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卷四 第299章 哀民生之多艰
字体:     护眼 关灯

卷四 第299章 哀民生之多艰

  

杨修奉天子之命,亦是提前赶往洛阳,观测洛阳情况。

  刚过老家弘农,杨修就隐隐嗅到了一股不妙的味道。

  洛阳与之前的南阳一样,都是原本富庶,却因为战事变成白地,成为了缓冲地带。

  唯一的区别就是。

  南阳的南面就是刘表治下的荆州。

  若是在南阳没个活路,还能前往荆州讨生活。

  但洛阳。

  北面是袁绍,西面是朝廷,东面是曹操。

  这三股势力,之前其实都不安稳。

  不说年年用兵,那也是岁岁出征。

  这就导致,洛阳这一三不管的地带,其实聚集的百姓数目反倒是比南阳还要更多一些。

  这不是说洛阳就比南阳繁华。

  而是这些洛阳百姓,根本就是无处可去……

  杨修奔驰在小道上,时不时就能见到路边的白骨。

  本来还带着几分嬉笑,但随着越靠近洛阳,杨修心中愈发沉重。

  就在这时,杨修与一老农交错之际,对方却是直挺挺倒在地上。

  杨修瞳孔一缩,赶紧勒马。

  那老农瘦骨嶙峋,眼珠几乎都快要凸出掉在地上。杨修见状,知道对方是饿成了这幅模样,便赶紧拿来一些麦饼泡在水中,喂予老农。

  老农闻到麦香,也悠悠苏醒。

  见到杨修,甚至都没有力气道谢,只是依据本能用力吮吸着食物,将其吸入喉咙。

  杨修也不催促,安静坐在旁边,待老农吃完后缓上几分力气后,才慢慢询问。

  “我本是渑池县人。”

  ……

  杨修为了套近乎,亦是开口附和道:“晚辈知道!是昔日秦、赵两国会盟的地方!会盟时秦王以强凌弱,胁迫赵王鼓瑟且令记入秦史。蔺相如愤然而起,请秦王击缶,可谓勇士矣!”

  老农有气无力的看了眼杨修……

  “管他这个王那个王的,地里种不出粮食来都是哈求。”

  见没聊到一处,杨修只能尴尬的挠着头:“种不出粮食?应当不至于吧?渑池那地方我记得挺富饶的啊?”

  “后生,你是啥时候去的渑池?”

  老农无语的看了眼杨修。

  “现在渑池的沟渠、大坝,早就坏的乱七八糟的了!”

  “那田都被淹成个是求不得了,哪里还能种出粮食?”

  杨修皱眉:“乡里为何不去兴修堤坝,经营民生呢?”

  “……”

  老农已经笃定,杨修必然出身富贵,而且久不在洛阳,竟然问出了这么愚蠢的问题。

  他脱下鞋子磕了磕泥巴,对着杨修摇头。

  “前几年就算修了堤坝,种了粮食,很快也有盗匪前来将粮食抢走。”

  “每年都是如此,索性大家也都不种粮食了,都去当盗匪,去抢别人家的粮食了!”

  说到这,老农似乎还颇为自豪——

  “我小儿子就是邙山群盗中的一个小头领,我此去,便是要投奔他哩!”

  杨修本能想要呵斥,怎能以盗贼为荣?但在看到老农那皮包骨头的身体后,终是有些不忍。

  于是他只能宽慰——

  “天子马上就要派人来重建洛阳,到了那个时候,洛阳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

  杨修本以为老农会跪倒在地,大呼天子万岁。

  谁知老农眉宇间竟是厌恶与嫌弃:“当初天子既然都抛弃了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回来呢?”

  “而且天子和官府的人回来后,是不是要剿匪?”

  “当初我们想当好人的时候,有恶人过来欺负我们;现在我们大家都成了恶人了,倒是又有好人过来欺负我们了?”

  老农往地上啐了口唾沫,言语中不难听出他对朝廷,对天子的怨恨。

  杨修一时间哑口无言。

  朝廷当时不得已迁都长安,自然不可能带上所有人。

  这些洛阳的寻常百姓,本来是天子脚下最为富贵的一群百姓。结果突然却是被“抛弃”,成为了下等人,他们心中有怨气,其实也是正常。

  杨修也不敢再与对方争辩,只是充满歉意的朝其身后作了一长揖,这才继续往洛阳摸进。

  路上,杨修也发现洛阳的情况和老农说的大差不差。

  秩序不存,盗匪横行。

  几乎没有百姓再老老实实的从事往日营生,而是都逃到四面的群山中充作盗匪,以劫掠周围百姓而生。

  每当杨修几次隐晦提及朝廷的时候,这些洛阳百姓也都是充满了怨气。

  他们不懂什么诸侯联军进攻洛阳。

  他们不懂当时的朝廷已经是被关东世家所抛弃。

  他们只知道,朝廷在他们最需要保护的时候,选择了离他们而去。

  而且这一走,就是数年。

  杨修叹气,将所见所闻都是详细记录下来,便请身边的尚书郎回到长安,将其呈给天子。

  至于杨修自己,则是又专门给自己父亲杨彪写了一封私信,请求杨彪打开弘农杨氏的府库,从弘农暂时先运来一些粮食,救济洛阳的百姓。

  长安,未央宫。

  朝廷本来已经在准备建安三年的大朝会。

  相比于建安一年颁布律法、施行科举。

  建安二年的曲辕犁、脚踏纺车、马镫……

  建安三年毫无疑问要平静的多。

  天子在这一年似乎并不打算搞出一些新鲜事来,这也让朝廷的官员都是松了口气。

  但就在天子收到杨修的信件后,便立刻亲自来到尚书台。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今年这个年大家是过不好了……

  刘协将杨修调研的结果交予尚书台官吏,让他们互相传阅。

  贾诩、荀彧看望杨修的文书后,脸色都不是很好看。

  对于洛阳的残破,他们其实都有心理准备。

  但变成眼下这般境地,还是让他们有些始料未及。

  若洛阳的情况真的恶劣到了这般境地,只怕所谓的“经营洛阳”,将会变的遥遥无期。

  “陛下,臣等罪过!”

  贾诩、荀彧携尚书台官吏朝刘协请罪,但刘协却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如此。

  “朕不是来问罪的。”

  “洛阳当时是什么情况,朝廷当时面对的是什么处境,诸位应该一清二楚。”

  “倘若太师当年真的坚守洛阳,只怕汉室早就消亡了。”

  当年关东诸侯来势汹汹,若是不烧了洛阳,撤往关中,汉室焉能存焉?

  虽然董卓当年做事做的未免有些太糙了,但撤往关中这一战略总是没有错的。

  “朕今日亲自来到尚书台,是想与诸卿商议一件事情。”

  贾诩见天子这幅模样,立刻知道天子要做的事情绝对不是小事。

  不然凭天子现在的威望……怕不是早就独断专行了,哪用得着专门来尚书台一趟?

  “朕打算,将建安三年的大朝会,改到洛阳。”

  ……

  刘协在看到杨修的调研结果后,便知道洛阳的百姓是有多么怨恨汉室与天子。

  即便当时的朝廷有一万个正当理由,但是……

  如果不能庇护百姓,那朝廷还叫朝廷吗?天子还叫天子吗?

  昔日的过错,这些年来洛阳百姓承受的委屈,都不是能够轻易一笔勾销的事情。

  眼下。

  只有他这个天子有资格,去代表朝廷,前往洛阳,与洛阳的百姓和解。

  “陛下……”

  贾诩虽然料到天子肯定要做一桩大事,却没有想到天子竟是要亲自前往洛阳,并且还要将大朝会放在洛阳去召开。

  说句心里话,贾诩觉得天子有些任性了。

  但是。

  当贾诩看着手中杨修传来的文书后,却是怎么都说不出这话。

  洛阳百姓啊。

  曾经的帝都百姓啊。

  从初平元年到建安三年,已是足足过去了八个年头。

  八年!

  贾诩都不敢想象,八年来洛阳的百姓是怎么过的。

  这洛阳,终究是要大汉天子亲自前往,才能够挽回洛阳的民心。

  加上洛阳对将来朝廷东出一事至关重要。

  若是不能够平定洛阳,任由洛阳百姓化作盗匪,藏匿在群山之中,对朝廷将来的作战,同样是百害而无一利。

  “朕得去。”

  于公于私。

  于情于理。

  天子早晚都得去一趟洛阳。

  这是大汉朝廷,也是大汉天子欠洛阳百姓的。

  贾诩、荀彧听出了天子语气中的决绝,同时他二人也都明白洛阳对于朝廷将来布局的重要性,对视一眼,却也决定让天子任性一回。

  “臣会尽快草拟出行程。”

  荀彧朝着天子保证。

  “一切从简。”

  刘协也对着荀彧安顿。

  “大军出行,其实最为方便。”

  “至于大朝会,不用将简牍文书全都带往洛阳,只用各府长官随同出行即可。”

  听到刘协的要求,荀彧顿时觉得压力减轻了大半。

  “还有。”

  刘协此次前往洛阳,也是要坚定营建洛阳的决心。

  既然是营建洛阳,总要有一个主事的长官。

  “将公达召回来吧,这汉中太守他当的太久了。此次回来,便以他为河南尹,负责营建洛阳。”

  荀攸。

  之前为了稳定蜀地,便专门派遣荀攸前去汉中坐镇。

  如今无论是汉中还是蜀地都已经成了腹地,自然不用荀攸这样的大才坐镇。

  “尽快筹备,赶往洛阳。”

  刘协又将杨修发来的文书捧在手中观看,忍不住长叹。

  “朕,务必要尽快扫平天下,再不让洛阳之事发生啊!”

  (本章完)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