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53章 《美国行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3章 《美国行记》

  自从办公室里面装了风扇之后,几个老教授总是有事儿没事儿的就过来凑热闹。

  刚开始朱光遣还能撵走,后来天越来越热,朱光遣撵都撵不走了。

  “朱教授,你们编你们的,我们不说话还不行吗,就坐在这里看看书。”王瑶笑眯眯地说道,说完挪了挪屁股,让风能够更好的吹到自己。

  朱光遣说道:“你们与其在这里,还不如跑到严家炎的屋里面,让他给咱们中文系的办公条件改善改善。”

  几个人闭嘴不言,开始拿起手中的书看了起来。

  见他们不说话,朱光遣也不再搭理他们。

  刘一民带的几个学生在闫真的带领下找到了刘一民,刘一民分别看了一下两人的论文,李思念的《红楼梦》论文,刘一民看了一遍后递给了旁边的吴组缃:“吴教授,帮忙看一看!”

  吴组缃接过论文说道:“我帮你看看,谁让我们寄人篱下呢!”

  “您这话说的,主要《红楼梦》您专业啊!”刘一民夸奖道。

  刘一民看了看闫真的:“目前来看还行,你趁着暑假写完,等到了开学我再看看。”

  旁边的几个教授听到是来了劲儿,纷纷要求看一看。

  朱光遣头也不抬地说道:“是那个四不像吗?”

  听到这话旁边的闫真略显尴尬,刘一民解释道:“朱教授,已经改过了。”

  朱光遣抬头看了一眼闫真:“那还行,多听听刘教授的话没坏处,刘教授现在写作的造诣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旁边的吴组缃指导完论文之后,看向刘一民:“一民,你最近没写点东西?”

  旁边的朱光遣笑道:“你拭目以待呗!”

  刘一民将抽屉里面的稿子抽出来说道:“这是几篇散文,在美国的。”

  几个教授点评了几句闫真的,觉得代替毕业论文是没有问题的。

  等闫真几人走后,大家开始看刘一民写的散文。

  吴组缃看到散文前面的一句话忍不住念了出来:“当代部分年轻人的问题是身体离美国太远,心离美国太近。”

  念完之后冲着刘一民说道:“你还真敢写啊!”

  旁边的几个教授凑到吴组缃旁边,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了这句话。

  旁边的朱光遣暗哼了一声,真没见识。

  美国篇的散文详细的写了刘一民在美国遇到的事情,并不仅仅限于表面的问题,还连带着对美国的历史当做背景进行了分析。

  “吴教授,散文嘛,就是要说点自己的想法。”刘一民不以为意地说道。

  “说的对,我们再看看!”几个教授,你传我,我传你的看了起来。

  等到看完之后,王瑶率先说道:“你的美国篇跟别的散文写的手法不太一样,没有技巧,全是赤诚之言啊。”

  换言之,没有技巧,全是输出。

  孙玉石说道:“现在有一些问题是,是一些学生不愿意相信美国是那样,我们就算讲了,他们也认为咱们讲的不是真话,是假话。”

  “至少有一部分人会信的,有这样一部分人就够了。”刘一民说道。

  “那是,做总比不做强。朱教授,您当时在香江读的大学,你给我们讲讲,那时候的香江如何?国人地位如何?”孙玉石问道。

  朱光遣将手头的工作放下,看向孙玉石,缓缓地讲起来自己民国八年即(1919年)在香江的经历。

  “殖民地的人都一样,殖民者趾高气昂,中国人生活战战兢兢,警察除了英国警察,还有一些头上包着布的阿三,这些阿三,丝毫没有同为殖民地的觉悟,反而助纣为虐。”

  听完朱光遣的话,大家又聊起来了阿三。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家,现在英国人还是他们爹呢!”刘一民笑着调侃道。

  等到十点多的时候,刘一民将散文手稿拿到了自己的手里面,骑上摩托车朝着《人民文艺》奔去。

  等刘一民走后,几个老教授笑道:“这小子灵感都没有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行喽,只能搞些学术工作了。”

  “他什么时候像马尔斯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一点都不奇怪。”朱光遣若有所指地说道。

  “朱教授,这话我信,不过一民还得努力,凭借现在的文章来说,还是不够的。”

  朱光遣得意地说道:“那咱们拭目以待,我觉得不久就会有厉害的文章出现。”

  几个人心里嘀咕,是不是朱光遣跟刘一民呆在一起呆久了,知道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想要打探,但什么都没有打探出来。

  《人民文艺》编辑部,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好后,快步跑到了楼上,到了屋内,看到大家在吃西瓜,于是走上前自来熟的拿了一块。

  “这瓜好吃,在哪儿买的?”刘一民笑着说道。

  许一道:“这是我家院里自己种的,熟了给大家拿来尝尝,一民,你今天真是好运气。”

  “许编,以后教教我如何种西瓜!”

  崔道逸原本在张广年的办公室里面,听到外面的笑声后立马走了出来:“一民,终于来了,让我看看你写的是什么?”

  许一调侃道:“崔编,你早上不是还说,一民可能叛逃了吗?”

  “哎呀呀,你们怎么能平白朝我泼脏水,一民,这完全是诽谤,我是不可能说出这话的。”崔道逸如同被踩到了尾巴一般,嚷嚷了起来。

  刘一民对着其他人说道:“我师兄是能说出这种话的。”

  大家闹了一阵,刘一民将自己的散文交给了崔道逸。

  “我还以为是一篇嘞!”

  “要不要?”

  “要要要,没说不要,一民,我瞅瞅。看看记者当时的报道,跟你写的有没有什么区别?”

  崔道逸正在看的时候,张广年也拿着茶杯走了出来。他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对于刘一民的美国之行可是一清二楚。

  张广年一边看,一边把玩着茶杯盖,看完了一篇后说道:“一民,你写的仿佛让我重新回到去年在美国的时光了。”

  “战斗力十足啊,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散文了,更像是一民说的非虚构,故事性比一般的散文强多了。”崔道逸也附和道。

  等崔道逸和张广年看完之后,将《美国行记》递给了其他人看。

  张广年说道:“正确地记录了我们在美国的那段时间,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写的十分深刻。对于浅显的讲美国好或者不好的人,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到时候我再配一篇评论,我相信一定能给大家的心灵带来一次涤荡。”

  见大家看的兴趣正浓,张广年冲刘一民招了招手带着他走进了办公室。

  因为楼结构的问题,两边通风不是很好,张广年的办公室很热,窗户向外开着,上面挂着窗纱,门后面摆着脸盆架,随时有盆水洗脸擦汗。

  张广年关上门说道:“一民啊,等过一个月你再来《人民文艺》,你就看不到我喽。”

  “找到接替的人了?”刘一民心底实则已经知道是谁了。

  “找到了,是王濛!”张广年说完观察了一下刘一民的表情,诧异道:“你不意外?”

  “王濛同志无论是在文学界的影响力,还是年龄资历,目前来说都合适。”

  “是啊,还是比较合适的。《人民文艺》这位置不好做,我选了好几个人都被否定了,不是这方不满意就是那方不满意。周杨同志起初满意,后又不同意,最近又同意了王濛,我想尽快卸任,我的年纪大了,再兼任并不合适。

  且深感力不从心,这两年杂志整体的水平在下降,要不是有你的作品撑着,我们早就竞争不过其它的杂志了。”

  “您过奖了。”

  “一点都没有啊,某种程度而言,你是我们《人民文艺》的衣食父母啊。王濛同志7月份到任,到时候我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了。”

  张广年说完又向刘一民提起蒋子龙的事情:“我其实有意调蒋子龙来《人民文艺》,最近不知道为何没了消息,你们两个关系好,帮我问一问。”

  “行,我明天就打电话问一下。”

  听到刘一民答应,张广年神色轻松地说道:“好,你到时候跟我讲一下。”

  “以后再找您,都得到作协喽!”

  “一民啊,那年中秋节大家在你院子里过的挺热闹的,等今年中秋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再到你的院子里坐坐?”张广年问道。

  “好啊,到时候我再广发英雄帖。”

  张广年送刘一民走出办公室,崔道逸将散文审核了一遍,里面有错字或者是其它毛病的全部跟刘一民核对了一下。

  核对完后,崔道逸要请刘一民吃饭。

  “师兄,你在单位吃吧,我回家吃,要不然你跟我去我家也行!”

  崔道逸说道:“算了算了,等你再有时间吧。这人啊成了家,一半时间就都不是自己的了,加上工作,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不是了。”

  “师兄,走了!”

  刘一民是掐好时间点的,从《人民文艺》离开刚好可以到四合院跟朱霖一块吃中午饭。

  出了《人民文艺》,看到一个社员穿着“劳动光荣”的背心戴着草帽,坐在牛车旁边卖西瓜,刘一民顺便买了一个西瓜。

  “同志,这瓜多少钱一斤?”刘一民敲了敲西瓜,也不知道发出什么声是好,反正从小养成的习惯,总要敲一敲。

  “一毛钱一斤,同志看看吧,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都是个顶个的好瓜啊!”

  “你这瓜保熟吗?”

  “保熟,我用牛拉着车来卖西瓜的,能卖给你生瓜蛋子?”

  “保熟就行,就这个吧!”

  “好嘞,四斤半,算您四斤,四毛钱。”

  刘一民从口袋里面掏出五毛钱,笑着说道:“不用找了。”

  一毛钱一斤的西瓜已经算贵了,等到六七月份,通常是几分钱一斤。

  到了院里,朱霖已经在做饭了,听到摩托车的声音立马走了出来。

  “刘老师,你怎么来了?”

  刘一民笑着说道:“怎么?陪你吃饭不开心啊?”

  “开心开心,小院蓬荜生辉。”朱霖笑着接过刘一民的西瓜走回厨房放进冰箱里面,又重新摘了点菜。

  吃饭的时候,刘一民看到了石桌下卧着的小黄狗,朱霖介绍道:“这是苏民老师家里的,我瞧这条小狗身强力壮的,就抱回来了。”

  吃完饭,刘一民将西瓜拿出来切开,果然是瓤红皮薄,朱霖尝了一口夸赞好吃。

  朱霖讲起自己前几天买的西瓜,切开后瓤是白的。

  “我去找他去了,他给我说他这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白瓤西瓜。”朱霖郁闷地说道。

  “哈哈哈,然后呢?”刘一民问道。

  “我把西瓜往旁边一摆就走了,别的看到瓤都是白的,哪儿敢买啊!”

  两人吃了几牙西瓜消消腻,回到了卧室准备午休。

  朱霖打开空调笑着说道“刘老师,这空调是真舒服,以前中午睡醒满头大汗,天热还睡不着。”

  “刚开始给你装,你还不乐意!”

  “刘老师,谢谢你啊!”朱霖站在刘一民前面搂着脖子,娇声娇气地说道。

  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刘一民,气息吹的他脸上痒痒的。

  “刘老师,开个午会!”

  刘一民哈哈一笑,搂着朱霖顺势倒在了床上:“说不如做!”

  空调吹着冷风,两个人还是出了不少汗。

  朱霖说道:“刘老师,你说我咋还不怀孕?”

  “急是急不来的,再说了,三人世界,比两人世界拥挤啊!”刘一民宽慰道。

  “刘老师,你放心,等有了孩子,我也不会冷落你的。”朱霖抚摸了一下刘一民的脑袋,躺下开始睡觉。

  朱霖上班后,刘一民在院子里睡了很久才醒来。因为睡的久,头有点痛,刘一民看了看时间已经三点了,到学校就三点半,四舍五入就四点了,索性不去了。

  刘一民坐在银杏树下发了一会呆后,进入书房准备给蒋子龙打个电话,帮张广年询问一下。

  最近蒋子龙已经从机器厂调到了作协,刘一民直接将电话打到了津城作协。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