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重生1987,开局狩猎大兴安岭! >第222章 宁亏钱不次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2章 宁亏钱不次品!

  

半个月后,靠山屯村委会。

  那部老旧的电话,再次“叮铃铃”响了起来。

  王小虎一把抓起话筒:“喂!谁啊!都说了榛子蘑……”

  话筒那头,传来一个激动到变了调的声音,是林东!

  “小虎!成了!”

  “啥成了?”

  “告诉长山叔!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的供销社!全都同意了!先期试点合作!马上准备第一批货!”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疯了,跳着叫着,李长山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眼眶“刷”的一下就红了。

  林东在电话那头,听着乡亲们的欢呼,也忍不住攥紧了拳头,对着天空,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这块最硬的骨头,终于被他啃下来了!

  林东双眼熬得通红,手里攥着一份刚刚草拟出来的生产排班表,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疼。

  整个靠山屯,这台巨大的机器,被他亲手拧紧了发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

  过去邮购,是小打小闹,这次面对的是国家级的供销大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可能满盘皆输。

  “成败在此一举”,这句话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口。

  深夜十一点,加工坊依旧灯火通明。

  林东一身寒气推门而入,车间弥漫着山货独有的、混着蒸汽的浓郁香气。

  他没打扰任何人,径直走到打包区,随手拿起一罐封装好的油浸红松蘑。

  灯光下,玻璃罐晶莹剔透,金黄色的豆油里,一朵朵小小的红松蘑煞是好看。

  包装纸也换了新的,上面不但印着省级金奖的标志,还有白雪设计的兴安岭雪景,透着城里人喜欢的“文化劲儿”。

  他满意地点点头,刚要放下,眼神却猛地一凝。

  拧开盖子,用筷子夹出其中一朵菌菇。

  菌盖很完整,但菌柄的末梢,有一处不明显的断裂口。

  正在负责质检的二柱媳妇看见林东,吓了一跳,赶紧凑过来:“东子,您咋来了?”

  林东没看她,只是把那朵有瑕疵的菌菇举到她面前:

  “这是什么?”

  二柱媳妇脸“唰”地白了:“这……这就是不小心碰了一下,不影响吃的……”

  “不影响吃?”

  林东冷笑一声,环视一圈围过来的工人,把手里的罐头“砰”地一声墩在桌上。

  整个车间瞬间鸦雀无声。

  “咱们这罐头,是要摆到省城供销社的柜台上去的!是要跟全国的名牌货摆在一起的!”

  “你觉得这断了的一小截不影响吃,人家城里人可不这么想!人家会说,这兴安猎人的东西,也就那么回事,粗制滥造!”

  他指着门口“兴安猎人”的牌子,一字一顿:

  “每一罐,都是咱们靠山屯的脸!脸要是被人打肿了,咱们以后还怎么出去见人?”

  “所有今天封装的,全部打开,重新质检!凡是有半点瑕疵的,全部挑出来,当福利发给各家!”

  “我再强调一遍,宁可咱们自己亏钱,也绝不能让一件次品,流出靠山屯!”

  没人敢说话,所有人默默低下头,开始干活。

  看着这一幕,林东心里也疼,这都是钱。

  但他知道,这钱,必须亏。

  物流是第二个难关。

  靠山屯地处偏远,要把几千斤、上万斤的货,准时完好地送到千里之外的省城,比登天还难。

  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铺在桌上。

  林东和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拿着铅笔和尺子,在地图上一遍遍地比划着。

  “走这条线,路最近,但要翻两座山,全是土路,一下雨就完蛋。”

  “那走国道绕一下呢?多走一百多公里,但路好。”

  “油钱、过路费呢?这一下成本就上去了。”

  新来的大学生老师李援朝,扶了扶眼镜,提议道:

  “咱们能不能分段运输?用拖拉机先拉到县里,再从县运输公司找大车?”

  林东摇摇头:“不行,倒腾一次,破损就多一分。”

  “运输公司的大车,天知道他给你塞多少乱七八糟的货,等装卸起来,咱们的玻璃罐子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最终,他们还是决定自己运。

  村里能开车的司机全部动员起来,用麻绳把纸箱捆得跟粽子一样,外面再套上厚麻袋。

  罐头和罐头之间,塞满了稻草和木屑。

  出发前,林东把王小虎、张大山,还有李援朝几个精干的年轻人,叫到村口的拖拉机旁。

  他没多说废话,从怀里掏出几个厚厚的信封,一人塞了一个。

  “这里面是钱,是你们在外的活动经费,也是给你们撑腰的底气。”

  几个人都愣住了,捏着信封,感觉烫手。

  林东看着他们,眼神无比严肃:

  “到了地方,你们就是‘兴安猎人’的脸面,是靠山屯的先锋。记住我几句话。”

  “跟供销社的人打交道,该低头时低头,该送礼时别小气。”

  “但要是有人故意刁难,想拿咱们当软柿子捏,你们也别犯怂!该拍桌子就拍桌子,天塌下来,有我顶着!”

  “货款最关键。别听他们扯皮,什么流程、手续,你们就一个礼拜去要一次,带着笑脸去,但钱必须拿到手。拿不回来,就住他们办公室!”

  王小虎红着眼圈,用力点头:“东哥,你放心!”

  林东拍了拍他的肩膀,看着车队在尘土中远去,心里像是被掏空了一块。

  这些半大的小子,将要在陌生的城市里,面对这个时代最复杂的人情世故和商业规则。

  希望他们,能扛得住。

  日子,在煎熬中一天天过去。

  各种问题像雪片一样,通过电报和需要转接数次的昂贵长途电话飞回靠山屯。

  “豫省的货,路上遇大雨,外包装全湿了,有几箱破了……”

  “鲁省供销社那边嫌咱们没名气,把货堆在角落里,根本没人问……”

  “货款……他们说要走流程,估计要等三个月……”

  林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办公室的烟灰缸永远是满的。

  账本上的资金,像沙漏一样飞速流逝,每一笔都是巨大的开销,而回款却遥遥无期。

  村里已经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说他步子迈得太大......。

  这天晚上,林东一个人对着账本发呆,又一个长途电话打了进来。

  是驻在苏省的张大山,声音带着哭腔:

  “东哥……完了……咱们有批货在货站被别的货给砸了,碎了……碎了二十多箱……”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