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 名副其实的‘海贼王’:郑芝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三十四章 名副其实的‘海贼王’:郑芝龙!

  

最终其中一人硬着头皮说道:

  “陛下恕罪,臣只是一时鬼迷心窍。”

  鬼迷心窍?

  崇祯听到这话冷笑一声,那笑声在朝堂上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随后他继续说道:

  “鬼迷心窍?朕看你们就是来找朕的麻烦的!有什么事情就知道反对反对反对,也不看这件事情是不是于国有利、于民有利。”

  “你们这样的家伙真是废物,朝廷不养你们这样的废物!革除官职,削去官籍,贬为庶民!”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话,脸色都是一变。

  他们本以为崇祯最多会训斥这些官员两句,或者直接把他们拉去打板子,却没有想到崇祯居然要一下子革除这么多人的官职。

  要知道这些人中级别最高的可是侍郎,侍郎这个官职虽然不算太高,但也算是中上级别的水平。

  崇祯此举,看来是真的对于开海一事势在必行了。

  一瞬间,之前没有站出来反对开海一事的官员心里暗自庆幸,因为他们知道,要是他们也站出来反对开海的话,估摸着现在也是一样的下场了。

  与此同时,那些刚才跳出来反对开海的官员听到这话差点没晕死过去。

  因为在他们想来,就算他们反对开海,崇祯也不会对他们做出太严重的惩罚。

  最多就是骂上几句或者打一顿板子,官职还是能保住的,结果没想到崇祯一上来就要把他们革除官职,这让他们觉得天都塌了。

  毕竟好不容易爬上这个位置,一下子回到解放前,谁愿意啊!

  一瞬间,哭喊声四起。

  “陛下!陛下,臣错了,臣再也不敢了,陛下饶了臣吧!”

  “求陛下恕罪啊!”

  哭喊声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但崇祯根本懒得说话,只是挥了挥手。

  下一秒,殿外的锦衣卫直接冲了进来,他们迅速地来到那些官员面前,随后便将那些官员一个个架了出去。

  那些官员在锦衣卫的拉扯下脚步踉蹡,脸上满是绝望和悔恨却又无可奈何。

  片刻之后,殿内又恢复了平静。

  崇祯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继续看向众人说道:

  “诸位爱卿,多余的话朕也不想说了,开海的好处你们也都知道了,因此朕宣布,将开海一事定为国策。”

  “至于该怎么制定这项国策,你们好生商议一番吧!”

  “若有什么事情可以找太子,太子的意思就代表朕的意思,你们都听懂了吗?”

  众人听到这话,赶忙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臣等听明白了。”

  崇祯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只是对着一旁的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王承恩赶忙向前迈出一步,大声说道:

  “退朝!”

  就这样,这场早朝就匆匆结束了。

  而自始至终,朱慈烺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毕竟这种场合确实也不需要他这个太子说什么话了,因为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而且进行的十分完美和顺利。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一场围绕开海事宜的激烈讨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大臣们各执一词,为了各种相关事务吵得不可开交。

  平日里庄重肃穆的朝堂,此刻俨然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辩论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然而尽管争论声嘈杂纷乱,但所有人的话题都紧紧围绕着开海这一核心事宜展开。

  毕竟,开海一事关乎着大明的国运、民生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容不得丝毫马虎。

  经过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大臣们终于大致梳理出了几个关键要点。

  这第一件事儿,便是要尽快对沿海的海域实施全面封锁。

  所有回来或者准备出去的商船都将被扣押,等待着朝廷制定好规则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朱慈烺而言,这件事儿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因为早在之前,他就派了自己的老丈人郑芝龙去处理此事。

  不过沿海区域实在是太过辽阔了,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疆土,哪怕郑芝龙的水师再精锐也难以做到全面覆盖。

  为了确保封锁行动能够顺利进行,朱慈烺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那就是给予郑芝龙前所未有的权利,允许他暂时调动沿海的所有水师!

  对,你没有听错!

  现在的郑芝龙可以临时调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所有水师。

  乍一看,似乎是给郑芝龙的权力太大了。

  一旦郑芝龙拥有了这样的权力,他完全可以在沿海地区称王称霸,成为名副其实的“海贼王”。

  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沿海一带的水师以及水师将领长期以来都和走私牵扯太深了。

  那些水师将领表面上是大明的水师,实际上却在暗地里与勋贵商人勾结,从中谋取私利。

  他们的行为就像一颗颗毒瘤,侵蚀着沿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再加上沿海地区距离京城又远,就算圣旨发过去他们肯定会阳奉阴违,不肯遵从。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郑芝龙去监督他们,确保他们不会做出什么乱子。

  毕竟郑芝龙的名号在沿海区域还是很好用的。

  他在海上闯荡多年,威名远扬,那些水师将领对他多少都有几分敬畏,由他出面,这件事情才能顺利解决。

  不过当然,郑芝龙也不是傻子,因此只要那些水师将领愿意乖乖听话,对于他们以前做的那些破事,郑芝龙也会假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人无完人嘛,他自己也是海盗出身,怎么能要求别人当圣人呢?

  只要他们现在能够改过自新,为朝廷效力,也就足够了。

  除了这些之外,朝廷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便是调动大量的锦衣卫去往沿海一带。

  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避免有些海商或者勋贵情急之下焚烧船只和货物、毁灭证据。

  因为一旦证据被毁灭,那么朝廷的封锁行动和后续的治理工作都将陷入困境。

  所以,锦衣卫的行动至关重要。

  其次,第二点就是重新制定新的收税规则,以及重新划分官方和民营的范围。

  国家计划全面放开海洋贸易,其核心目标在于将可获取的利益推向极致,同时确保普通商人亦能从中获利,共享繁荣。

  不然光是朝廷自己赚钱,其他海商不赚钱,这些人不闹腾才怪呢!

  为实现这一目标,策划一套组合策略势在必行。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朝廷需扮演好制定规则的角色,切不可亲自下场成为大玩家,更不能沦为“掠夺者”。

  大臣们普遍认为,衡量国家利益不能仅凭国库的充盈程度,政治的稳定、技术的进步、军事的强盛以及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均应纳入考量范畴。

  这如同构建一座稳固的房屋,国库的充实仅是其中一根支柱,其他方面的稳固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房屋方能屹立不倒。

  基于这一共识,在朱慈烺的提议下,大臣们精心拟定了以下规则。

  第一:构建高效税收与关税体系。

  由于过往按船只大小征税的方式过于粗放,所以计划设立海关,转而依据进出口货物的价值按比例征收关税。

  例如设定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之间,如此一来,国家税收将随贸易量的增长而水涨船高。

  对于奢侈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珠宝等,无论出口还是进口,均将提高税率。

  即便贸易量有限,亦能为国库带来可观收入。

  同时简化税制,明确税额,杜绝官员对商人的过度盘剥。

  尽管此举可能减少基层官员的灰色收入,但从长远看,将激发更多人的纳税意愿,国家税收总额亦将随之增加。

  第二:垄断关键稀缺资源与战略通道。

  国家无需掌控所有贸易,但对于景德镇官窑瓷器、特定地区优质茶叶等核心、高利润商品的生产与出口必须加以管控。

  通过官方渠道,以高价售予外国商人。

  此外,投资建设与管理主要贸易港口,如广州、泉州、宁波等地,完善仓库、码头设施,并建造导航灯塔,然后向所有在此交易的商人收取合理费用,从而确保稳定的非税收入来源。

  第三:依托贸易促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通过贸易,大量进口国内稀缺资源,如粮食、铜、锡、马匹,以及造船所需的优质木材、火药原料硫磺等。

  这些资源的进口将直接提升国家的军事与工业能力。

  同时,鼓励商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农作物以及科学知识与地图,国家设立翻译馆与研究院,推动本土科技与农业的发展。

  第四:保护普通商人利益。

  普通商人如同贸易生态中的毛细血管,他们的活力是整个贸易体系繁荣的基石。

  唯有他们获利,市场方能繁荣,国家税基方能稳固。

  并且提供法治与安全保障,最好是制定一部详尽的海洋贸易法,明确产权、以及各种纠纷解决机制。

  然后设立专门的海事衙门,确保商业纠纷得到迅速、公正的处理。

  第五:组建更加强大的水师部队,定期对海域内的海盗进行围剿,保障主要贸易航线的安全。

  鼓励商船队结伴而行,由水师提供护航服务,商人仅需支付少量护航费用。

  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设立类似“商馆”或“领事”的机构,保护本国商人的合法权益,协助处理与当地政府的矛盾。

  第六:打破官商勾结、垄断经营的局面,严格限制皇室、贵族及高级官僚利用特权开设商业公司,垄断特定航线或商品贸易。

  贸易许可应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商人,通过公平抽签或竞价方式分配。

  扶持行会发展,鼓励商人组建行业商会或海商行会,实现自我管理、价格协调及内部纠纷处理,从而减轻国家管理负担。

  其次,大力发展大明皇家银行,或者重新成立一个以海洋贸易为主的银行,为中小商人提供贷款渠道,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这些规定可先在一个港口进行试点,待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至其他地区。

  由此可见,当一个国家真心致力于某项事业时,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至于最后一件事情,那就是想办法安抚南方的各种势力。

  毕竟这件事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而南方又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要是不进行安抚的话,难保南方会出什么乱子。

  不过这些事情就不要朱慈烺操心了,他只需站在宏观的角度制定出一个大致的方略,而具体的航行操作则交由朝堂之上那些经验丰富、智慧超群的大臣们来完成。

  毕竟,这帮大臣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历经多年官场沉浮,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处世经验,在某些方面,其智慧甚至远超朱慈烺这个穿越者。

  这一天清晨,冬日的寒意如影随形,肆意地侵袭着整个京城。

  朱慈烺刚刚在暖阁中用过早膳,暖阁里炉火正旺,散发着阵阵温暖,驱散了些许室外的严寒。

  此时他正坐在案前,翻阅着一些奏章,试图从中了解各地的最新动态。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马宝匆匆走进暖阁,恭敬地禀报道:

  “太子爷,薛国观薛阁老求见。”

  朱慈烺听到这话赶忙放下手中的奏章,抬眼说道:

  “快,请薛阁老进来。”

  马宝领命而去,没过多久,便带着薛国观匆匆而来。

  此时已是十二月,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过,室外温度大概已降至零下十度左右。

  薛国观为了抵御严寒,穿得十分厚实,一件厚重的棉袍裹在身上,外面还套着一件毛茸茸的大氅,头上戴着一顶暖和的帽子,手上也戴着厚厚的手套。

  然而即便如此,当他走进暖阁时,脸色依然被冻得通红,鼻尖也泛着红。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怜悯,赶忙对马宝吩咐道:

  “快去熬些姜茶过来,给薛阁老驱驱寒。”

  马宝领命,迅速转身离去。

  薛国观听到这话,心中一暖,赶忙拱手恭敬地感谢道:

  “老臣多谢太子殿下了。”

  朱慈烺微笑道:

  “薛阁老说的哪里话?你劳苦功高,为朝廷尽心尽力,本宫可是从心底里感谢你的。”

  这番话,朱慈烺说得完全是真心实意,他确实挺感谢薛国观这个皇帝的‘狗腿子’的!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