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17章 舆论准备发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7章 舆论准备发力

  刘一民对于张广年向《文艺报》投稿的建议,他还是婉拒了。尽管这代表着张广年以作协的名义对他的支持,但另一方面看,这也代表着刘一民和作协的深度绑定。

  葛落端着茶杯从自己的副主编办公室走了出来,他从《诗刊》调到《人民文艺》,没有丝毫的水土不服,因为他也是《人民文艺》的老人。

  “一民,在《人民文艺》看到你,真有一种它乡故友重逢的感觉!”

  葛落的茶杯里面,还是泡着老家山上的野菊花茶。

  刘一民笑着道:“老葛同志诗、文两开花,老家的野菊花,什么时候送我点,我最近上火啊!”

  “上火?我这野菊花药到病除!”

  张广年说道:“老葛的野菊花劲儿大,我最近时不时就要跑到他的办公室里面,蹭上一小搓。我说老葛,野菊花又不是什么宝贝,非得藏着掖着!”

  “这可是老家的亲戚送来的,总共才送了一袋,我得喝一年呢!”

  刘一民在跟几个编辑摆了摆手,和葛落一起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你看看这野菊花能不能治你上火!”葛落将几张稿纸递给了刘一民。

  刘一民看了看上面的笔名,神色一动:“这笔名是您啊,前几天在晚报上的评论是您写的?”

  “我们当编辑的,不好拿自己的真名去写,再说了,谁还没有几个笔名了!”葛落笑着说道。

  “老葛同志,我很感动!”

  刘一民在晚报上看到笔名的时候,想了好久也没想明白,当时是谁在替自己说话。

  “感动什么?你是豫省的后辈,我说几句公道话是应该的。和人论战呀,你作为舆论的中心,不能轻易出场这是对的,出场就要有一锤定音的效果。干净利索,不陷入争论的泥潭之中。争的久了,就算是赢了,对方也不亏,他的名气上来了嘛!”

  葛落看着自己这个小老乡,语重心长地说道。

  刘一民也懂,许多年轻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作品,要是刘一民真过去跟他吵一顿,对于读者来说,本来对方是个陌生人,结果因为争吵出名了。

  这种事情,在后世的互联网骂战中屡见不鲜,在企业的营销中也常见。

  一个刚进入新行业的不知名企业如何快速出名,那就是抓着行业老大喷,简单还省广告费。

  刘一民走出《人民文艺》,将蒋子龙编辑——许一给的报纸仔细的又看了一篇。

  大致总结出了两句话,上山的人不要嘲笑下山的神,也不要讥讽上山的神!

  回到了四合院,刘一民写了两封感谢信分别寄了出去后。又把自己的稿子,送到了报社和《燕京文艺》。

  《燕京文艺》的周燕如看到刘一民后高兴地说道:“一民?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我有一篇评论想投稿到你们的文学评论的部分,老周同志,你看一看,能不能发?”刘一民将稿子递给了周燕如。

  章德凝从旁边倒了一杯茶递给了刘一民:“一民,你看看你来了,我们周大姐脸上的笑容都掩不住。你要是经常来,我们周大姐过阵子得年轻好几岁。”

  “这评论写的不错嘛,一民,我看你可以转行当评论家了!”

  “评论是我们燕大中文系的基本功,吃饭的家伙,可不敢忘了。”刘一民说道。

  章德凝:“可惜,我的评论功底一直不怎么好,在师弟面前,我这个师姐惭愧啊!”

  “一民,我可得谢谢你,汪曾琦的同志的《受戒》是你推荐的,这篇让我们编辑部的销量好好的增长了一次。汪曾琦同志也因此,成了文坛的当红老生了!”

  周燕如真诚地谈论起来《受戒》在文坛引起的一阵风,要是没有刘一民,又要错过这一阵风了!

  “惭愧惭愧,我这也是借花献佛,真正要感谢的还是汪曾琦同志,是他写的好。”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就算是借来的花,送的也是我们,没有送到《人民文艺》去。不过,我们也等着你真正的花!

  《受戒》的这篇短篇,我们估计今年能拿到短篇奖,具体几等奖不好说。好在今年短篇里面,没有你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周燕如拉着刘一民在编辑部里面聊了起来,负责人李轻泉跟刘一民聊了几句后,就回到了办公室里面。

  几个人讨论了一下,周燕如说道:“那这篇评论,我们就发在下一期的评论篇。”

  “老周同志,谢谢了!”

  “客气啥,都是朋友!”周燕如和章德凝送刘一民走出了《燕京文艺》。

  刘一民骑着自行车走远之后,章德凝略带焦急地问道:“周大姐,怎么不问问一民,有没有在写的啊?”

  “德凝啊,你还是太年轻,咱们这评论发了,不也就来了!”周燕如拍了拍章德凝的肩膀。

  “什么意思?”

  “一民啊,是那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性格。上次咱们开了《狼烟北平》研讨会,虽然他没有投稿,但是把《受戒》的稿子介绍给咱们了。现在咱们发一篇评论,等着收稿子吧!”

  周燕如认真地给章德凝分析了一下,章德凝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不过又说道:“就怕一民又把别人送了过来!”

  “不会吧!”周燕如看着远处街边消失的背影下意识地说道。

  章德凝无奈道:“老崔是师兄,我好歹也算是师姐,这师姐的待遇比师兄差了好多呦!”

  “老崔干了几十年了,我在编辑的行业,也勉强在的手下面过几招,他跟《十月》的张守任,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十月》势头正猛,咱们得多团结一些作者。

  另外,一民的评论写的确实不错,这些诗坛争论的评论,也能给咱们《燕京文艺》带来不少的影响力,观点的交锋,咱们《燕京文艺》也不能缺席。”

  周燕如带着章德凝回到了编辑部,两个人重新看起了刘一民写的评论《争论是围绕诗歌还是诗人?》。

  刘一民给《诗刊》写的评论则是更加的直白,称呼一些人为乱放炮的“诗人”,对一些整天将“保持愤怒”挂在嘴边的诗人骂的一文不值。

  有一些诗人,总是将“愤怒出诗人”挂在嘴边,整天愤怒这个,愤怒那个,好像不愤怒就不会写诗了!

  对于“愤怒出诗人”,刘一民有自己的理解。看到某一事物,心情激愤的时候,会迸发出强烈发泄和创作欲望,这是没问题的。

  从古至今,从屈原的《离骚》到《长恨歌》,多少名篇是在悲愤中写出来的。

  但是有的人拿“愤怒出诗人”当做借口,陷入了极端的狂欢之中,看到一个路人都恨不得咬上一口来“保持愤怒”,那怎么行?

  你考虑下被咬的人是什么感受!

  《诗刊》邹获凡看到刘一民的评论后,笑的合不拢嘴,直呼骂的好!

  “一民呀,我看你是评论战斗家!如果说骂人是一种艺术,那你是艺术家喽!”邹获凡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瞥了他一眼:“这场闹剧还不是你们搞出来的?老邹啊,你可是始作俑者!”

  邹获凡摆了摆手:“我可没让他们这么干,那些年轻人来投稿,我还劝他们,让他们有话好好说!你以为我不生气?我也气!他们这么胡搞,可不是以前大字报那一套嘛!

  诗歌里面骂着那一套,现实里自己用着,哎呀!”

  “这篇评论就交给你们刊发了,实话说,这是写的最激烈,也是我最满意的一篇评论!”

  “像檄文!”邹获凡道:“我年轻的时候骂起来跟你一个样!”

  离开《诗刊》后,办公室里面的几个编辑看的啧啧称奇,过了一会儿,严晨走过来看完说道:“乱放炮的一群人,形容的还是有点形象的。”

  “丛林里的老猎手到了林子里面不会乱放枪,找准目标才会冷静一击!”

  刘一民将修改完《红河谷》剧本交给了人艺,几个导演看后非常满意,并没有再提出什么修改意见。

  文化部看了看剧本后,基本没提出什么修改意见。倒是统战部门提出了点意见,人艺接受了一小部分,其余的都被驳回去了。

  于是之拉着刘一民的胳膊说道:“一民啊,《红河谷》的费用等文化部的经费拨下来再给你,你看怎么样?”

  “没问题!”刘一民笑着说道。

  “那就这么说定了,等经费下来后,我第一时间给你。”于是之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这次终于没有叹气了。

  刘一民来到排练场看了会排练,演员的动作经过打磨后都流畅了许多,台词的功底愈发的深厚。

  “剧本改完了?”

  “改完了!”

  “一民,你知道当导演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吗?”蓝天野扭头看向他。

  “最幸福的是什么?”

  蓝天野得意地说道:“这部戏还没导完,就有好剧本在后面等着你了!导不完,根本导不完!”

  “他的意思是,下下部剧本赶紧写!”苏民应了一句。

  “地主家的长工还有休息的时候呢!”

  “哈哈哈!”

  正说着话,苏民走了上去,指导起来一个演员的动作:“你们要把愤怒演出来,你们面对的是侵略者,是杀人无数的屠夫,是抢我们钱财杀我们家人烧我们房子的侵略者,凶气杀气都要表现出来!”

  苏民的声音在排练厅里面回响放大,演员们赶紧调整自己的眼神,苏民说道:“这只有怒气,没有杀气!”

  “杀气,我要的是杀气!”

  苏民不断地在台上指导,过了一会儿,才心满意足地从台上走了下来。

  朱霖的笔记本记上了几笔,如何指导演员的眼神!

  休息的时候,朱霖问起刘一民评论的事情,刘一民笑着说道:“几篇评论,分别给它们找到了娘家,等下个月就能发出来了!

  报社的过几天就可以!”

  “刘老师,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朱霖握了握拳,示意他放心。

  “哈哈哈,我当然放心了!”

  第二天,《中青报》率先刊登了刘一民的评论。于佳佳还真够意思,刘一民把评论交给她后,她直接拿着找到了主编。

  【将真正的诗歌还给诗歌,回归到诗歌的本身去看问题!】

  《中青报》内部一看,这得发啊,挤占了一个已经确定好版面评论,第二天一大早就跟读者见面了。

  这是刘一民的第一次回复,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人指着上面的文章议论纷纷。

  有读者拿着报纸说道:“咦,刘一民同志终于回应了!”

  “是啊,早就该回应了!”

  也有人看着报纸上的文章,气得脸铁青,准备靠着“愤怒”写几篇,再跑到公园里面贴出去。

  刘一民在这篇评论里面,讲了缺点应该批评,长处应该学习。平等地对待一切诗歌,不应该一被批评就跳脚,跳起来拉帮结派的吵。

  对于文学评论的关注,相当一部分读者群体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则是诗歌。

  这些评论真正的受众,则是文坛和诗坛的这类人,还有一些对文坛和诗坛极度关注的学生。

  初高中的学生可能拿着刘一民的《刚刚好》和《世界》去朗诵,但你让他们看一篇枯燥无聊的文学评论,那不是强人所难嘛!

  “刘一民终于要下场了,看来前几天的几篇评论是打前站的啊!”有诗坛的诗人感叹道。

  在《追风筝的人》单行本在市面上和读者群体开始铺开的时候,舆论的浪花越来越汹涌。

  于佳佳带着相机跑到几个新华书店门口拍照和蹲点采访,拿到了第一手资料。

  采访了许多读者对《追风筝的人》的看法,采访完之后,又跑到了燕大找刘一民,可惜刘一民不在燕大,经过一番折腾,才找到了刘一民的四合院。

  于佳佳敲开门无奈地说道:“刘一民同志,你怎么不把你的新地址告诉我!”

  “忘了忘了,是我的错!”刘一民连忙说抱歉。

  于佳佳走进院子里高兴地说道:“《追风筝的人》卖的很火爆,采访了几个读者,都是夸你的!”

  “都夸什么?”

  “夸你量大管饱!”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