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第446章 御批成果定初心,使臣辞行传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46章 御批成果定初心,使臣辞行传民生

  

成果册第一页是十二国使臣的联名签名,每个签名都透着认真与真诚。

  南齐帝翻到“滇国藤编工匠”页。

  见上面写着“滇国派十名藤编工匠赴盛京,在怡红院设‘藤编讲堂’,教南齐百姓编织水藤筐、山地农具”。

  他抬头问岩木首领:“岩木首领,你们的藤编手艺,真能帮着治水?”

  岩木首领上前用不太流利的南齐话道:

  “陛下,滇山藤编结实,泡水里三年不烂,编的藤筐装石头堵洪水,比木头好用!”

  “我们派工匠来,就是想让南齐百姓少受洪水苦。”

  南齐帝点头,又翻到“高丽赠书模式”页,高丽使臣连忙道:

  “陛下,我们已装车三百册《蓝星故事集》,下月运回高丽,在各州府设怡红赠书点,让高丽寒门学子也能读民生书。”

  南齐帝越看越满意,从连福手里接过御笔,在成果册扉页写下“民生无界,共赴大同”八个字。

  他把笔递给时念,语气期许:

  “时念,这成果册不是空话,是十二国百姓的盼头,你得帮朕盯着,让承诺都落地。”

  时念接过笔,笑着应下:

  “陛下放心,民女定不辜负信任,也不辜负十二国百姓的期待。”

  这时,院外传来急促脚步声,英国公府管家提着锦盒快步进来,对南齐帝躬身:

  “国公爷受风寒未能亲临,特让老奴送贺礼,祝文盛之会成果落地,南齐民生安康。”

  打开锦盒,里面是套泛黄的《南齐经义集》,书页虽有磨损却打理干净,扉页贴着英国公亲笔纸条。

  【愿蓝星民生理念与南齐典籍共生,此册赠怡红院,盼以文脉护民生。】

  时念接过孤本,想起此前柳儒绪要求加“世家捐赠”字样的模样,再看如今英国公的贺礼与附信,心里释然。

  她对管家躬身:

  “替我谢过国公爷,这孤本怡红院定会妥善保管,让蓝星理念与南齐典籍相辅相成。”

  南齐帝闻言点头。

  民生才是文脉根基,没有百姓的好日子,再厚的典籍也只是空壳。

  晨光升高,落在成果册扉页,“民生无界,共赴大同”的御批与十二国签名相映,如一幅跨越地域的民生画卷。

  此时盛京西街的青石板,被使臣车马的马蹄踏得细碎。

  怡红院门口停满各国车马,每辆车旁都有忙碌身影。

  使臣们正小心装车从怡红院带回的“民生种子”,晨露混着离别的暖意,倒无几分伤感。

  时念穿月白旗袍站在院门口清点,晚晴捧《使臣辞行清单》逐条核对。

  巴图攥着装曲谱的牛皮袋凑过来。

  他见素心过来,提着袋子笑:

  “素心姑娘,这曲谱我收好了,回去教草原牧民唱,唱错了明年再来学!”

  素心点头,又递过布包:

  “首领,这是稻种试种说明,按这个种……”

  巴图小心把布包塞进怀里:“草原阳光足,定能种活!稻子熟了,我给怡红院送新米!”

  随后,时念让晚晴把《蓝星诗词民生注》分给使臣。

  给安泰的书,“乘风破浪会有时”旁写着“安泰渔民可……应对台风”;

  给高丽使臣的“书山有路勤为径”旁,附了怡红院赠书模式流程表……

  每本书扉页都贴着对应国名,红笔标注的“诗词+民生案例”,成了最实在的离别赠礼。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