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我讲烛影斧声,赵光义你哭什么? >第93章 大宋积弱就此而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3章 大宋积弱就此而始

  

“放尊重点儿!”

  赵匡胤有些不满的在赵光义那软塌塌的胳膊上,用脚尖踢了一下。

  赵光义登时浑身一震,身子便不自觉的就抖了起来,冷汗涔涔而下。

  可这次,他却没有选择顺从,依旧耿着脖子,直勾勾看着李成。

  李传见此,并不以为意,开口道:“穷凶极恶之人,偶尔也可能会展现一点善良。

  你当皇帝那么多年了,如果说一点儿有益的事儿都没干出来,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你就留下了两个典故。

  一个叫开卷有益,一个是雪中送炭。

  你登基之后,为了拉拢士人,得到他们的支持,很快下令编撰出来了《太平御览》。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型类书,共一千卷,内容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艺术、医药等各个方面。

  是你命令学者李昉、扈蒙等人从大量古籍中整理摘录汇编而成。

  据宋代笔记《渑水燕谈录》等史料记载,你对这部巨著极为重视,要求自己每日必读三卷。

  即使政务繁忙,也坚持阅读。

  如果某日因事未能读完,也会在之后抽空补读。

  有大臣见你如此辛劳,劝你少加节劳,不必如此勤读。

  你则回答道: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至于雪中送炭,非你原创。

  但最著名的历史实践者,正是你。

  这件事记载载于《宋史·太宗本纪》。

  说淳化四年二月,东京遭遇罕见暴雪严寒,气温剧降,百姓冻馁交迫。

  你在得知灾情后,立即下诏,令官府向贫民和孤寡老人发放木炭、粮食和钱财,助其渡过严寒。

  此举成为古代帝王赈灾救急的典范……”

  赵光义那梗着的脖子软了下去,被揍成猪头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舒坦了!

  就说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做得这么差,能留下这么两个典故,也是不错。

  有这么两个典故在,至少自己不会被人给彻底的打倒!

  “你下令组织编纂了多部大型文化典籍工程,其中最著名的除了《太平御览》外、还有《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等。

  这些巨型丛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学、宗教、科技等方面的资料。

  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你的动机,是为了笼络文人、树立文治形象。

  但客观效果是积极的。

  并下令修建和扩建国家图书馆,如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合称三馆。

  大规模搜求、整理和收藏天下图书,营造了浓厚的文治氛围。

  显著增加了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录取名额,每次录取人数远超官家在位时期。

  例如,你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就录取了五百多人,是官家时期的十倍。

  这使得大量来自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得以进入官僚体系。

  你还改革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其更加规范。

  例如,在太平兴国二年也进行殿试,并让其成为定制。

  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考核,并决定名次……”

  不得不承认,别管赵光义出于什么目的,在很多事情上干的多烂,文治上面,确实是做出来了不俗的成绩。

  而赵光义在听到了李成所说的这些后,就更加的舒坦了。

  显得有些艰难的有过头,望着赵匡胤努力的咧嘴,露出一个笑容。

  “兄长。”

  他喊了一声,虽往下没有再多说,但是,他所表达的意味却已经很明显了。

  赵匡胤厌恶的看了他一眼:“殿试制度非你首创,武则天时便开了殿试。

  便是我,前年也进行了殿试,平息了科举考试当中的一些争议。

  自那之后,我便已亲身体会到了,这等事情能给皇帝带来的好处。

  已做了准备,今后每次科举都要亲自进行殿试。

  若非被你这贼囚根子,狗畜生所害,这事在我这里,便会彻底形成制度,一直下去。

  哪轮到你在我这里显摆?

  编书这些,算是你的功劳。

  可科举取士,一下子录取那么多进士,完全就是在胡闹。

  一科就录取五百多人,三年一科考,日积月累下来,得录取多少进士?

  哪里有那么多的官职,来给他们?

  如你这般,今后我大宋官员必然繁多!

  那么多官员,单单只是禄米,每年就得靡费多少?

  你对外无能,接连战败,又如此大力推崇文学,收买这些人之心,只为了稳住你屁股下面的皇位。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此做,会令文武失衡?

  日后靠谁来保家卫国?

  以文制武可以,可也不能把文官给推举的推高了!

  武太强不行,文太强一样不成。

  连这么个道理你都不知,只靠一条腿走路?

  你这畜生!

  你得位不正,为了拉拢人心便做出此事来。

  你是好了,可大宋后面的皇帝呢?!

  他们该如何?

  贼囚根子!好不容易干出来点儿像人的事儿,结果绝大多数都是隐患重重!

  也有脸在我这里得意?”

  赵光义顿时被噎住了,像是吃了苍蝇一般。

  李成竖起大拇指:“管家真知灼见,考虑深远。

  确实,今后冗官这事儿,成为了大宋的一大问题,难以解决!

  而他所弄的以文御武,君与士大夫共天下,也成了大宋积弱之始!

  如果说幽州之战战败后,他被吓破狗胆,不敢再亲临前线,御驾亲征。

  但终究还要点脸,还有些残存的勇气。

  随后进行的雍熙北伐,花光了官家所设立的封桩库,打没了官家留下精兵强将。

  仅存的一点狗胆,也彻底没了。

  连蹲在后方,派人向辽国作战的勇气也彻底丢失。

  雍熙北伐全面溃败之后,辽国那边不肯善罢甘休,一直乘势猛打。

  打到了河北等不少地方,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亡。

  这次的影响,着实太大了,赵光义除了甩锅给曹彬之外,为了消除影响,稳固皇位,又再度不断的拔高文人地位。

  各种的重文抑武,乃至于以文御武!

  到了后面,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到了宋仁宗时,文臣尹洙用一段话,讽刺的概述了当时重文轻武的状况: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