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篡汉窃国!
青龙刀光映残甲,原是敌血溅衣袍。
大义为锋忠作魂,陷阵之志视死归。
好一场血战厮杀,好一位汉寿亭侯,哪怕是前赴后继,亦作他刀下亡魂。
然人力终有尽,随着时间推移,哪怕关羽尚能在陷阵营的前赴后继下支撑,但他麾下亲卫,如何能挡这等攻势,正一个个接连倒下。
而随着周围护持亲卫的人数不断减少,关羽一人所要独自面临的压力也正不断加大,而若双拳难敌四手,便是关羽败亡之时。
但同样的,在这等不计代价的冲锋死战下,李均麾下的大军也正不断被消耗。
这场斩将擎旗,万军取首的突袭,似已彻底转变成了双方的厮杀消耗。
就看是关羽先抵挡不住压力,被李均以大义凝聚的万众一心压垮。
又或是关羽凭手中一把青龙刀,彻底将这些暂时被李均蛊惑,遭忠义冲昏头脑的人杀到破胆,彻底击溃李均那虚无缥缈的大义之名。
然而他们两方针锋相对厮杀,谁也不容得半分退让,却急坏了将台之上远远观战的曹操。
曹操:“???”
怎么回事,云长不是说那李均只是看门小卒,杀之如探囊取物的吗?
但眼前这是什么情况?
为什么在云长出马之前,这支奇军虽突入阵中,将曹军军阵搅乱,但总归也被围困住了,已然陷入泥潭,虽然麻烦了点,却也翻不起多大浪花。
请来云长也不过是为了更快解决这支兵马,以免拖得时间长了,和营寨中的袁军里应外合。
可是现在,为什么云长去了之后,反而起到反效果了?
云长,你到底在那边做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
为何这支兵马,顷刻间神勇起来,个个悍不畏死,一时间把周围围困他们的曹军都杀退了。
反而他们还把云长你给围住了杀,眼看着你带去的亲卫都快被人杀光了?
这难道就是云长你口中的万军取首吗?万军一起上来,取汝自家首级?
曹操汗颜!
他这会急得冷汗都下来了,毕竟隔那么远观瞧,他自不知关羽一把青龙刀,如神威盖世,刀下无一合之敌,同样杀得李均肝胆俱裂,麾下人头滚滚。
远远的曹操只看见关羽身边护持他的亲卫,已经死伤大半,若不赶紧救援,吾之云长,岂非要折损在那?
“快!传令!速救云长!
那边战团的曹军统帅何人?怎敢毫无作为,欲陷云长于死地乎?”
随着传令小兵往复传讯,很快便来回报。
“回禀丞相。
敌众悍不畏死,那部曹军与之厮杀血战至今,战损已超过两成。
是故士卒心中生怯,不敢上前。
几位偏将已各率兵马冲了几次,想入阵援救关将军,无奈敌军上下皆舍身取义之辈,高呼:【陷阵之志,有死无生】,同我军以命换命。
我军皆惜命,入阵不得前,几位偏将不得已,只得在外侧应关将军。”
“什么?”
曹操好像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我军皆惜命,入阵不得前?
“我给他们开军功制,发下那么多赏赐,是为了让他们惜命的吗?”
传令小兵低下头,虽然他心底很想反驳一句:【再好的高官爵位,再大的荣华富贵,不也得有命享吗?
迎面碰上一群高呼着陷阵之志,上来就同归于尽的疯子,您上您也怕啊。
这也就是关将军被他们围在里面杀,不然说不定也跑了。】
但小兵不语,只是一味的低头。
曹操眼底浮现一抹冷意,号令曰:
“速调各部兵马来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云长救出来。
不要命?”
他冷冷笑出声来,“一群从齐国而来,一无所有的人,也只能拼命了。
但我整整十万曹军,是你拼命就能赢的吗?”
他说着,以目示意那小兵再去传令。
“暂缓对袁营的攻势,速调魏延引兵马来援,彻底剿灭此乱。
既然他们不要命,我到要看看他们有多少命来填!”
“唯。”
随着曹操一纸调令,更多的曹军兵马被调来,李均的压力骤然暴增,不得不抽调更多的兵马抵御外面的曹军,这也使得高强度血战至今的关羽,总算喘上一口气。
然而好景不长,在曹操下令调集更多兵力,以先解决李均时,很快便传来大量袁军自营寨中杀出的消息。
显然是得知援军到来,打算里应外合。
曹操对此自有防备,早命徐晃率一众曹军转攻为守,占据此前攻破的层层袁军营垒,用以拖延。
可接下来收到的第二个消息,却让曹操神色大变。
“报!
回禀丞相,我军十里之外,又来了一支兵马,打出一面旗号,上书一个【汉】字。”
“汉?”
曹操脸色骤然一变,心中怎不骇然?
他这个大汉丞相就在此地,还有谁敢打出【汉】字大纛,不言自明。
可是,他不是在打齐国吗?怎么可能这么快!
曹操压下心头惊惧,急问之曰:
“来了多少兵马?”
答曰:
“不知。
丞相,吾等只见十里之外,旌旗漫天蔽日,玄甲连山遍野,一眼都望不见边际,又要如何计数?
甲光向日,乌泱泱如潮水涌来,杀阵惊寒,呼天撼地不休,哪还数得清是多少兵马?”
旌旗漫天蔽日?
玄甲连山遍野?
一眼都望不见边际的大军!!!
曹操只觉肝胆俱裂,莫不是袁公路当真倾国一战,如檄文中所言:发兵八十三万,誓要灭我?
想到这个铺天盖地的兵力,曹操眼前一阵发黑,尽管心底早已一片冰凉,面上仍勉力维持镇定,只道出两个字来:
“鸣金!”
“铮!铮!铮!”
随着鸣金之声,响彻四野,各处厮杀的曹军,尽数列阵而退。
就连好容易被魏延杀穿了军阵,从围困中抢救出来,正欲找李均报仇的关羽。
也只得深深望了眼周围血泊之中,倒下的八百多名亲卫,带着剩下的百余人,含恨而去。
李均则整个人瘫坐在地上,看着周围一片尸山血海,怔怔出神。
好一场血战厮杀!
六百陷阵,战死四百,他从徐州带出来的一万两千余名复齐军,只剩五千。
甚至于说最后若不是被曹操调集来的兵力团团围死,根本无路可退,想溃逃都没地方走。
自己那视死如归的大义,早就被这赤裸裸的战损打断了。
战场之上,没有哭泣,没有喜悦,他们所有人都如同李均一般,茫然望着周围这一切,似乎犹在不敢置信:自己活下来了?
唯有那杆【神威无敌先锋上将军】的大旗,仍屹立不倒,在尸山血海中猎猎作响。
另一边,曹操急忙整顿军队,必须赶在袁术大军抵达之前逃回关隘,否则一切休矣。
至清点战损方知,今日那么多曹军团团围着李均那伙人杀,居然战损了将近八千人。
虽然大部分兵力被营寨中的袁军牵制,可你们几万人把人家一万人围着杀,反而被人打出一成多的战损?
看着这个战损比,曹操可算是知道为啥曹军会心生畏怯,不敢上前了。
加上这十几日来攻城破寨,围困袁军的战损,他此番带来的十万人,居然只剩下八万余人了。
本来想赶在袁术到来之前,先覆灭了关外袁军,断袁术一条臂膀。
现在好了,袁术臂膀断没断不知道,自己先五劳七伤了。
关键是袁术还来了!
本来哪怕战损一些兵马,只要将城外这些兵马大将吞了,将袁术的这处营寨据点拆了,完成了战略目标也算不亏。
但问题是袁术来的太快了,现在就搞得他曹操出城血战厮杀了半天,到头来全是一场空,看见袁术来了,就只能灰溜溜的逃回去。
可是不应该啊。
齐国再弱,那也是一州之地。
自个才在这里跟袁军厮杀了十几日,袁术怎么就来了?
就算攻城略地不要时间,你跑马圈地都没这么快啊!
吕布他是废物吗?
还是说他把齐国兵力全抽调出来打我兖州了,剩下整个徐州都白送你的吗?
此时的曹操当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时间差,因为情报传递缓慢,而在没有情报之时,敌情不明,大军又不敢轻动。
反观袁术出兵之前,就算了提前量,那边吕布还没动手背刺呢,他这边齐国都快打完了。
这也就导致了,当曹操收到徐州方面消息,得知袁术正在打齐国,准备趁机对城外汉军动手之时。
实际上的袁术下邳都打完了,已经在琅琊准备收尾工作。
一步慢,步步慢,袁术用兵处处先人一步,曹操却还在等着探明敌情,才能用兵作战,又如何能跟的上袁术的闪击战略呢?
当袁术率麾下十五万大军抵达时,只见一座残破营寨,寨外陆逊、杨弘、太史慈、夏侯惇等人齐来拜见。
清点兵力,遂知十数日大战,袁军亦有折损,目下寨中兵力尚余四万余人,汇合李均,凑足五万之数。
于是两相汇合,共计二十万大军,尽赴轘辕关,兵临城下。
袁术升大汉龙纛,架六马之车,腰配玉玺,着五爪金龙服,立于五彩华盖之下,仰望轘辕关上。
曹操亦率军回关,此刻严阵以待,立于关上下望。
四目相对,这还是二人之间,自昔年酸枣会盟,十八路诸侯讨董以来,第一次重逢相见。
袁术轻声笑了,他望着曹操,按剑而问:
“国贼!
挟天子,令诸侯,顺者昌,逆者亡。
阿瞒,可曾想过今日?
洛阳宫前御阶血,天子殿上宗亲死。
这血海深仇!
朕若不报,枉为汉臣!”
曹操:“???”
汝闻,人言否?
你一个袁家子,为大汉报哪门子的血海深仇?
枉为汉臣?
可你根本就不是汉臣!
都一口一个朕了,你还要脸吗?
汝言我是国贼?真教是笑煞世人!
自古以来只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没见过汝这一百步笑五十步。
曹操气的牙痒,冷笑连连。
“公路,你演过了!
且睁开眼,看看你这身上袍,腰上印!
座下天子驾,旗上真龙纛,你头上飘扬的【大汉】,正是汝这篡逆之证!
一桩桩,一件件,莫将天下视等闲。
满朝诸公,天子皇亲,这九州士人都睁着眼睛瞧呢!
且看看汝这篡逆之贼!”
他说着,高举手中剑,怒指城上汉相之纛。
“挟天子,令诸侯?
大汉倾颓!
汝就问问这天下九州,若非本相一力维持,似汝等篡逆之贼,又有几个能尊天子号令?
汉室衰微!
是本相戡平中原,迎驾天子,才保着大汉最后一面旗帜不倒,使汝等逆贼尚不敢篡逆称帝!
你以此为由,枉作汉王之名,可汝口中的那些忠义,实则全在放屁!
今日来犯中原,假作清君之侧,却是不甘封王,来做清君之事!”
他说着仰天而笑,怒视城下袁术,斥之曰:
“袁公路!
汝若果真忠良,这天子就在洛阳!
可敢卸甲来降,同朝九重宫阙!”
袁术神色陡然一冷,凝视着城上曹操,忽得嗤笑出声。
只见他缓缓拿出一方泣血诏书,理正词严。
“把持朝堂,欺天子年少!
党同伐异,诛汉室忠良!
洛阳城上累白骨,尽在其上列忠名。
汝行恶事罄竹书,天子以血诏诸侯!
曹阿瞒,朕今日北上济汉,有此衣带为诏。
窃国之贼,休做这忠臣之貌!”
“篡逆之贼!
汝倒是巧言能辨!
若非天子亲告我,从未写过衣带诏,天下谁人看得透,汝这覆汉元凶!
一封假诏为书,忠臣做你掌中傀,使我为汝手中刀!
以这汉臣之血,成全大义之名,祭我项上人头,证汝忠义之实!
不愧是四世三公,我大汉忠良!
天日昭昭,尔这阴谋诡计,终有大白之日!
袁公路!
汝若是能一直装,便装到这天下一统,届时天子坐朝堂,汉王立身旁。
我倒要看你这忠良,做不做那大汉君王!”
“无谓的口舌之争,到底是手底见真章!
曹阿瞒,这天下归属,便看今日谁主!”
“呵,篡汉之贼!”
“哼,窃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