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111章 可为公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1章 可为公否?

  

神他娘被骑的喜鹊!

  董卓本来笑脸盈盈,令人如沐春风。

  但现在却极为不善,让刘协怀疑假如自己不是天子的话,怕早就被董卓给处决了。

  “太师,渭阳君还没恢复好。说些喜鹊啊、蝴蝶啊什么的也正常,不要理会……”

  董卓一声不吭,而是过来坐到桌案上。

  他被桌案上的诗词吸引。

  “《锦瑟》?”

  又是一首求爱诗?

  董卓轻咳:“陛下明年才及冠,现在是不是有些太早了些?”

  “太师教训的是!”

  “不过……陛下想必也是知道的,白也是明年及笄。”

  “朕知道,嗯?”

  刘协诧异得到看向董卓,不知道董卓突然提一句董白也要成年是什么意思。

  不过董卓就点到为止,再没有继续深聊,一直都陪着董白玩耍。

  甚至到了二人各自回去,只单独相处的时候,董卓依旧没有对这话给出解释。

  “太师到底想说些什么?”

  刘协摇摇头。

  算了,搞不懂,反正还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才及冠。到时候再说便是。

  “当务之急,还是给太师的赏赐。”

  如今董卓已是位极人臣。

  并且还集齐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项殊荣。

  对于董卓而言,好似是真的封无可封。

  但刘协方才趁着蔡琰推拿之时已经大致有了草案。

  “将贾令君唤来,朕有事情与他商议。”

  贾诩被传唤入宫,还以为不过小事,见到刘协后也依旧是往日那般轻松。

  不过在听到刘协要赏赐董卓时,贾诩却微微发愣,随即便是肉眼可见的紧张!

  “陛下要赏太师什么?九锡吗?”

  看贾诩的反应这般敏捷,刘协就知道自己之前猜的没错。

  贾诩并不是遗忘掉了赏赐董卓一事,而是故意想要忽视此事,想要淡化处理。

  但这种事情,又岂是不管不问便能瞒一辈子的。

  这次董卓立功可以不予赏赐。

  下次呢?

  下下次呢?

  朝廷既然要浴火重生,一些政策也要尽快完善,而不是将头埋在沙子里装作听不见。

  “九锡倒也不是不行。”

  九锡,对现在的董卓而言其实不过是形势而已。

  “但朕想的并不是九锡这种没有半点作用的礼器。”

  贾诩被刘协的话再次震撼到。

  陛下竟然真的想要赐太师九锡!

  而不想赐予的理由,竟然是认为九锡不过礼器?

  贾诩突然闻到了一股不太妙的味道——

  “陛下到底想要赏赐太师什么?”

  “文和,朕没记错的话,太师是陇西郡临洮县人?”

  “正是。”

  刘协又问:“陇西郡,按照《禹贡》应当算什么地界?”

  “黑水西河为雍州,故此陇西郡自然算作雍州。”

  “古时可有诸侯在此地建国?”

  “没有,按照史书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所以在此之前,陇右不过是生存着一些犬戎、胡人。”

  “可惜无史可依,找不到好听的名号。”

  刘协终于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朕决定以临洮县为基,取周围数县土地,设雍国,以太师为雍公……文和以为是否可为?”

  其实刚才贾诩便猜到刘协想要说什么。

  可当他真正听到刘协口中说出的话来时,还是头皮发麻,不能自已。

  陛下……竟是想裂土封公?

  “陛下!臣惶恐!”

  贾诩跪倒在地。

  “以异姓裂土,这是高祖之后便没有的事情啊!还请陛下三思!”

  “朕知道。”

  刘协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当时高祖刘邦与天下人的约定——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所以,刘协才只是想要封公,不称王。

  “而且此次封公也并非裂土封地。”

  大一统,是每个天子都要尊崇的义务,所以刘协不可能直接将汉室的土地给裂封出去。

  “虽建公国,却只予国公食邑,并非将土地赐予。”

  所谓的“建国”,并不是将兵权诸如一类的权力也分割过来,而是只将那片土地上的百姓户籍单独整理,当做食邑。

  刘协的这番解释稍稍缓解了贾诩脸上的苍白。

  若只是封以食邑,那却是大汉的老制度了。

  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这些爵位都享有食邑,所以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

  贾诩慢慢缓过味了。

  刘协所谓的“加国公”,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惊世骇俗。

  不过是以食邑为国,在名位上给予了董卓一个尊称。

  甚至若论影响,加董卓为国公的影响,都远不及“赐九锡”这种事情来的深远沉重。

  可贾诩还是不敢答应。

  虽然这种“国公”,并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公爵”。但毕竟是大汉四百年以来的头一遭。

  ……

  倒也不是头一遭,贾诩险些忘记,王莽也被赐予过“安汉公”的头衔。

  虽然刘协所言的“雍国公”没有“安汉公”那样吓人,可贾诩还是不敢直接认下此事,而是寻找别的理由——

  “陛下,臣不精礼仪。此类大事,应该召集宫内博士、礼官共同商议,臣实在不敢以自己微薄的学识参与这种大事啊!”

  找博士和礼官商议?

  刘协看出贾诩是想甩锅,不过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让博士、礼官参与其中,确实能够使流程更为正规,也能彰显大汉的气度,不至于太小家子气。

  可刘协哪认识什么博士、礼官?

  宫中有肯定是有,可谁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支持刘协?

  万一不支持,那唤他们过来可就不是商讨,而是争吵。

  刘协纠结片刻,脑海中突然想起一人——

  “文和,蔡中郎可以吗?”

  蔡邕乃当世名家,不光精通经义,对于礼学的研究也是闻名遐迩,所以找他肯定没错!

  加之蔡邕必然是无条件站在董卓这一边,所以也不会来和刘协扯皮,方便做事。

  “陛下,蔡中郎自然可行!”

  眼见找到一个背锅的,贾诩哪还能有半点不满?

  这个时候别说是蔡邕了,便是刘协要和吕布商议,贾诩都能将吕布夸的天花乱坠,然后赶紧把吕布抓过来替自己挡箭。

  “那便将蔡中郎唤来……不要太张扬,避免让其他人知道。”

  刘协害怕被那些博士、礼官堵门,所以嘱咐贾诩一定要隐蔽行事。

  “臣遵旨!”

  贾诩行礼后跑的飞快,仿佛生怕晚上一步就会沾染上此事一般,根本没有半点停歇。

  此刻蔡邕就在家中。

  听到贾诩来寻,要他面见天子,蔡邕顿感不妙——

  “贾令君可知天子是何事召我面君?”

  “不知!”

  贾诩表示自己完全不知道宫内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天子要找他商议什么事务,反正只是硬拉着蔡邕入宫。

  蔡邕见贾诩讳莫如深,一时间更为惶恐。

  倒不是他未卜先知,知道刘协要找他商议“封公”一事。

  而是蔡邕在事后才反应过来,那日天子在鸿台上作的诗不对劲!

  诗,确实是好诗!

  哪怕事后细细品味,蔡邕依然认为那是能够比肩《凤求凰》的好诗。

  可那诗是给谁写的?

  那可是求爱诗!

  当时鸿台上的女眷就那些,大多都还是董卓的小妾!

  联想到天子与自家女儿在郿坞中的那些事,蔡邕愈发惊恐——

  天子总不能是冲着自己女儿来的吧?

  那怎么行!

  昭姬如今还在孝期,如何能做那样的事情?

  加上现在天子亲自来召,更是让蔡邕害怕——

  “若是天子用强的怎么办?”

  应该不会吧?

  不,有可能……

  和其他人不同,蔡邕是亲眼看到刘协那日在郿坞城墙上端坐一整日的。

  这般豪迈男儿,行事粗糙些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那毕竟是自家女儿的名节,怎可这般毁坏?

  蔡邕一时心乱如麻,直到见到天子时的心情依旧沉重。

  “蔡中郎,今日召你入宫,不过是为了讨论太师封公一事。”

  封公?

  蔡邕身上千斤担突然被卸去,严肃的脸上突然露出笑容——

  原来是封公啊!我还以为是昭姬的婚事呢!

  ……

  ……

  不对!

  蔡邕瞪大双眼,险些发出尖锐的爆鸣——

  “陛下说要做什么?封公?给太师???”

  “蔡中郎今日怎么一惊一乍的?”

  刘协趁着贾诩去召蔡邕入宫时,也命侍者拿来一些关于“礼”的书自行翻阅。

  “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韂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鈇钺、秬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繄二国是赖。”

  这便是能够封公的法理。

  可是……

  周天子的法理,能够用到汉室吗?

  说不行吧,天下儒生以周礼为尊,谁要敢说周礼不适用,只怕那群儒生敢上来将对方给活活撕开!

  说行吧,高祖皇帝又有先例。

  但高祖皇帝的先例,也仅仅是“非刘氏不得王”。

  封国公,却是刚好钻了高祖皇帝的空子……

  即便蔡邕是当世大儒,也还是被这个问题难在了当场。

  封公之举,到底行也不行?

  (本章完)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