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二百七十章 锦衣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七十章 锦衣卫

  

我得到了想要得到的一切。

  麒麟阁、褒侯、加官、名利、权力……丞相大位之外,人臣该得到的,不该得到的,都得到了。

  为什么,不开心呢?

  宣室殿殿门大开。

  跨出门槛的张汤,身形逐渐佝偻,在踏步向下时,竟要摔下阶去。

  绛伯将人扶住了,搀上二人抬舆,前后两个高大健壮的宦官稳稳当当,脚下不急不缓,向着宫门而去。

  日晴雪化,天地间的冷意和大殿里的热感,完全是两个人世,张汤不由得蜷缩在一角,浑身上下升不起半点热乎劲。

  望着抬舆渐行渐远渐止消失,刘据、公孙弘君臣缓缓收回目光,心中复杂至极。

  自从太子当国执政以来,张汤进身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可是,权力欲望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持续膨胀。

  加之公孙弘寿数将尽,大汉丞相之位,没有合适的继任者,张汤误以为这是自己上位的良机。

  身为御史大夫,一手掌外廷兰台,一手掌内朝绣衣使,上至诸侯王,下至黔首庶民,无不敢监视、侦查,权势滔天。

  当曲逆侯陈平之后,陈莫展露能力,公孙弘有意令其接手绣衣使事时,张汤极力反对,内心焦灼。

  究其原因,是张汤尝到了甜头,和要对整个朝廷负责的御史兰台相比,只对大汉君主负责的绣衣使,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问,那诏狱,更是拥有独立司法权。

  从古至今,从未有比绣衣使事更容易伐灭异己的职位,张汤一直将之视为自己的自留地,视为自己再进一步的无上攻伐利器。

  即便成为大汉丞相,张汤都不准备放弃对绣衣使的掌控。

  所以,张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招揽、拉拢、庇护了无数酷吏、法吏,这些属吏“天生缺陷”,是被他彻底掌控的家伙,哪怕有人接任绣衣使事,也要听从他的命令。

  另外,张汤通过绣衣密使窥得大汉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隐私、不轨后,会选择性予以审判,以此来游说、拉拢中外两朝王公大臣,封官许诺,为自己的上位铺路。

  党同伐异、以权谋私……为了实现权力终极跃升,张汤可以说不择手段。

  陈莫的出现,影响到了张汤的权力,甚至使他背后的诸多谋划,或者说阴谋有了暴露的可能。

  接连铲除窦太主、平阳公主两大皇帝党羽后,察觉到危险的张汤,迫不及待来到未央宫,名为复命,实为邀功。

  想趁此确立公孙弘之后大汉丞相继任者的身份,如果能得到太子许诺,甚尔能昭告天下,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未央宫到底是未央宫,这里不是汉臣的幸地,更像是汉臣的祸地,曾经淮阴侯韩信倒在了这,今时的张汤也倒在了这。

  “上君,又仁慈了。”公孙弘不无叹息道。

  不计张汤在陛下执政时期的枉法,就以张汤进身御史大夫、掌绣衣使事的所作所为,张汤“阴谋夺权”之罪就逃不了。

  刮阴风、烧阴火,企图干掉一批人,好让自己在朝廷“占山为王”。

  太子宫卿有朝廷的人,也有军方的人,在他和卫青、霍去病压制下,才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差点因为张汤的权力野心导致混乱。

  以公孙弘的想法,除保留张汤麒麟阁臣外,其他朝廷官职、身份全数罢撤,加以圈禁而终,才能显露足够的惩罚。

  上君却给了张汤超人臣、超国士的恩遇,虽然权力是围绕君主而存在的,无诏不得觐见,就注定了张汤的兰台、绣衣使权力会越来越少,但一点点流失,也要时间的。

  刘据想到了当时父皇装病,意欲引君入瓮时,张汤飞书北军,书信间都为父皇上了谥号,那份拳拳进步之心,至今不改,摇摇头道:“老相国,我们君臣从北军开始到现在,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么多的血,所为的,不就是挽救这个君不君、臣不臣、百姓不像百姓的朝廷吗?”

  “上君,张汤的作为,和在陛下时没有两样,一心一念,都是为了自己的权欲、私欲。”

  公孙弘长嘘一口气,“不止是张汤,朝廷、军方那么多‘欲壑’,上君又如何填平呢?

  这张汤,原来是长安署的一个小吏,现在杀他正合适,杀一而儆百,让天下臣民知道上君治理国家,不徇私情,借着这个,也可以浇灭那些朝臣、将军的欲火。

  将来处理到他们头上,就没有什么话可说。

  阴谋至极,却得荣休,上君如此处置,臣恐不少文武会失去…失去敬畏之心。”

  大汉四驾马车,固然有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心、勇气,可让权力时刻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才是止住混乱的关键。

  刘据默了许久,“只此一次!只此一次!面对张汤,我是真的不忍啊。”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上君视臣民如子女,圣主贤君莫过如此,万望上君记得,娇子如杀子,仅此一次。”公孙弘默然道。

  刘据颔首。

  殿门再次关闭。

  “上君,组建绣衣使是于君主、朝廷有利的,大汉也要有那么一个衙署,监察国朝内外,悬在所有贪官污吏头上一把剑,为开疆拓土前站,绣衣使从根上便是坏的,上君把绣衣使留给了张汤,臣觉得自无不可,但是,现在该怎么办?”公孙弘进言道。

  在肃清国内流毒和代地战场等事情上,绣衣使的表现堪称出色,为朝廷稳定、为大汉守土上,提供了不菲地作用,公孙弘和丞相府没有否认张汤和绣衣使的功劳,也清晰地认识到了绣衣使的价值,只是,绣衣使要弃了,接下来要怎么办?

  “组建新的。”

  刘据望着公孙弘,“陈家是有底蕴的,而老相国门生陈莫,寡人观之也是有本事的,就让他来组建新的‘特务衙门’,既能证明能力也能令人服众,寡人希望,陈莫能从张汤身上汲取教训。”

  “是,上君。”

  公孙弘代门生领命,补充道:“请上君为其命名。”

  “锦衣卫!”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