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455:未雨绸缪
字体:     护眼 关灯

455:未雨绸缪

  

时间步入2002年的最后一周,京城的严寒丝毫无法冷却电影市场因《博物馆奇妙夜》而燃起的熊熊烈火。

  媒体头条、街头巷尾、网络论坛,几乎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充斥着与这部电影相关的讨论、赞誉与惊叹。

  全球首周1.3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如同一座金光闪闪的丰碑,不仅确立了《博物馆奇妙夜》年度现象级爆款的地位,更将王盛和他掌舵的盛影传媒推上了华语影坛前所未有的权力顶峰。

  相较于外界的喧嚣与狂热,位于京信大厦顶层的盛影传媒总部,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冷静与秩序井然。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冬日的灰蒙天空与城市轮廓,窗内,王盛正主持着公司年末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会议。

  宽敞的会议室里,坐着盛影传媒以及关联公司光线传媒的核心管理层,陈玉、庞国威、郭亮、苏阳、陈良、李婷婷、蔡怡浓、赵劲松(通过越洋电话接入)等各部门及各业务板块负责人悉数在座。

  气氛虽然因近期的辉煌战绩而带着振奋,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王盛气场影响下的专注与审慎。

  王盛没有花费过多时间沉浸在《博物馆奇妙夜》成功的喜悦中。

  在听取了常规的运营数据汇报和市场分析后,他直接将话题引向了未来,引向了看似一片光明,实则在他眼中潜藏着不确定性的2003年。

  “《博物馆奇妙夜》的成绩,是全体同仁过去几年努力的集中爆发,证明了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王盛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激动,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市场在变,环境在变,我们不能被暂时的成功蒙蔽双眼,必须为下一阶段,甚至可能出现的挑战做好准备。”

  他首先抛出了关于明年电影制作计划的调整。

  “基于对市场容量和观众口味提升的判断,”

  王盛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负责人,“明年,盛影传媒在国产院线电影项目上,要执行‘减量提质,精品化’的战略。”

  他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打出了初步的计划清单:“2003年度,盛影主控国产院线电影项目,暂定十部。”

  这个数字让在场部分高管微微一愣。

  以盛影如今如日中天的势头和强大的制作能力,一年推出十五到二十部电影也属正常,十部这个数量,显得过于保守和克制了。

  王盛没有给他们太多质疑的时间,继续阐述理由:“数量的减少,不代表投入的降低,恰恰相反,我们要将资源更集中地投入到这十个项目中。

  每一部,从剧本孵化阶段就要严格把关,必须是具备明确市场定位、过硬内容质量和潜在口碑效应的‘精品’。

  我们要摆脱靠数量堆砌市场份额的初级阶段,转向以头部内容引领市场、定义品牌的深化阶段。”

  他具体解释道:“这意味着,每个项目的开发周期可以更长,制作预算可以更充裕,宣发资源可以更倾斜。

  我们要的不是十部及格线以上的产品,而是十部都能在各自类型领域形成影响力,能冲击奖项、拓展海外市场的代表作。

  例如,徐客导演的《蜀山》正传项目可以纳入,但必须剧本完全成熟;《绣春刀》如果市场反馈持续良好,可以考虑启动系列化,但续集剧本必须超越前作;现实题材、喜剧类型也需要有能承接《当幸福来敲门》、《开心家族》口碑的力作。”

  这套“精品化”的说辞,逻辑清晰,符合公司长期品牌建设利益,也迎合了部分创作人员对打磨精品的追求,虽然让人觉得步子迈得有点谨慎,但并非不能接受。

  接着,王盛谈到了更实际的财务策略。

  “其次,为了明年公司计划中的A股上市,以及应对国际业务拓展可能带来的资金需求,”王盛的语气变得更为务实,“财务部门从现在开始,要着力优化公司现金流,增加账上的现金储备。”

  他看向资金财务部总监陈玉:“陈总监,我需要你牵头,对明年的预算进行重新梳理。非核心、非紧急的投资可以暂缓,部分项目的付款周期可以适当协商延长。目标是,在保证正常运营和重点项目推进的前提下,到明年年中,公司账上的经营性现金流储备,要比现有水平提高至少百分之五十。”

  这个要求更为具体,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储备过冬”的意味。

  立刻有负责项目开发的高管提出疑问:“王总,目前市场热度这么高,我们是否应该乘胜追击,加大投资力度?收缩现金流,会不会错失一些市场机会?”

  王盛似乎早有预料,从容回应:“机会永远都有,但风险也需要管控。上市前的财务稳健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估值和投资者信心。

  而且,国际业务是我们下一步的增长引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与迪士尼、新线影业的合作,可能涉及共同投资、资金跨境调度,充足的现金储备能让我们在谈判中更主动,抓住的机会也更有质量。”

  他顿了顿,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总结:“眼光放长远一些,暂时的收缩,是为了未来更有力的出击。所有的决策,必须服从于公司整体战略和上市大局。”

  他将“上市”和“国际业务”这两面大旗祭出,成功地堵住了大多数潜在的反对声音。

  在资本和全球化面前,短期的市场份额扩张显得分量稍轻。

  最后,王盛公布了自己明年的工作重心安排。

  “明年的工作,我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好莱坞。”王盛的话再次引起细微的骚动,“主要是推动几个关键的国际合作项目。”

  他具体列出:“一是与迪士尼、上影集团合作的《当幸福来敲门》国际版,这个项目对于探索合拍片模式、学习好莱坞成熟工业经验意义重大,我必须亲自跟进,确保我们的核心利益和文化表达不受损。”

  “二是与新线影业探讨下一阶段的深度合作。《功夫足球》和《博物馆奇妙夜》的成功建立了互信,我们需要趁热打铁,规划更具野心的项目,巩固我们在北美及全球市场的发行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国内的具体事务,”王盛看向李婷婷和各位副总,“会由李总牵头,管理层集体决策。遇到重大事项,随时向我汇报。我的精力必须向国际业务倾斜,这是公司未来市值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这套说辞天衣无缝。

  老板亲自去开拓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为上市增加“国际化”的华丽砝码,谁能反对?

  更何况,国内业务有韩三坪这尊大神坐镇,有成熟的管理团队执行,似乎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只有王盛自己清楚,将工作重心移向好莱坞,一方面确实是为了推进那些至关重要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是为明年某个特定时期,当国内业务可能因不可抗力而被迫放缓时,自己“恰好”不在国内核心决策圈提供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他不能表现出任何对国内市场的“未卜先知”,只能通过战略调整和个人工作重心的转移,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公司这艘大船,尽可能平稳地度过潜在的风浪。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们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

  有对“精品化”战略的思考,有对现金流收紧的不解,也有对老板即将常驻海外的些许忐忑,但更多的,是对王盛深谋远虑的惯性强力信任。

  毕竟,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总是走在时代前面。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