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红楼帝业 >第307章 袁易如愿,担当重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07章 袁易如愿,担当重任

  

七月初一,袁易携元春往畅春园行“朔望之礼”。

  此行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袁易向太上皇景宁帝、皇太后、泰顺帝、皇后请了安,便离开了畅春园。元春则又一次被皇太后留下,待到下午申时才回府。皇太后待元春格外亲厚,每每留她,也每每赏赐,倒有些像是寻常人家的婆媳般亲近。

  过了几日,七月初八这日上午,晴空万里。郡公府内绿树成荫,蝉鸣阵阵。袁易正在立身斋里接受师傅林如海授课。斋内书香氤氲,林如海正讲着营田实务,袁易凝神静听,不时发问。师徒二人一个谆谆教诲,一个虚心求教,真是一派教学相长的气象。

  忽然,一阵马蹄声在郡公府外由远及近,于府门前停住。接着,太监田奉匆匆至立身斋禀报:“郡公爷,有传旨太监到了。”

  袁易忙整衣冠,快步来到大厅。一个身着葵花团领衫的传旨太监肃立厅中,不曾负诏捧敕,见袁易进来,这太监南面而立,朗声宣道:“奉太上皇、圣上口谕:命皇四子袁易明日巳时初刻,往畅春园九经三事殿觐见。钦此。”

  袁易跪着领旨,旋即命人取来一封银子赏了太监。太监谦辞一番,终究收下,笑道:“郡公爷明日记得准时,此番乃是太上皇与圣上一同召见,更是迟到不得。”

  送走太监后,袁易回到立身斋,将情况向林如海说了一番。林如海沉吟道:“下官以为,多半是太上皇与圣上要任命四爷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了。自六月水患以来,已近一月。如今灾情稍缓,正是筹划长远之策的时候。四爷前番在畅春园所奏的治水方略,想来已经打动圣心。”

  袁易点头,他也是这般推测。

  ……

  ……

  翌日,七月初九,亦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

  虽说此番宣旨觐见的时辰是巳时初刻,袁易自然该提早到畅春园,决不能迟到。因而,今日袁易一早就起身准备,穿上了石青色郡公朝服,戴上了朝冠。元春亲自伺候他更衣,临行前还嫣然一笑道:“祝四爷今日心想事成。”这话中带着几分期许,几分柔情。袁易握了握她的手,含笑点头。

  郡公车驾在典仪、护卫、亲兵的簇拥下,出了郡公府,朱轮华毂,仪仗森严,沿途百姓甚至一些勋贵官员,纷纷避让,窃窃私语。

  逶迤来至畅春园,袁易到了九经三事殿外,忽见一位今年六十一岁的老臣起身走到他跟前行礼:“给郡公爷请安。”

  袁易忙侧身避过,恭敬还礼:“卓中堂快别多礼,晚辈受之有愧。”

  细看这位老臣,他身着一品大学士官服,虽已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眉宇间透着刚正之气,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风范。

  这位老臣便是当朝文华殿大学士卓轼,字若瞻。

  这卓轼,着实不简单。他出生于江西高安的一户农家,自幼苦读寒窗。那高安有个典故: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在赴筠州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高安的艮溪里。自此,流经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当地人以苏轼游此为殊荣,对苏轼推崇备至。

  这种尊崇,给少年卓轼以极大影响。为此,他把学名取为了卓轼,字若瞻,小字伯苏。

  景宁三十三年,三十岁的卓轼高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在刑部任职,因精明强干被外放为湖北潜江知县,后又历任陕西学政、浙江巡抚。在浙江任内,他兴修水利,主持修建杭州、嘉兴等地的海塘,卓有成效。又整顿吏治,执法严明,纠劾贪腐。还安抚民生,奏请减免赋税,救济灾民。

  因他在浙江的卓越政绩,于景宁六十年,被景宁帝召回京师,授左都御史,主管监察。泰顺元年,他又受命赴浙江再次整治海塘,体现了泰顺帝对其治水能力的极度信任。

  回京后,他获授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铨选,并加太子太傅衔,担任上书房的师傅,且是原四皇子袁历的主要师傅。

  而在今年,泰顺三年,他获授了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

  卓轼是景宁、泰顺两朝重臣。他是理学名臣:治学以宋儒理学为宗,躬行实践,是当今的理学领袖。他又是务实干吏:在治水上表现出卓越的实干才能。他还清廉刚正: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不畏权贵。另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原四皇子袁历在他这里受益匪浅。

  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袁易自然会格外尊敬。还礼后,他温声问道:“卓中堂今日也是在此等候太上皇召见?”

  卓轼道:“正是。昨日接到传旨,太上皇命臣今日来九经三事殿觐见。”

  袁易点了点头,心里不由冒出一个推测:卓轼这位老臣,最是擅长治水,他在浙江整治海塘,功在千秋。看来此番太上皇是因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召他来的。只是,此番是要任命他总理京畿水利营田,还是任命他协理?

  袁易也不由联想到了前世那位御赐“帝师元老”的朱轼。前世,雍正三年,雍正帝命怡亲王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便是那位朱轼协理。

  想到这里,袁易不禁打量卓轼这位老臣,见其虽已年过花甲,却腰板挺直,目光炯炯,显然精力未衰。若是此番由自己总理京畿水利营田,卓轼协理,真是再好不过了。一则,卓轼很擅长此道;二则,可趁机结交卓轼这位重臣;三则,可向这位“帝师”学习。

  正当袁易思量间,卓轼忽然道:“臣听闻郡公爷前番在二圣御前进献治水方略?”

  袁易忙道:“晚辈才疏学浅,不过些粗浅之见,让中堂见笑了。”

  卓轼却正色道:“不然。臣听说了郡公爷提出的章程,皆是真知灼见。可见郡公爷在这些事上是下过苦功的。”

  这话说得诚恳,袁易心中受用,嘴上则又谦道:“中堂过奖了。晚辈年轻识浅,还要多向中堂请教。”

  二人在九经三事殿外一同等候,不过片刻工夫,便见大太监陈大全快步走来,面带春风,对二人微笑着宣道:“郡公爷、卓中堂,太上皇、圣上召你们进去呢。”

  当即,袁易与卓轼整了整衣冠,随陈大全一同走向九经三事殿。

  九经三事殿是畅春园的正殿,是太上皇景宁帝在畅春园的主要理政之所。

  此时正值晴日,朝阳初升,金光万道。坐落于畅春园大宫门内的九经三事殿,重檐歇山顶覆着黄琉璃瓦,在日光下流光溢彩。檐角悬着鎏金惊鸟铃七十二枚,微风过处,叮咚作响,正应了“七十二候”农时之意。

  陈大全引袁易、卓轼进了殿内,又拐入暖阁。

  暖阁之中,地铺金砖,窗悬明黄绡纱。景宁帝身着常服,坐于宝座;泰顺帝陪坐下首,亦是常服打扮。虽非正式朝会,二圣皆显帝王气度。

  待袁易、卓轼行过三跪九叩大礼,景宁帝便开门见山,目光如电直盯着袁易:“易儿,朕与你父皇,意欲如你先前所奏,特设水利营田府,命你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你以为如何?”

  袁易心里一喜,如春潮涌动,神色却保持镇定,躬身道:“臣年轻识浅,本不敢当此重任。然则治水如救火,刻不容缓。若皇祖父、父皇信得过臣,臣愿竭尽全力,以报天恩。”

  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既显谦逊,又表决心。泰顺帝在旁听着,不禁暗暗点头,越发觉得此子可堪大任。

  景宁帝依然直盯着袁易:“你可知道,此事若办不好,非但数百万灾民受苦,更会动摇国本?”

  袁易抬头迎上景宁帝的目光,坦然道:“孙臣知道。故而孙臣愿立军令状,若三年之内不能见成效,甘愿受罚。”

  “好!”景宁帝终于展颜,威严的面容上露出欣慰之色,“既然你有此决心,朕便准了。”

  袁易跪地谢恩:“臣定不负皇祖父、父皇重托!”

  这时,景宁帝又转向卓轼:“若瞻。”

  卓轼忙躬身:“臣在。”

  “朕命你协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景宁帝语重心长,“你乃两朝老臣,治水经验丰富。务必协同皇四子袁易将此事办好,既要尽心辅佐,也要时时规谏。”

  卓轼领命:“臣遵旨。定当竭尽绵薄,辅佐四皇子完成此千秋功业。”

  泰顺帝这时开口道:“易儿,卓中堂乃是国之柱石,你当以师礼待之。遇有疑难,多向中堂请教。”

  袁易恭声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能得卓中堂指点,实乃儿臣之幸。”

  泰顺帝又叮嘱道:“你要记住,这治水之事,既是为解眼前之困,更是为图长远之利。你皇祖父与朕,对你寄予厚望。”

  袁易再拜:“臣必当兢兢业业,夙夜匪懈。”

  景宁帝、泰顺帝又吩咐了几句后,袁易与卓轼一同告退。

  从殿内退出时,已是日上三竿。

  袁易与卓轼并肩走在九经三事殿的汉白玉阶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将二人的身影投落出了倒影。

  卓轼忽然驻足,对袁易深深一揖:“老臣卓轼,参见郡公爷。“

  袁易忙扶住他:“中堂何必多礼。往后还要多多倚仗中堂。”

  二人相视一笑。

  这京畿治水营田的千秋功业,便要在这对老少搭档手中开启了!

  ……

  ……

  当日,泰顺帝便明发谕旨,快马送往各衙门。谕旨中强调“畿辅水利,关系民生”,公告特设水利营田府,特委皇四子袁易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大学士卓轼协理。谕旨末尾则命令各相关衙门悉听节制,不得违误。

  这道谕旨,不啻一声惊雷,在朝野激起千层浪花。须知这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非但是个实权要职,更是关乎数百万民生的大事。太上皇景宁帝、泰顺帝将此重任交给年仅十七的袁易,又一次向朝野释放了信号:袁易这个民间归宗的皇子,深得两代天子的圣心!

  一时间,各京师衙门、勋贵府邸、官员宅第甚至茶楼酒肆,都对此议论纷纷。

  “这位四皇子,归宗不足两月,便得此重任!”

  “听说此番四皇子当着太上皇、圣上的面立下军令状,三年内必见成效。”

  “卓中堂这般两朝元老,竟甘为协理,可见圣意已定。”

  “……”

  且说七月初九这日上午,当袁易、卓轼在九经三事殿领命后,袁易便恭请卓轼前往他的郡公府,细细商议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来至郡公府时,已是午时,本已过了林如海散值的时辰。然林如海因甚是关心袁易今日入畅春园觐见之事,在郡公府立身斋等着,并未离开。

  林如海站在厢房廊下,见袁易携卓轼一同进院,二人虽年纪相差四十余岁,却相谈甚欢。林如海不由一惊,忙上前向袁易行礼,又向他素来敬重的老臣卓轼恭声行礼:“林海拜见卓中堂!”

  卓轼含笑还礼:“如海不必多礼。早就听闻你在此教导四爷了,今日竟在此得见。”他对袁易的称呼,已变成了“四爷”。

  袁易笑道:“先生且进内说话。”

  三人一同步入了斋内。

  袁易请卓轼、林如海落座,又亲自为二人奉茶,这才对林如海道:“先生,今日太上皇、圣上下旨特设水利营田府,任命我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卓中堂协理。”

  饶是林如海提前料到此事,眼下闻言,还是不由心中一震。联想到近日袁易特意向他请教水利之事,详细询问治水方略,还只当是寻常功课,不想今日袁易竟担起这治水重担。他不由心下惊奇:莫非四爷有未卜先知之能?这般未雨绸缪,这等远见,实在非同寻常,令人叹服!

  他忙起身贺喜:“恭喜四爷得担重任。只是这水利营田之事千头万绪,四爷可有了章程?”

  卓轼在旁捻须微笑:“如海所虑极是。此番我正是为此而来。”

  因到了袁易平日用午饭的时辰,当下,袁易先请卓轼、林如海与他一同用饭,卓轼、林如海推辞不过,方受了。

  三人简单用了午饭,便一同商议起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林如海见袁易、卓轼这一少一老谈得投机,心中愈发感慨。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