大幅抬高,类型探索和工业制作的边界得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