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331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字体:     护眼 关灯

331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事不宜迟,第二天,忽必烈就带着心腹谋士刘秉忠,在五百蒙古骑兵的护卫下,往中都去了。

  这刘秉忠,就是历史记载中那位“元代汉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忽必烈的宰相,鼓动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将忽必烈推上了大蒙古国的汗位,制定了大元国号,规划了元大都。

  与此同时,此人在历史上还做过郭守敬的老师。

  赵朔在十几年前,准备修苏伊士运河时,就考虑过刘秉忠。只是当时刘秉忠应该还没有成年,而且赵朔也不知道此人在哪,才交给了胡榘和秦九韶完成。

  事实上,当初蒙古国第一次攻入金国时,刘秉忠还未出生,他的父亲刘润就投了成吉思汗。

  后来,刘润归入拖雷麾下。

  刘秉忠今年三十三岁,已经成长为忽必烈的心腹谋士。

  然而,就是忽必烈和刘秉忠刚刚出发之际,华夏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真的找到了!哈哈!这是天助我贾似道!天助王上啊!”

  贾似道望着眼前散发着浓重潮湿异味的木匣,眼中简直能放出光来。

  自从十四年前投赵朔以来,贾似道宦海沉浮,三年前已经做到了工部郎中的位置。

  工部郎中,在金宋时期是一个六品或者七品的职司。赵朔汗国重视工部,这职司的品级高一些,是一个正五品下的职司,也算进入国家中层官员之列了,

  公允来讲,贾似道的升官速度并不算慢。

  但是,考虑到贾似道的姐姐贾美人是赵朔的后宫诸女之一,还给赵朔生了两个女儿,这个升官速度绝不算快。

  事实上,赵朔既觉得贾似道是个人才,又受历史记载的影响觉得此人的人品不太好,一直没有刻意提拔,特意交代了中书省,按部就班地给贾似道升官或者贬谪,不必给予任何优待。

  但问题是,贾似道自己不知道啊!

  他一直想着讨赵朔的欢心,加官进爵。

  两年前,贾似道找着了一个机会,争取了“桑干河疏浚大使”的差遣。

  赵朔汗国之所以设置这差遣有两个原因。

  其一,桑干河流经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其下游卢沟河还离着中都非常近。

  到了汛期,桑干河一旦发洪水,很容易威胁到中都。所以,很有疏浚这条河的必要。

  其二,赵朔没有如历史上元朝一般,另建一个“元大都”出来,而是以金中都为国都。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中都城的城区渐渐不敷使用。

  赵朔想要再在中都外面修建“罗城”,扩大中都城区的范围,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

  另外,赵朔汗国最新修建的铁路,也需要大量的枕木。

  中都附近的木材不敷使用,再说了对中都附近的环境破坏太严重也不好。

  这就需要山西河北的木材提供支持。

  通过桑干河运输,就是这些木材最便宜的运输方式了。

  当然了,贾似道争取这个差遣,不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桑干河工程,只是赵朔汗国境内的无数工程之一,就算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任务,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功劳。

  贾似道看中的是历史上的一条记载。

  “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如果借助修桑干河的机会,把“传国玉玺”找着了,这不就发达了吗?

  到了现在,赵朔不但尽取华夏故土,而且拓地何止万里?但才仅仅是是“赵朔大王”“赵朔汗国大汗”而已!

  不知多少汉人盼着赵朔更进一步当皇帝呢,上面还有个蒙古大汗大家心中不服!

  只是赵朔当初斩杀了宋国使者宣缯,拒绝了称帝。后来,又没有露出什么口风,大家没有好的机会而已。

  如果,传国玉玺重新现世,那不就有正当理由劝进了吗?作为献上传国玉玺的贾似道,能不飞黄腾达?

  贾似道就不信了,赵朔对那至高的位置,真不感兴趣。

  于是乎,两年来,他一边兢兢业业的修河,一边组织人手在桑干河中打捞古代遗物。

  打捞上来的东西倒是不少,以辽代遗物居多,其中甚至有一座一尺高的金佛,但是传国玉玺一直不见踪影,贾似道别提多着急了。

  今天,这传国玉玺,终于找着了!

  “应该就是传国玉玺了,贾大使您看。”

  贾似道的副手李铭将那木盒打开,露出了已经腐朽不堪的丝织品,再小心翼翼地揭开那丝织品,一方玉玺出现在贾似道面前。

  “蓝田白玉!确实是上好的蓝田白玉啊!”

  贾似道父亲贾涉,最高官职是淮东制置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在宋朝属于标标准准的封疆大吏。

  贾似道从小生活优渥,属于纨绔子弟的上层人物,对玉石有着相当的研究,一眼就看出了此物的材质。

  然后,再拿起来仔细观察。

  史书记载中的螭虎钮,有!

  螭虎钮的螭角上有着裂痕,相传是王莽篡汉时被平皇后摔的,有!

  玉玺的玺肩上应该刻着“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是曹丕篡汉后让人刻上去的,有!

  相传由秦国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更是有!

  这不是天祚帝遗失的传国玉玺是什么?!

  “快!命人带着这传国玉玺,八百里加急去中都,向王上报喜!”

  贾似道现在真是激动极了,感觉上天在眷顾他,他肯定能因为此事飞黄腾达。

  两年前,他争那“桑干河疏浚大使”的差遣时,只是民情涌动,想让赵朔登上皇帝位。

  现在呢?

  草原上为了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杀了个尸山血海。非但如此,上苍震怒,给草原上降下了空前大灾。无数草原人,把当初献给成吉思汗的歌谣,改为献给了赵朔!

  说“赵朔之心,路人皆知”,可能不准确。毕竟,赵朔没有露出过任何口风,要做这个蒙古大汗。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任何促成草原内斗之处。

  不过,“赵朔为蒙古大汗,众望所归,顺天应人”,总是没错的。

  无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盼着赵朔登上汗位,结束草原上的流血厮杀,维持住大蒙古国。

  不管怎么说吧,当天晚上,这“传国玉玺”和贾似道的奏章,就到了中书省。

  第二天,中都就尽人皆知了。

  倒不是赵朔的中书省漏的跟筛子一样,而是传国玉玺出世,这是好事儿啊,有什么隐瞒的?

  传国玉玺出世,不知被多少民夫看到了。

  这么多人看到了,那些“小报”的记者不就知道了吗?

  第二天早上,叫卖着“传国玉玺现世”的民间报纸,就有四五家了。

  中都,国子监,一个院落中。

  国子监是赵朔汗国文人的最高学府,一半来自蒙古贵胄、汉军、色目八旗军以及五品以上文官的优秀的,有意从文的子侄。一半是民间的聪颖之士考试进来的,不收学费,而且管一日三餐,并且成绩优异者有奖学金可领。

  这里可以说是对赵朔朝廷,忠心最高的所在了。

  “天命所归,吾王天命所归!如今大蒙古国无主,传国玉玺重新现世,王上当为天子啊!我准备去承天门请愿,请王上即皇帝位,即蒙古大汗位,你们去不去?”

  “去!怎么不去?国不可一日无主,大蒙古国都两年无主了!上苍让传国玉玺现世,就是催促王上登基啊!”

  “王上不登基,其奈苍生何?”

  ……

  众国子监生纷纷响应。

  甚至有个十五六岁的蒙古学生,高声道:“同去!同去!请王上登基,做大蒙古国的大汗!”

  “嗯?”

  眼见众学子纷纷向自己看来,那学生道:“你们都看我做什么?我是真的希望王上为蒙古大汗!”

  众学子这样看他,当然是有原因的。

  此人名叫脱儿赤,是拖雷一系大将忙哥撒儿的次子。

  他开口解释道:“按说,我应该希望是拖雷汗一系登上汗位。但是,自从草原上这场争位的战争开始之后,我想了很多。”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汗继位时就有所波折。后来,贵由汗继位时,草原离着战争只有一步自遥。贵由汗去世之后,竟直接打起来了。”

  “我思前想后,其根本原因,是当初成吉思汗将大部分的军队给了拖雷一系,却把汗位给了窝阔台一系。名与实并不相符,大蒙古国焉能不乱?”

  “就算赵朔汗高风亮节,调停了这次冲突,那下次呢?只要名实继续不符,到了汗位传承时,必定再起战争,蒙古人苦不堪言。”

  “要想釜底抽薪,草原不再因为汗位之争开战,就必须名实相符。”

  “如今赵朔汗的实力最为强大,他不做这个大汗谁做这个大汗?至不济,也得是世子赵赫!”

  “草原大灾,传国玉玺出世,说明长生天也是这个意思!我当然要拥护赵朔汗称帝!”

  脱儿赤这番话在情在理,顿时引起了一片欢呼。

  众学子深受鼓舞,齐齐前往承天门外的广场上请愿。

  当然了,他们要请愿,赵朔就要见他们啊?没这个道理。

  国子监的学生们被告知,他们都是学生,应该以读书为主,朝中大事不是应该他们掺和的,王上自有主张,打发回去了。

  不过,没关系,第二天国子监的学生们又去了。

  这次还加上了中都武学院的学生、中都匠人学院的学生。

  第三天,中都城的市民百姓们,开始加入了请愿的行列。

  到了第五天头上,承天门广场上拥拥簇簇,已经聚集了十几万人。直到这时候,赵朔才御驾承天门。

  “臣等参见王上,王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十数万众齐齐拜倒,鸦雀无声。

  赵朔站在承天门城楼上,面上毫无欢喜的模样,沉声道:“普通百姓也就罢了,中都武学院、中都匠人学院也就罢了。国子监的众学子,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实在让我失望。”

  “是,贾似道在桑干河捞出了一枚玉玺,也的确有可能就是辽天祚帝遗失的那枚。”

  “但是,尔等饱读史书,难道就不知明辨真伪吗?后唐年间,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毁于大火之中了。”

  “后来,辽国为了证明天命所归,伪造了一枚传国玉玺。宋国不甘示弱,也伪造了一枚。宋国伪造的那枚,早就在国库里了!如今,不就是辽国伪造的那枚也进了国库了吗?有什么值得尔等大惊小怪的?”

  “而且,所谓传国玉玺,归根到底,不过是秦汉时期的国玺而已。我没有传国玉玺,还不是拥有了数万里的赵朔汗国?还不是有了百万虎贲之士?秦汉两国,就真的比得过我的赵朔汗国?即便真的那和氏璧所造传国玉玺现世,又能说明什么呢?”

  “还有,自古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更不在什么传国玉玺!”

  “总而言之,此事就这样算了,让我登基为帝之事,再也休提!尔等,都回去吧!尤其是国子监的学生,这个月取消休假,都给我好好读书,来日也好报效国家。”

  言毕,赵朔转身,在众甲士的护卫下下了承天门城楼,回宫了。

  吁~~

  人群中有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见状,长松了一口气。

  此人就是忽必烈了。

  他还没到中都城呢,就听说了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心急如焚,今天刚到了中都城。

  忽必烈低声道:“看赵赫姑父的话语,对大蒙古的汗位似乎依旧不感兴趣,我们还有希望。”

  “有什么希望啊?”

  刘秉忠苦笑道:“四大王,您真是关心则乱了。”

  其实他想说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刘秉忠道:“您仔细看看,那些国子监的学生,受了赵朔汗的训斥,可有沮丧之色?还有,国子监那么多优秀学子,还有那么多饱学之士,能不知道传国玉玺的前因后果?”

  忽必烈眉头微皱道:“你的意思是,他们明知那传国玉玺是假的,也当成真的,就是要有个借口让赵朔上位,这是民心所向?”

  “什么真的假的?一个玉玺而已,只要朝廷愿意认,假的也是真的。朝廷不愿意认,真的也是假的。还有最关键的……”

  顿了顿,刘秉忠叹了口气,道:“华夏皇帝登基,讲究三辞三让。当初,斩宋使于午门是第一次。这次训斥国子监学子,是第二次。恐怕用不了多久,赵朔就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了!”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