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
得知鬼子的情报后,陈铭当即做出了安排,加快了对于大同到集宁这一路段的铁路拆除。
与鬼子展开决战后,以陈铭和参谋部的战略规划,需要依靠纵深逐步消磨鬼子的锐气。
铁路留下的话,就无法加重鬼子的后勤压力,纵深的作用自然就不大了。
拆除了铁路,鬼子的后勤线,从大同到集宁这段路程,实际路程已经超过了两百多公里。
加上从集宁到归属的路程,整段后勤线将长达四百公里以上。
如此遥远的距离,陈铭能对鬼子后勤线造成的打击位置可太大了。
没有了铁路帮助运输,几个师团的鬼子的后勤物资,鬼子拿头去运啊。
解决不了后勤物资的运输问题,鬼子就只能速战速决,整个战役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同时,鬼子还得救援包头的战车师团,就不得不加快进攻的速度。
鬼子一旦急起来,那露出破绽的概率就大了。
这就是陈铭想要的。
自古大兵团作战,双方没有绝对实力差距的情况下,比的就是谁犯的错误多。
整个历史上,稳扎稳打的将领获胜的次数,比奇谋型将领获胜的次数多的多。
只不过奇谋型将领的胜利往往更具传奇色彩而流传了下来。
现如今,只要稳住,鬼子的败局就不会改变。
而陈铭如今也是如此,他没有想过一战就吃掉这次进犯的鬼子,只是稳扎稳打,拖垮这几个师团的鬼子。
给他们放血,让他们变得虚弱,最终难以为继而被消灭。
陈铭当初能一战定绥远,察哈尔两省的局势,靠的就是前期不断的给驻蒙军鬼子放血。
最终导致驻蒙军虚弱无比,无法抵挡陈铭的一波攻势,直接失去了大片地盘。
朔县指挥机关内。
总部派遣来的干部已经到了,这次他们来这里,目的只是观摩学习,没有插手的打算。
论与鬼子正面决战的能力,比陈铭经验还丰富的屈指可数。
“报告,太原方向发现大批鬼子在调动,方向是朝着晋北而来。”
“报告,大同有大批鬼子从武城调入。”
一道道情报被送入了陈铭的指挥部。
参谋部快速分析着这些情报,汇总后由参谋长汇报给陈铭这位指挥员。
“总算是来了,小鬼子终于憋不住,要露头了。”
看到众多情报后,陈铭和指挥部内的众人都清楚,真正的决战就要来了。
“这次鬼子出动的兵力超过了我们的预料,除了两个关东军师团以外,华北地区也出动了两个师团。”
“虽然其中没有鬼子的甲种师团,都是三联队制的步兵师团,人数在1.2万到1.7万之间。”
“但四个师团的鬼子,依旧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参谋长面色有些凝重的说道。
四个师团的鬼子,兵力超过了当初预料的三个师团。
如此庞大的兵力,对于整个根据地都压力巨大。
他也没有想到,以鬼子如今的处境,竟然还有魄力拿出四个师团的兵力。
要知道,现在已经是43年了,不是抗战初期。
此时的鬼子多线作战,兵力异常紧张,兵员素质也下滑严重。
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调动这么多兵力,看来包头的那个被围的战车师团,已经把小鬼子逼急眼了。
“四个师团就四个师团,现在的小鬼子还当我们是以前被他们追着跑的八路吗?”
“时代已经变了,鬼子再想像以前一样一个师团甚至一个联队追着我们到处跑,那是痴人说梦。”
“太原来的那个鬼子师团不用太过担心,有恒山山脉挡着,这是天然的防御,鬼子想打穿我们在恒山山脉的防线,那是痴想妄想。”
“还想两面夹击,做他娘的梦!”
“咱们其他根据地的兄弟部队也不是吃干饭的。”
“太原出发的那个师团,只是侧翼策应,兄弟部队能挡住。”
“所以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还是从武城出发的两个关东军师团,加上一个华北的鬼子师团。”
陈铭一语就道出了鬼子的打算。
这个观点在场的众人都能看出来。
从原平到宁武,有着恒山山脉的阻挡。
利用山脉的阻挡,一个鬼子的三联队师团想要打穿,难度非常大。
如今除了独立支队,其他兄弟部队发展也非常迅速,实力大增。
加上兵工厂源源不断产出的火炮,武器弹药,连武器装备也提了上来。
鬼子的三联队制师团,炮兵火力不足四联队制师团的一半,步兵联队缺编反坦克武器。
战斗力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初的老鬼子了。
所以从太原出发的这个鬼子师团,仅是起到牵制策应的作用,并不是作为战役主力突击集群使用。
不过即便如此,单是武城方向的三个鬼子师团,依旧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换成国军部队,没有二十万部队不敢轻易应对。
听到陈铭的话,众人心中稍稍安定。
是啊,现在他们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从前。
鬼子的战斗力在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却在提升,此消彼长之下未必打不过。
“好了,情况已经明了,现在开始讨论部署吧。”
看着众人的神色,陈铭开口笑着说道。
作为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他的情绪是能影响到整支部队的。
果然,看到陈铭如此胸有成竹,众人心中的底气足了几分。
于此同时,山城那边也收到了鬼子集结重兵,进攻八路的消息。
这一次鬼子突然调动部队,甚至连关东军都调来了两个师团,肯定是有大动作。
起初山城还担心,这两个师团是企图南下,进入湖北,企图打通常见巷道。
这也是后面六月份会发生的鄂西会战。
两个关东军师团,战斗力不可小觑,绝对是一股强大的生力军。
要是进入了鄂西,加上鬼子第十一军横山勇的部队,那鬼子在鄂西的实力将会大幅度增强。
届时第六战区防守的41个师,十几万人可能就不够用了。
增援的话势必会牵动其他战场,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现在是战略相持阶段,两个关东军师团,已经有了一定打破脆弱太平的能力。
为此大队长还上火了两天。
结果这两个师团到了北平之后,没有继续南下,反而转了个弯到了武城。
这摆明了要对八路出手了啊。
都到了武城,下一步就是大同了,对付的不就是八路的核心根据地嘛。
既然不是来打自己,那么大队长心里的担心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反而还有些幸灾乐祸。
鬼子两个师团去打八路,这是他最愿意看到的。
如今的局势,国际上的反法西斯战争连战连捷,好消息不断。
而国内的战场处于相持的阶段,只要继续守住,等国际上其他战场取得胜利后,国内的战场就能迎来逆转。
所以在这个时候,大队长的心理已经发生了转变,不愿意再去和鬼子继续打大战,消耗自己的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豫湘桂战役为什么会大溃败的原因之一。
因为豫湘桂战役的主力,不是他的嫡系部队,主力是地方杂牌军,如桂军,收编部队等。
还有一部分二线中央军,没有他的嫡系。
他的嫡系精锐,如新一军,第五军等,均被调往了滇缅战场。
此举既是为了获取美援,亦隐含了削弱地方军阀的意图。
只是他没想到,这些地方军阀居然会如此不堪,打出了抗战以来最严重的失败。
仅仅一个月,洛阳陷落,数十万国军全线溃败。
这场大溃败,就连国际上都震惊了,被盟军视为巨大耻辱。
间接导致了雅尔塔会议中,美认为大陆无力独自击败日军,为了换取苏军参战,以国家领土作为了交易筹码。
可以说外蒙丢失,他难辞其咎。
虽然这是发生在明年的事情,可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对付我党的优先级依旧高于鬼子。
鬼子在他眼里,不过是疥癣之病,我党才是他的心腹大患。
得知鬼子集结重兵攻打我军根据地,他自然高兴无比。
恨不得双方打得昏天黑地,两败俱伤,他坐收渔翁之利。
当然,在他心中,还希望八路被打得更惨一些。
于是,他开始了公开表态,象征性的支持。
发布“嘉奖八路奋勇抗日”的通电,但无实际军事支援。
同时,密电周边国军部队,严防防区,不得擅自出击,切断八路可能的退路或支援通道。
此举,就是为了坐山观虎斗,让八路和鬼子互相消耗。
绥远军。
当绥远军司令收到情报后,得知了鬼子集结重兵准备进攻独立支队后。
他的心中复杂无比。
出于民族大义,他希望独立支队能够守住,抵挡鬼子的进攻。
可出于私心,他又希望独立支队挡不住鬼子的攻势,被迫撤入山区。
这样他就有机会收回绥远,接管包头,重新获得地盘和资源。
他名义上可是绥远的最高长官,可是现在绥远却落入了八路的手里,置他一个绥远长官于何地?
可是独立支队势大,实力强劲。
一战就消灭了大量的鬼子,占领了大量土地,他都没来得及反应。
甚至还把鬼子的一个战车师团包围在了包头。
作为长期在包头地区作战的指挥官,他非常清楚包头地区鬼子的实力。
原本的包头地区,拥有鬼子的一个骑兵集团,他那时候就打不过。
后来整编成装甲部队后,实力更为强大,他更打不过了。
可这样一支实力强大的装甲部队,却被独立支队逼得困守在包头城内,只能依靠外部救援才能解困。
而就算死守包头,独立支队依然有能力对里面的精锐装甲师团造成威胁。
去年底,甚至搞了场大动静,让包头的鬼子战车师团损失惨重。
这样的实力让他震惊无比。
他想不通,为什么当初只是一个区域性的部队,竟然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所以,他的心理是复杂的。
对于鬼子这次的意图,他选择有限的遵照命令,既不帮助鬼子,也不帮助八路。
除了国内的反应外,国际上对此反应也各不同。
美军得知了这一消息,关注度并不高。
毕竟他们现在的精力不在华北战场,更多关注太平洋战场,以及盟军的进度。
最多关注一下滇缅战场的形势。
而苏军对此关注度就很高了。
毕竟付出了大批的武器装备和设备支援。如今终于看到效果了。
一次性牵制了关东军两个师团,意味着关东军内部进行了调动,短时间内不可能发起进攻。
那么他们就能从远东军抽调更多的部队,加入西线战场的反攻当中。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随即展开了大规模反攻,于二月十五日成功收复哈尔科夫。
这一行动标志着苏军在战役胜利后立即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种情况下,兵力自然是多多益善。
远东地区的压力进一步减小之后,就可能抽调更多的部队到西线,扩大西线的反攻战果。
所以远东苏军高兴无比,暗中通电支持。
还暗中承诺,将会给予情报方面的支持。
要是独立支队能抵挡住这次的攻势,后续还会加大物资的支援。
同时强化了远东地区的防御姿态,通过军事存在威慑关东军,让他们无法继续加派兵力进入关内。
毕竟是花了大批物资支援的力量,要是一战被打废了怎么行?
只要独立支队存在,那么就能持续不断的牵制鬼子关东军,让他们没有精力威胁到苏军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反正只是军事演练就行,又不会真的打起来,苏军为什么会不愿意做呢?
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反应,陈铭都已经不关心了。
现在他的精力全部扑在了即将打起来的大战当中。
在指挥部一种干部的出谋划策和分析之下,陈铭定下了最终的战略部署。
心理有了打算之后,陈铭朝着参谋长,中气十足的开口道:
“参谋长,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