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文豪1982 >第25章:《收获》杂志的征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收获》杂志的征文

  

林小婉这结婚的日子也已经订好。

  李爱梅虽然担心自己儿子以后没本事娶媳妇。

  可这女儿的婚事已经成了事实。

  这过日子,还不是得一样一样来。

  先顾着一件事情,别的事情后面再说。

  这几日,李爱梅比较忙碌。

  细心地联系着每一位亲戚,确保这份喜悦能够传递给他们。

  大姑子林慧娟一家,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其他那些或远或近、因血缘或姻亲相连的亲戚,都被她一一告知了这个好消息。

  唯独自己娘家那边,因为岁月的风霜和人事的变迁,已渐渐成为了记忆中模糊的影子。

  父母离世后,那些曾经热闹的亲戚关系也因借钱的风波而逐渐冷淡。

  李爱梅叹了口气,决定还是不去惊扰娘家那边的人了。

  “看,这兔子多惹人疼啊。”

  林俊婉蹲下身子,轻轻伸出手,指尖触碰到那柔软细腻的兔毛。

  李爱梅见状,连忙提醒:“别随便摸,把这些宝贝的毛弄乱了,可就卖不上好价钱了,80元一斤呢。”

  “这兔毛真的能卖到80元一斤?”林俊婉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兔毛这么价值。

  她这一年赚的钱也就200多块。

  养两只兔子,剪下的毛比她一年赚的还多。

  “你哥说的,他还能骗你不成?”李爱梅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仿佛儿子的见识就是家里的金科玉律。

  林俊婉的心思活络起来:“那我让勇刚也养几只,说不定还能补贴家用呢。”

  李爱梅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苦笑:“你哥说了,这长毛兔可不便宜,一只就要45块钱呢。”

  “这么贵?”林俊婉不禁咂舌,目光转向母亲,满是疑惑。

  “家里也没这么多钱米买呀。”

  “是啊,家里哪有多余的钱。”李爱梅轻叹,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但随即,她的眼神又亮了起来,“不过你哥有本事,他帮老支书家解决了不少难题,老支书一高兴,就给了咱家两只长毛兔作为感谢。”

  林俊婉更加好奇了:“老支书怎么这么大方?这长毛兔可是金疙瘩啊。”

  李爱梅笑着解释:“还不是因为这些长毛兔娇贵,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你哥在这方面有一套,老支书知道,有他在,这些兔子就能安安稳稳地长毛,卖个好价钱。”

  言语间,都是对儿子的夸赞。

  可惜,要不是这腿出问题。

  林俊升也不用她来操心,年轻帅气,还有一身好手艺。

  谁家姑娘不想和俊升谈恋爱。

  这不是摔瘸了腿以后,那一个个都不搭理她家俊升了。

  李爱梅念叨自己儿子,那是露出满脸笑容。

  林俊升坐在简陋的书桌前,眉头紧锁,思考着自己接下来该写的小说。

  他的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创作计划,阿城三王的系列作品中,《棋王》已为他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近千元的稿费在这个年代无疑是一笔巨款,让他对写作之路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树王》虽然尚未有回音,但参与了《沪上文学》的中篇小说征文,他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最后一部《孩子王》,他打算慢慢来,不急于一时写出来。

  林俊升昨天去了趟镇上那家书店,也希望能从书店老板那里打听到最新的征文信息。

  遗憾的是,这次并未偶遇刘传根的漂亮女儿柳菁菁。

  那个总是带着几分书卷气的女孩,她的文字是否也如她的人一般清新脱俗。

  林俊升不禁有些好奇,不知道她写好稿子没有?

  走进书店,熟悉的木质书架散发出淡淡的墨香,林俊升与老板寒暄几句后,便直奔主题,询问起最近的征文比赛情况。

  老板是个热心肠,闻言便细细列举了几个正在征集稿件的文学赛事,还特意提醒了一个奖金丰厚、影响力大的杂志。

  那就是沪上的另外一个知名杂志社《收获》。

  和《沪上文学》的月刊不同,是个大型文学双月刊。

  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比如刊登在这个杂志上面的作品和作者都很有名。

  余华更是其中的常客。

  在《收获》发表了《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苏童发表了《河岸》、《黄雀记》、《蛇为什么会飞》、《菩萨蛮》《怀念狼》、《浮躁》、《带灯》。

  贾平凹发表了《病相报告》、《秦腔》、《《高老庄》。

  路遥的《人生》,史铁生《务虚笔记》,莫言的《丰乳肥臀》,王朔的《我是你爸爸》,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次《收获》的中长篇征文,竟然给到了2000元的奖金。

  果然,这沪上就是有钱,比京都那些个杂志奖金给的高多了。

  要是获奖,那他家的债务也能够抹除。

  关键也能开始攒钱治疗腿疾。

  尽管写作能带来收入,但要想凑齐治疗腿疾所需的上万元费用,单靠目前的稿费收入无疑是杯水车薪。

  姑姑林慧娟和姑父刘国安在医院工作,虽能帮他打听治疗信息,却也无法解决这笔庞大的费用。

  他们的工资虽在这个小县城算得上高,一个月两人加起来有100多元。

  但面对如此巨额的医疗开销,也是力不从心。

  林俊升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要先出名,把自己的名声打响。

  稿酬是规定的千字10元没法改变,但要是能把剧本写好,征文获奖。

  这样的话赚钱就更简单了。

  剧本创作很难,毕竟不是御用的编辑,还没打出名气。

  《棋王》的剧本能卖出去,已经算不错了。

  《沪上文学》的编辑给到他的回复,也是他们的编辑自己重新修改。

  很少会给到外面不懂行的作者。

  这样投稿各种杂志的征文,是他现在赚钱最快的方法。

  林俊升看着买了这版《收获》杂志,上面也写了征文的要求。

  中长篇小说的话,想写好不是容易的事情。

  《沪上文学》对阿城的作品,也就是寻根文学很青睐,但这毕竟是沪上本地的杂志。

  而《收获》是全国性质的杂志,就像余华、莫言、路遥他们的小说都很有时代特色。

  现在收的也都是一些反思文学。

  毕竟巴金《收获》的创办人。

  巴金的《随想录》,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林俊升打算写的就是反思文学,去投稿这次的征文活动。

  最近播出的电影《芙蓉镇》、《巴山夜雨》也都是小说改编。

  这一次他打算写《没有航变的河流》,记得是1983年播出的电影。

  是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

  他准备把这个小说写出来。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