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操控祖宗,从大秦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198章张家怎么冒头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8章张家怎么冒头了?

  张伟和张兴民同时成为辅政大臣的事情,在大汉闹得沸沸扬扬。

  所有人都很震惊。

  尤其是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的人。

  当他们听说张伟和张兴民同时成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敢相信的。

  太震惊了。

  张伟和张兴民这些年确实为大汉做了很多事,但也仅此而已。

  怎么突然就冒头了?

  他们两人现在都位列九卿,身居高位,在大汉已经算是真正的显贵。

  张伟和张兴民这些年确实做了很多大事。

  可他们都是中规中矩。

  而且也的确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人能有此成就,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只是,这两人同时成为辅政大臣,的确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尤其是亲近公孙家族的人。

  公孙家族全员被灭。

  甚至殃及无辜。

  死了一大批人。

  和公孙家族亲近的人都对此噤若寒蝉。

  甚至不敢言明他们和公孙家族之间的关系。

  不过,他们却还是没忘记对方对他们的提携之恩。

  在公孙家族获罪之时,他们这些人由于和公孙家族的联系不深,并没有因此获罪。

  由此免于死罪。

  现在在朝堂之上也有立足之地。

  巫蛊之案,让刘彻对整个大汉朝堂进行的大清洗。

  杀了无数朝臣。

  如今,新帝即位,朝堂空虚。

  他们这些老臣自然看到了希望。

  就比如田千秋。

  田千秋在武帝期间就是一个特别明智之人。

  太子自杀之后,田千秋之间上书,为太子平反,武帝感悟,拜为大鸿胪。

  几月之后,被封为丞相。

  且封他为富民鸿。

  田千秋也是一个特别明智的人。

  他知道武帝年限不久。

  行事老实规矩。

  更是约束家族子弟,让其避免步公孙家族的后尘。

  田千秋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刘弗陵上位之后。

  更是感念田千秋对大汉的贡献,令其乘车入皇城,这是对其莫大的殊荣。

  在他们看来,就算刘彻要指派辅政大臣,应该也有田千秋的一席之地。

  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

  田千秋竟然不在此列。

  张伟和张兴民竟然全部都在辅政大臣的名单之上。

  这让他们如何不震惊。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

  朝中之人坐不住了。

  趁着天子年幼,他们还能向天子进一进谗言。

  等天子成长之后,他们就没这个权利了。

  因此,在得知张伟和张兴民同为辅政大臣之后,那些有小心思的人,立刻召开了一次会议。

  这次的辅政大臣除了张伟和张兴民以外,还有霍光大司马,以及桑弘羊。

  桑弘羊现在不仅为辅政大臣,而且还是御史大夫。

  官至高位。

  霍光和桑弘羊都是朝中重臣。

  资历和家世都要比张伟和张兴民高很多。

  这两人应该不会让张伟和张兴民一家独大。

  也不知道刘彻到底是怎么想的。

  竟然在临死之际,将两位辅政大臣命为同一家人。

  这可是朝之大忌。

  张伟和张兴民肯定进了谗言。

  否则,刘彻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时之间,京中之人对张伟和张兴民议论纷纷。

  他们拿不定主意。

  本想去找霍光霍大将军。

  可霍大将军现在已经带兵北上。

  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北方匈奴已经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大汉当初将北方匈奴赶至蛮夷之地。

  甚至已经迁徙到北方至寒之地,本以为他们会死在寒冷之地。

  不可能对大汉造成威胁。

  可他们终究还是小瞧了匈奴。

  匈奴的生命力之顽强,让他们大为震惊。

  不仅能在寒冷之地存活,而且还休养生息,现在实力大增,又成了规模。

  如今,对方正在朝南边推进。

  已经拿下了大部分北方草原之地。

  甚至让大汉对北方的掌控日益减弱。

  如今,他们这边新帝即位,大汉正处于风雨飘渺之际,在这种情形之下,匈奴肯定会有所动作。

  他们大肆南下。

  现如今,能和匈奴有一战之力的除了霍光霍大将军以外,就只有同为辅命大臣的张伟。

  张伟现在不得霍光大将军信任?

  大司马现在对张伟以及张家也是多加防范。

  不可能将大部分权力交给张伟。

  张伟现在只能留在京都之中,辅佐刘弗陵。

  刘弗陵现在正年幼。

  根本无力执掌朝政。

  几位辅政大臣同时监国,既能相互制衡,也能保持超常稳定。

  刘彻在临死之前确实下了一步好棋。

  他挑选的这几人确实都是大汉的肱骨之臣。

  他不怕这些人背叛大汉。

  所以才会让他们成为辅政大臣,辅佐刘弗陵。

  大司马也很信任张伟和张兴民的实力。

  这两人一文一武。

  一个关乎民生。

  一个执掌军马!

  权力不可谓不大。

  现在大权在握,无人可以与之抗衡。

  如果再让张伟手握君权,他们二人甚至可以联手架空皇权。

  这是大司马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才会让张伟和张兴民留在京都。

  将大部分兵马全部带走,甚至卸下了张伟手中的权力。

  张伟现在除了一个挂职的将军衔以外,没有任何实权。

  手中也没有任何兵符。

  也算限制了张伟的权利。

  大司马离开京都之后。

  这些人只能找桑弘羊商量大事。

  他们现在别无选择,总不能在这种时候去找张伟和张兴民吧。

  张伟和张兴民都是张家的人。

  张兴民这些年也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之事。

  尤其是改良物种。

  张兴民也在这一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还提升了大汉的粮食产量。

  大汉的粮食产量现在已经翻了几番。

  不出意外,再过几年,大汉的人口将会再次增长。

  目前,大汉的人口数量大致维持在4000~5,000万之间。

  随着张兴民的一系列改革。

  大汉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能养活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再过几年,他们就能看到成效,大汉的人口数量可能也会再次增长。

  当然,这些功绩他们不可否认。

  可张兴民以及张伟的野心,他们也是看在眼里的,不得不防。

  ……

  御史大夫府邸。

  一群人联名上门。

  桑弘羊看着手中的拜贴。

  得知这些人要来见自己,桑弘羊没有拒绝,让人打开中门,把人全都迎了进来。

  大司马没有在朝堂之上。

  他这个御史大夫有极大的权利。

  甚至可以说是辅政大臣之首。

  张伟和张兴民都得听从他的调令。

  他也知道这些人来找他的目的。

  他并不想掺和到这件事情之中。

  他现在只想将大汉发展得更好,不负武帝之托。

  因此。

  桑弘羊虽然召见了这些人。

  但却并没有听他们的言论,也没有听进一面之词。

  对他们说的话,更是一耳朵进一耳朵出。

  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在场之人看着桑弘羊对张家之事的态度,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但也不好多说。

  只能偃旗息鼓。

  然后说起大汉的民生之事。

  “大人,张伟和张兴民明明已经有粮种改良之法,但却从未推广,他们是想将其私昧下来吗?”

  “再者,我们有所耳闻,张伟和张兴民想要让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

  “张家商行可是武帝时期亲命的皇家商行,一旦让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那不得成为张家私产?”

  “张家现在在朝中可谓如日中天,一旦他们手握巨富,怕是会有别的心思。”

  “新帝年幼,还需要好好教导,直至归政为止,在此期间,张家不得不防!”

  他们把话说的很直白。

  就是想让桑弘羊站在他们这边。

  共同抵御张伟和张兴民。

  刘弗陵现在正值年幼。

  还得以学业为主。

  朝中之事都有几位辅政大臣决定。

  大司马现在已经领兵北上。

  他们能说话的也就只有御史大夫。

  如果桑弘羊也不管理此事,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后面之事?

  总不能和张家硬拼吧。

  以他们现在的能力,和张家对上,无疑会败北。

  桑弘羊幽幽的看着在场的人。

  他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可他也很聪明。

  他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的话而改变主意。

  更不可能因为他们的一面之词,就去和张家作对。

  张伟和张兴民有多强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好歹同朝为官。

  张伟和张兴民的能力,他是有目共睹的。

  相比张兴民,他其实更忌惮张伟。

  这些事情的背,后要说没有张家的谋画,他是不信的。

  他在武帝时期,就已经是一个能察言观色的人。

  他能活到现在,除了本身能力以外,就是因为他的谨言慎行。

  他能看得出来,武帝对于张家是有愧疚之心的。

  由于这份愧疚之心,张伟和张兴民登入朝堂之后,武帝对他们青睐有加,尤其是对张伟。

  张伟和上一任张家家主长得一模一样。

  不仅长得一模一样,行事作风就和对方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武帝在看到张伟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上一任的尚书。

  张旺川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可惜死的太早了。

  他其实更想和张旺川共事。

  张伟和张兴民登入朝堂之后,竟然在这边足足潜伏了20多年。

  在这期间,两人没有做出任何逾矩之事。

  反而一心为国为民。

  张伟在外四处平叛。

  将所有觊觎大汉之人打得服服帖帖。

  至少在武帝晚期,这些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北方匈奴。

  而对于北方匈奴,张伟的态度也十分怪异。

  张伟可以对南方的蛮夷重拳出击,可对于北方匈奴,张伟却是持放任态度,甚至从未带兵北上。

  这不得不让他们多想。

  由于张伟的放任。

  大司马的不重视。

  北方匈奴这些年越发猖獗。

  甚至有重新回归南下的征兆。

  要是北方匈奴重新回归南下,怕是会再次侵犯大汉,甚至有可能夺回他们失去的领土。

  被欺压这么多年。

  北方匈奴只会越发强盛。

  只会越发的无所顾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司马要是能对北方匈奴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那也就罢了。

  要是不能,就只能让张伟出动。

  可让张伟出动,就必须得给张伟军权。

  这几十年,张伟和张兴民在朝堂之上混得风生水起。

  而其他张家之人在军中也是如日东升。

  他们现在已经在大汉军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各大军营之中,都有张家之人的踪迹。

  总的来说,张家在大汉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

  连他也不知道张伟下一步有什么举动。

  看了看周围的人。

  见他们还把重心放在张兴民身上。

  桑弘羊摇了摇头。

  难怪这些人会失败。

  难怪他们不是张家的对手。

  如果让他们直接和张家之人对上,怕是会落得一败涂地。

  “此事我会和大司马好好商量。”

  “既然你们有心,何不在朝堂之上和张伟等人对上?”

  “张伟和张兴民都是对大汉有功之人。”

  “现在又是被武帝亲命的辅政大臣,在没有证据之前,如何对人动手?”

  “你们想以什么手段对付两位辅政大臣?”

  桑弘羊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他们不是来和桑弘羊商量吗?

  要是他们手中有证据,他们都不会和桑弘羊商量。

  会直接把这些东西呈到霍光面前。

  霍光虽然是大司马,但对大汉却是忠心耿耿,对大汉亦是忠心可鉴。

  他们对大司马是信任的。

  可对于张家……

  他们不是特别信任,甚至有些忌惮。

  “大人是不想管张家之事?”

  “难道要任由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

  “一旦让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又有谁能制衡张家的发展,他们将大肆搜刮财富,到时,他们可能会富可敌国?”

  “堂堂朝之重臣,只要与民争利,这可不是君子所为!”

  “……”

  桑弘羊都被这些人给整无语了。

  人家现在已经是辅政大臣。

  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军营之中,都很有权势。

  不仅如此。

  他还听说,张伟和张兴民这些年都在置办田地。

  而且在大肆修建祠堂。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张伟以及张兴民可能会建立世家。

  世家是什么样的存在?

  目前大汉的人对氏族可能没有什么概念。

  因为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

  他们直接垄断了氏族的发展。

  让世家无以立足。

  可大汉就不一样了。

  大汉成立之后,选官制度以察举制和举荐制为主。

  举荐有才有名望之人入朝为官,如此便能形成一种裙带关系,让其进行权力依附。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