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424:文化战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424:文化战争

  

光州世界杯体育场的喧嚣,如同被戳破的气球,在终场哨响的那一刻,迅速被一种巨大的失落和难以言喻的憋闷所取代。

  0比2。

  中国队的世界杯首秀,在哥斯达黎加队更为老练的战术和效率面前,显得有些无力。

  看台上那一片曾如火般燃烧的红色海洋,此刻仿佛被浇上了一盆冷水,呐喊声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叹息,以及一些压抑不住的啜泣。

  王盛平静地看着场上那些瘫倒或茫然站立的国足球员,他们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不甘。

  对于这个结果,他并不意外,甚至在前世的记忆里,这已是熟悉的画面。

  只是当亲身置于这历史性的现场,感受着周围数万同胞从巅峰期待坠入谷底的巨大落差,那份现实的沉重感依然清晰可辨。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超出了体育竞技失败的范畴,带着几分荒诞的色彩。

  就在国足球员低着头,步履沉重地走向球员通道时,靠近通道口的混合观众区突然爆发出一阵骚动。

  那里聚集了不少韩国本土观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显然有不少人看过或者听说过那部火热的《功夫足球》。

  “WhynoKungFu?!(为什么不用功夫?!)”

  “喂!你们的功夫呢?!电影里不是那样的吗?”

  “KungFuSoccer!Useit!(功夫足球!用出来啊!)”

  “?(为什么不用功夫?)”

  各种语言,夹杂着失望、戏谑和一丝被“欺骗”的愤怒,如同杂乱的石头,砸向那些经过的国足球员。

  一些激动的观众甚至试图探出身子,指着球员们质问。

  安保人员迅速上前组成人墙,阻挡着这突如其来的混乱。

  球员们显然被这莫名其妙的指责弄懵了,有人面露愠色,有人更加羞愧地加快脚步,有人则是一脸茫然,完全无法理解这“功夫”的指控从何而来。

  一场真实的足球比赛,竟因为一部虚构的电影,衍生出如此超现实的问责场景。

  王盛站在贵宾席上,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民众的情绪是朴素的,有时也是简单甚至盲目的。

  他们将电影带来的奇幻期待,投射到了残酷的竞技现实,这其中的错位感,既可悲,又可笑。

  周星星在一旁也显得有些尴尬和无奈。

  电影是艺术加工,是夸张的喜剧,谁曾想会有人将其完全等同于现实?

  “王总,金长官和李委员长那边,已经安排了晚宴,您看……”郑泰元适时地上前,脸上带着职业化的笑容,试图将注意力从这尴尬的场面转移开。

  王盛收回目光,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郑社长,替我感谢金长官和李委员长的盛情。

  不过公司事务繁忙,尤其是关于中韩电影引进试点的具体工作急需处理,我必须下午就返回国内。晚宴只能心领了。”

  郑泰元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他显然希望能借晚宴进一步巩固关系,甚至试探王盛对后续合作,特别是对他提交的那份韩国电影片单的态度。

  但王盛的理由冠冕堂皇,他无法强留。

  “理解,理解!王总日理万机。”郑泰元连忙点头,“那我立刻安排车辆送您去机场。”

  “有劳。”

  王盛没有再多做停留,与周星星、李晓冉简单交代了几句(他们后续还有在日韩的宣传活动),便在助理和安保的簇拥下,迅速离开了这片弥漫着失望与荒诞情绪的体育场。

  数小时后,飞往京城的航班拔地而起,将光州的喧嚣与躁动远远抛在下方。

  头等舱内,王盛调整了一下座椅,从公文包里取出了郑泰元之前郑重递交的一份文件——那是泰元娱乐精心准备的,希望引进中国市场的韩国电影推荐片单。

  他靠在椅背上,指尖划过光洁的纸面,目光快速扫过一部部电影的简介、主创和类型。

  郑泰元很用心,推荐的影片覆盖了爱情、喜剧、动作等主流类型,其中不乏一些在韩国本土票房和口碑尚可的作品,甚至有一两部带有模仿港片风格的黑帮片,试图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

  然而,王盛的眼神始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挑剔。

  他知道韩国电影在未来十几年会迎来所谓的“忠武路复兴”,出现一批在国际上拿奖或引发关注的作品。

  但在2002年这个节点,韩国电影的整体工业水准、叙事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还远未到成熟期。

  大部分作品在他看来,都带着浓厚的模仿痕迹(尤其是对香港电影和好莱坞B级片),剧本往往虎头蛇尾,情感表达过于直白甚至狗血,制作上也难免透着一种“小家子气”。

  他仔细翻阅着,像是一个苛刻的质检员。

  最终,他的手指在其中两部影片的简介上点了点。

  一部是号称投资不小的爱情片,剧情是老套的绝症梗,搭配一些刻意的搞笑桥段,演员表演浮夸。

  另一部是犯罪题材,试图营造黑色氛围,但叙事混乱,逻辑漏洞明显,动作设计也显得笨拙。

  “就这两部吧。”王盛对身旁的助理低声吩咐,“回复郑泰元,经过初步评估,我方对这两部影片有引进意向。具体细节,等我们回国后,让发行部门与他们接洽。”

  助理迅速记录下来。

  他有些疑惑,这份片单里明明有几部看起来更“像样”的片子,为何王总会选这两部看起来颇为平庸,甚至在韩国本土评价都一般的作品?

  但他深知王盛的决策从不无的放矢,没有多问,只是严格执行。

  王盛合上文件夹,闭上眼,看似养神,脑中却在清晰地进行着战略推演。

  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他目前还插不上手。

  但韩国电影这个试点口子,是他争取来的,拥有相当程度的话语权。

  他绝不会把这个口子变成滋养韩国电影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的温床。

  他的目的很明确:

  第一,履行试点承诺,表明盛影传媒在积极推动中韩电影交流,堵住各方之口。

  第二,精心选择一些质量平庸、缺乏爆款潜质的韩国电影引入。

  要让第一批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韩片,给国内观众和院线留下一个“不过如此”,甚至“有点差”的印象。

  当观众在影院里看到这些剧情俗套、制作粗糙的影片,自然会降低对“韩国电影”这个整体品牌的期待值,形成一种“韩国电影也就那样”的初始认知。

  这远比引入一部潜在的爆款,要有利得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要将这三个宝贵的“引进名额”的价值最大化——不是用来给韩国电影做嫁衣,而是用来推动“中韩合拍片”。

  这是典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那两部被选中的“差片”,只是为了凑数,表明确实“引进”了,甚至可能利用它们作为谈判筹码,逼迫韩方在合拍项目上做出更大让步。

  文化领域的竞争,有时比球场更加微妙和残酷。

  它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争夺。

  他无意阻挡文化交流的大势,但他必须确保,在这股大潮中,华夏的声音和利益,能够占据主导。

  引进几部“冷盘”韩片,再将引进渠道巧妙转化为己所用的合拍项目,这只是第一步。

  他要让未来中国的观众提起韩国文化产品时,首先想到的是由“盛影系”主导的、符合中国价值观和市场规律的合拍精品,而非原汁原味的“韩流”。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