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第四百一十章 张廷玉要做张居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一十章 张廷玉要做张居正

  

鄂尔泰这话,让张廷玉猛地回头看了他一眼。

  偌大的御殿内,也顿时鸦雀无声,只有钟声在滴滴答答的响。

  弘历则看了香炉里升腾出的白色烟尘一眼,而后就开口道:“鄂尔泰说的没错,如果朕用的人,可以随便威胁,那朕还怎么用人,如此,皇纲何存?”

  “你们说,推行红黑册是否有用?”

  弘历突然问向两人。

  张廷玉这时立刻回答说:“陛下明鉴,真敢这样做的人,非为利而是为权也!这样的人,在乡素来也不行恶事,只怕乐善好施为多,真要以红黑册行事,也动不了其根本!”

  弘历点了点头:“这倒是。”

  “那以你们看?”

  弘历看向两人。

  张廷玉保持了沉默。

  鄂尔泰也有些踌躇。

  弘历这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你们可是朕将来欲奉进太庙之股肱大臣啊,难道也没主意了?”

  “真要朕就这么装糊涂,把皇家赐园失火之事,真的当成一次偶然意外之事?”

  弘历这话让鄂尔泰咬了咬牙,而立即顿首说:“简单,天下谁名望大就罗织谁就杀谁,为权者必重名!”

  鄂尔泰这话一出,让张廷玉不寒而栗。

  但他也因此不得不主动回道:“回陛下,若论天下士人中,谁名望最大,自然是臣也!”

  弘历听后哑然失笑:“所以,这是衡臣你自己烧了赐园?”

  张廷玉当即抬头,额头开始见汗。

  对此,张廷玉也不得不咕嘟起两腮,深深呼了一口气后说:

  “臣认为,不如直接清丈两江、闽浙、湖广田地,随后以十取一,将这部分大户的田,分于贫民,乃至迁部分大户于关外。”

  “一来,这是攻其必救,朝廷也就好出手。”

  “二来,南方自我大清立国以来,源自前明的兼并过度之困境一直未解决,致使朝廷于粮食、棉花、生丝依旧受制于地方大户,如今正好寻求根治,即便不能一时根治,也能根治为名,逼其妥协;毕竟我大清既然能成功推行剃发易之令、海禁迁界之令,那必然能根治兼并之问题。”

  “三来,朝廷凡行严政,也得名正言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眼下外无大患,甲兵足闲,清丈分田乃合天时;南方大城与险要处在朝廷之手,乃有地利;清丈分田,符合古礼,可得小民拥护,崇古君子也不好言其弊,自有人和。”

  张廷玉不得不主动提议清丈分田。

  毕竟,皇帝都问他是不是自己烧赐园了。

  而张廷玉这个修明史的,自然很清楚,清丈对南方的影响有多大,关键是他还提议分田迁大户,学明初朱元璋那一套,无疑是真的在为断南方大地主的根出谋划策。

  同时,张廷玉也提出自己这个办法不是不可行,因为大清毕竟是大清,只要皇帝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

  只是可能会死很多人而已。

  当然!

  张廷玉也同样提到,这种事可能还没做完,南方的大地主就先妥协了。

  他们没那么大的勇气跟大清朝廷硬刚到底。

  弘历倒是支持清丈分田。

  尤其是后者。

  当然,这里的分田只是分少部分大户的田,学明初等朝代初期,迁一些大户,分一些大户的田而已。

  因为,以大清现在的组织度,还做不到后世那种分所有大地主的田。

  但这样做,的确也有好处。

  原因无他,这样利于逼迫上层大地主把积累财富,适当转移到积累别的生产资料上面,而不是只盯着土地,只想当收租子的地主,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也是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收拾了许多元代时期的大户,让佃仆佃奴制的大庄园经济破产,再次大规模出现雇佣制。

  另外,按照这片土地上的固有现象,一直是,人只要发达了,必然第一个置办的产业就是买田,其次才是买房。

  无论是因为科举中第而发达,还是因为经商而发达。

  至于买店铺经营买卖,得是田、房购置后的事。

  甚至即便是买店铺扩大经营,那赚来的利润,也会首先选择去买田。

  因为这片土地上最丰富的资源一直就是人矿,金银铜铁反而相对不怎么丰富。

  而在这个时代,占据这些人矿,最好的工具就是土地。

  毕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只会种地。

  不像后世,还有很多会其他技能的人矿,比如会编程什么的。

  大清到现在的确还没解决的内部问题就是,前朝遗留的土地兼并问题没有解决。

  别看大清建国之初杀的人不少,但对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逃避。

  因为,大清的最高层统治者在建国之初自己也在忙着兼并土地,所以反而还加剧了土地兼并。

  可这个问题其实不解决是不行的。

  土地是这个时代的最好剥削工具,自然也是最好的控制他人的工具。

  这个工具不在朝廷手里,中央集权就还算不上是彻底集中,也谈不上彻底改革,更没办法进行工业化。

  就像北宋一样,虽然重商,但因为没有在立国之初解决土地兼并,结果就使得重商反而让那些本就垄断了大部分土地的大地主更加富足,进而加剧贫富差距。

  普通百姓也一直成为不了消费主力,而一直是达官贵人才是消费主力。

  整个商业市场也就一直以生产满足达官贵人使用的奢侈工艺品为主,而不是批量化生产的工业品为主。

  所以,北宋后来就出现汴京这种达官贵人集中的地方会商业特别发达,但百姓还是会为了一口饭吃不停造反受招安的情况。

  弘历在张廷玉这么说后,看向了一脸惊诧且看向张廷玉发呆的鄂尔泰,笑着问:“佩服了?”

  鄂尔泰连忙顿首:“张中堂所提确为良策。”

  “没错!难怪太上皇言衡臣你有配享太庙之资!”

  “那这事,就由你张廷玉任经略,督办此事,这几个地方,总督以下,你说谁当撤换,朕就撤换了谁!”

  弘历为此答应了下来。

  他很愿意看见将来土地兼并现象得到缓解,可以生产粮食、棉花、生丝这些硬通货的土地不只是在大户手里,也能在百姓手里,进而能够增加税收。

  无论如何,收百姓的税都比收大户的税容易。

  张廷玉这里听后颔首:“嗻!”

  接着,张廷玉又道:“陛下,朱荃若能缉拿归案,倒是可先以此为契机,推行此策。”

  “说的没错。”

  “朕已经让粘杆处去拿这人!”

  弘历点了点头。

  他颇为欣喜的是,这一世的张廷玉被他逼得不得不真的在进一步改革上成为了领军者。

  这让他将来要是真把张廷玉放入太庙,也不至于有人说他一个只是为三代帝王写圣旨的大臣根本没有这资格了。

  毕竟,张廷玉这样做,已经几乎是在当大清的张居正了。

  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张廷玉也的确是有韬略的,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利于大清将来,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将来的。

  果然,这个时代的精英,特别是顶层精英,是不笨的,也不是没有远见,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这么主张而已。

  次日。

  军机处就奉旨让内阁明发上谕,以全国地方自主清丈虽暂缓,但有必要于土地兼并过于严重的南方进行专门清丈为名,而让张廷玉经略此事。

  一时,朝野因此舆论哗然。

  朱荃倒是没法再知道此事,他已经于昨日日落后不久,便被粘杆处的侍卫带走。

  “子洼先生恕罪,我的人,没有传回朱荃的情况。”

  来到这子洼先生面前的小脚女人还因此跪下禀报了起来。

  这子洼先生则喟叹一声:“不重要了,这说明张桐城的确把朱荃出卖给皇帝了,更重要的是,他还成为了清丈南方田地的主张者!他彻底倒向新皇帝一边了。”

  “新皇帝一定是拿出了比他张桐城的命还重要的东西,才让张桐城这么忠诚!”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