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番外:中平五年,东莱告读者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番外:中平五年,东莱告读者书

  

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是东莱郡全面践行刘备“仁义”之政、以民为本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面对黄巾残余屡屡侵扰、民生困顿的艰难局面,

  在太守刘玄德为核心引领的郡府统筹之下,东莱上下同心,凝聚各方力量,迎难而进。

  郡府坚决贯彻“剿匪务尽、人口增益、军备稳固”三大要务,

  推行层层递进之策:压缩黄巾活动之地、断其生计之源、攻溃其负隅之心。

  日拱一卒,不敢懈怠;功不唐捐,终见沧海。

  昔黄巾天公将军麾下青州渠帅、现任东莱城门校尉管亥,

  深受刘玄德宽仁政道之感召,亲睹东莱水军之雄壮,详察郡府安置黄巾部众之诚意,更闻万民渴盼安平之呼声。

  遂于凛冬寒风之中,释兵弃刃,踏浪而来,归顺东莱,以全军民和平之愿。

  过去一年,我郡经济发展虽遭州内外多重天灾人祸冲击,远逾预期。

  然在郡府统筹引领之下,全郡上下同心,共克时艰。

  因应时局变化,我郡广纳四方商贾,招引徐州糜氏、冀州甄氏、幽州苏氏等天下豪商入驻,

  以地方财政策应为基,扶持本郡特色产业为重,增益百姓收入为本,

  终使民生得稳,郡力得复。

  过去一年,我郡深耕农本,大力推行“东莱犁”以助耕作。

  此犁轻捷省力,深耕易耨,虽妇孺亦可执之成用。

  郡府统筹匠作,广设犁官于各县,督造传授,不取民利。

  又命屯田司马领黔首习用,以垦荒殖谷,蓄力待时。

  春耕之际,东莱新犁遍及乡野,昔之瘠土,今成膏壤;

  往岁人力难及之隅,今皆禾黍芃芃。

  一岁之间,垦田增三成有余,黍、麦、稻各色作物皆获丰稔,仓廪渐实,民无饥色。

  今东莱之犁,不独为本郡之利,更渐行于青、徐诸州,成安民兴农之器。

  来年,郡府将继续广置官犁,劝课农桑,使我东莱之田尽为良沃,使我百姓之户俱有余粮。

  东莱郡襟山带海,自古鱼盐之利冠绝青州。

  今年以来,郡府以“扩盐产、畅盐运、严盐政”为要,全面整饬盐务,以开财源而富百姓。

  先于沿海诸县置盐官十有二员,督民煮海为盐,改煮为晒,增其效而省其薪。

  又开盐渎三道,通连内河,使东海之盐可直抵城邑。

  更立“盐引”之制,许商贾凭引运销,课税十五取一,民不扰而官用足。

  时徐州糜氏、冀州甄氏皆遣舟车来贩,千帆竞发,盐垛如山。

  沿海庶民,昔日渔猎为生者,今多转为灶户;

  内陆贫民,亦得贩盐为业,道路往来,尽闻盐车之声。

  盐利之盛,几半郡国之赋。

  府库由是充盈,乃可减田税之半,修桥梁、兴庠序,惠及四方。

  今东莱白盐,北售幽冀,南通江淮,诚为郡之宝货,民之膏泽。

  明年,郡府将更扩盐场三百顷,增筑盐仓二十座,

  严查私贩,平准盐价,使此天赐之利,永惠我东莱生民。

  自渠帅管亥率众归诚,三十万黄巾部众解甲弃兵,望治而来。

  郡府以“化剑为犁、转寇为农”为策,尽发府库,授田置宅,使各有恒业,人心遂安。

  凡归降之众,每户授荒田五十亩,熟田二十亩,由郡县统一勘界造册,发给田契,三年不征赋税。

  其鳏寡孤独者,别置“恩田”供养;

  愿从军者,编入屯营,亦兵亦农。

  又命各县工官督造“东莱犁”三千具,贷与降民,分三年偿值。

  更遣老农百人,巡行指导,教以时令土宜。

  昔日执刀之手,今扶犁而耕;往岁啸聚之野,尽为稻麦之畴。

  时人谓之:“三十万人归田亩,八百村落起炊烟”。

  不过一岁,流民皆著户籍,荒野渐成膏壤。

  昔时黄巾之患,今转为东莱之民;往日干戈之地,尽作太平之景。

  今后,郡府将继续宽徭减赋,劝农兴桑,使新附之民永为良善,

  使东莱之田尽载仁政。

  东莱襟带山海,向为青州形胜之地。

  自郡府推行新政以来,民力既足,兵备遂兴。

  今有常备之师:带甲步卒一万,铁骑千乘,舟师两千,旌旗蔽日,器甲鲜明。

  步卒皆选良家子弟,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厚其廪饩,精其戈矛。

  骑兵则募幽燕善士,一人双马,驰骋如风,可斥候百里,摧锋陷阵。

  舟师依海为营,楼船斗舰巡弋东海,保盐漕无虞,御寇盗于波涛之外。

  然此皆常备之师耳。

  郡内更行府兵之基:凡授田之丁,农隙操练,各县藏甲于库,预置军校。

  但逢非常之变,便可依籍征召,旬日可得十万之众。

  昔时安置黄巾三十万,今多为郡国之民,亦为府兵之本——

  此正应玄德公“仁义之师,寓兵于民”之要义。

  故今东莱之盛,非惟仓廪实、盐利丰,更在兵民一体,守可为耕,战可为兵。

  诚所谓:

  常备三万甲,隐兵十万师

  民安则国固,仁政乃长策

  今后郡府将继续修武备、明赏罚、蓄民力,

  使东莱永为海疆砥柱,不负朝廷重托,不负百姓殷望。

  东莱既安,郡府尤重教化之道。

  长史孙乾亲赴北海,以万民之望,恳请大儒郑玄移驾。

  康成公感其至诚,遂携经籍弟子,徙居黄县。

  郡府乃于城北择清静之地,兴建“东莱官学”,郑公总领学政,开《诗》《书》《礼》《易》四科教习。

  初时学子三百,未及半载,已达千人。

  琅琅书声,朝夕不绝,黄县一时竟成青州文枢。

  更得管宁、邴原、国渊、王烈诸贤相继来投,共襄盛举:

  管幼安清操自守,主讲《孝经》《论语》,令学子知廉耻、明节义;

  邴根矩刚正明断,署功曹史,肃清吏治,推贤良、黜奸猾;

  国子尼精于实务,领田曹掾,授农桑之术,劝课农桑,通沟洫、兴水利;

  王文烈德化乡里,任学官丞,行“寓教于民”之策,使教化下及闾巷。

  昔日持戈之黄巾旧部,今有负笈问学者;往时荒僻海滨,今成礼乐渊薮。

  玄德公尝亲临官学,谓诸生曰:

  “仁义非独存于经卷,更当践于行止。诸君学于此,当为天下苍生计。”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