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死而复生
来自全美各地,尤其是大学城、亚裔社区聚集区以及一些cult片影迷聚集的BBS和论坛上,关于“KungFuSoccer”的讨论帖开始频繁出现,并迅速被“顶”热。
“嘿,有人看了《每日秀》吗?那部中国足球功夫片看起来太疯了!”
“周星星?是不是那个演过《赌侠》的港岛演员?我看过录像带,他的喜剧节奏独一无二!”
“我所在的城市的影院会上映吗?预告片里那个倒挂金钩简直违反了物理定律,但我好想看!”
这些声音虽然分散,但汇聚起来的声量,让原本已经准备接受《功夫足球》惨淡收场的新线影业中下层宣发人员感到错愕,随即是隐隐的兴奋。
数据不会说谎,网络搜索指数(虽然当时Google还未一统江湖,但类似工具已存在)和有限的线上互动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这部即将上映的、风格奇特的东方喜剧,正在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获得远超预期的市场关注。
凯伦·李几乎是第一时间将整理好的数据和分析报告,递交给了她的上级,以及当初对与王盛合作持开放态度的高级副总裁凯文·布朗。
“情况就是这样,凯文。”凯伦站在凯文·布朗的办公室里,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每日秀》的效应是现象级的,它用一种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为《功夫足球》完成了初步的‘破圈’。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这部电影的市场潜力。”
凯文·布朗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打着那份报告。
他原本对《功夫足球》在《冰河世纪》碾压下的前景已不抱太大希望,甚至内部已有声音质疑当初与盛影合作的决定是否过于冒进。
但此刻,冰冷的数字和网络上鲜活的声音告诉他,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口碑……能支撑住吗?”凯文·布朗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猎奇心理带来的关注是一回事,观众真正走进影院后是否买账是另一回事。
如果点映或者首映后口碑崩盘,那这点前期热度只会加速电影的死亡。
“这正是我们需要立刻弄清楚的。”
凯伦迅速回应,“我建议,立刻启动大规模点映!就在本周末(3月23日-24日),在原定首映地(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的基础上,扩大到全美主要大学城、亚裔社区周边的至少二十个城市,安排上百场点映!
我们需要真实的观众反馈,需要上座率数据,需要知道那些因为《每日秀》而对电影产生兴趣的人,看完之后到底会不会喜欢它!”
点映,即在正式大规模公映前,在特定影院、针对特定观众进行小范围放映,常用于文艺片或缺乏信心的商业片测试市场反应、积累口碑。
对于《功夫足球》而言,在正式直面《冰河世纪》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火力侦察,至关重要。
凯文·布朗沉吟片刻,风险与机遇在脑中快速权衡。
增加点映意味着额外的拷贝冲印、场地和人力成本,如果效果不佳,这些投入就是打水漂。
但若点映能证实市场的接受度,甚至催生正面口碑,那就有可能从院线方争取到比原计划更多的开画银幕。
“去做。”
凯文·布朗最终下定决心,“规模就按你说的,至少一百场。重点覆盖我刚才提到的那几类区域。
同时,联系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影评人,邀请他们参加在洛杉矶和纽约举行的专场点映。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声音。”
命令一下,新线影业的市场和发行部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电话、传真,2002年电子邮件已普及,但传真在商务沟通中仍占重要地位,纷纷涌向各地的合作影院经理。
凭借着新线多年积累的渠道关系,以及《每日秀》带来的这点“意外热度”作为谈判筹码,发行团队艰难但成功地说服了众多影院,在周末为《功夫足球》挤出了上百个放映厅。
与此同时,盛影传媒赴美团队在赵劲松的带领下,全力配合。
他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周星星喜剧风格、文化背景的解读材料,帮助新线制作更精准的宣传语和观众引导。
赵劲松甚至亲自参与了点映影院的筛选,确保能最大程度覆盖潜在兴趣群体。
……
2002年3月23日,周六。
《功夫足球》全美大规模点映日。
在洛杉矶西木区紧邻UCLA的一家艺术影院外,下午场次还没开始,门口已经排起了不算长但绝对显眼的队伍。
队伍中有明显是亚裔面孔的年轻人,有穿着休闲、看起来是大学生的美国青年,还有一些明显是cult片爱好者的身影,他们交谈着,语气中充满期待。
“我是冲着《每日秀》来的,我倒要看看有多离谱。”
“我喜欢的几部脱口秀节目,都吐槽了这部电影,真是给我笑惨了,我一定要看!”
“周星星虽不如成龙有名,但他的喜剧真不错。”
“听说视觉效果很炸?希望不是预告片骗人。”
影院内,座无虚席——这是新线和盛影团队精心选择的地点,利用了大学社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的特点。
灯光暗下,片头闪过,电影开始。
起初,影厅里是一些零星的笑声,主要是对白中的一些机巧和周星星独特的肢体语言。
随着剧情推进,当“少林功夫”真正与足球结合,各种违反物理常识、天马行空的招式出现时,影厅里的反应开始变得热烈。
“噗——哈哈哈!”
当“轻功水上漂”出现时,一个男大忍不住喷笑出声。
“OhMyGod!That'sinsane!”(我的天!这太疯狂了!)当“大力金刚腿”将足球踢出炮弹效果时,有人惊呼。
“Look!TaiChi!Mygrandmadoesthat!”(看!太极!我奶奶也练这个!)一个女孩兴奋地拉着同伴。
影厅里的笑声、惊叹声、讨论声逐渐连成一片。
那种感觉很奇怪,一部分观众显然是被这种“离谱”的设定逗乐,是一种带着错愕和猎奇的大笑;而另一部分(尤其是亚裔和一些熟悉港片的观众)则更能get到周星星式的无厘头幽默内核,笑得更加会心。
当然,并非所有反馈都是积极的。
放映结束后,在影院门口随机采访和后续收集的简易问卷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太蠢了,完全无法理解。”(一位中年白人男性)
“笑点有点奇怪,节奏不太适应。”(一位看起来是影迷的女性)
“特效……有点假,但好像假得挺有意思?”(一个犹豫的年轻观众)
然而,总体来看,积极的反馈占据了上风,而且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
许多观众表示“比想象中有趣”、“非常独特的观影体验”、“会推荐给朋友看看这个‘怪东西’”。
更重要的是,上座率数据传回新线总部时,让所有人为之振奋——参与点映的场次,平均上座率达到了惊人的85%!
在纽约唐人街附近的影院,甚至出现了满场!
这对于一部原本不被看好的外语喜剧片而言,堪称奇迹。
周日(3月24日)的点映数据同样坚挺,甚至因为周六口碑的初步扩散,部分场次的上座率还有小幅提升。
同时,一些受邀参加点映的影评人也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虽然主流大报的影评人大多持保留态度,但在独立影评网站和一些另类周刊上,开始出现为《功夫足球》辩护甚至叫好的文章:
“《功夫足球》:一次对体育类型片的彻底解构与狂欢!”——某独立电影博客
“忘记逻辑,享受周星星带来的无厘头盛宴!”——《乡村之声》(TheVillageVoice)某专栏
“或许这才是足球的终极形态?一部让你笑出腹肌的cult片新宠!”——Ain'tItCoolNews网站
所有这些信息——高涨的网络热度、超出预期的点映上座率、虽然分化但绝非一边倒倒的观众反馈、以及开始出现的正面影评——汇聚到凯文·布朗的案头,形成了一份强有力的报告。
周一(3月25日)一早,新线影业内部召开紧急会议。
凯伦·李带着团队,用数据说话,强烈建议立即调整《功夫足球》的发行策略。
“先生们,数据显示,《功夫足球》拥有我们之前严重低估的特定且活跃的受众群体。
点映平均上座率85%,在目标区域接近满座。
观众反馈证明,其独特的喜剧风格能够被相当一部分北美观众接受并喜爱,尤其是在年轻人和亚文化群体中。
《冰河世纪》确实是巨无霸,但它主要吸引家庭和合家欢观众。
《功夫足球》可以填补市场的另一块空白!”
发行部门的负责人也补充道:“根据点映数据和市场反馈,我们已经有了底气向AMC、Regal、Cinemark这些大院线争取更多的银幕。
不需要太多,只要能在主要城市的更多影院,获得一天一到两场的排片,尤其是在晚间和午夜场,我们相信它能依靠独特的口碑,吸引到稳定的观众。”
面对铁一般的数据和团队重新燃起的信心,凯文·布朗不再犹豫。
“批准。”他果断下令,“立即重新调整发行方案。尽一切可能,在3月29日的开画日,将银幕数从原计划的500家,提升到……至少900家!
重点争取艺术影院、大学周边影院和多元文化社区的影院排片。宣传上,继续强化‘独特’、‘疯狂’、‘你必须亲眼看看’的标签,利用好点映积累的口碑和脱口秀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