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 >第166章 向皇上进言:取消海禁!启航大航海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6章 向皇上进言:取消海禁!启航大航海时代!

  "皇上,这样做是在堵住大明的财源之路啊。"

  "放肆!"

  郑和一听这话,

  这家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竟敢口出狂言?

  然而朱寿并未在意郑和的怒气,自顾自地说下去:

  "海洋里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远远超过您的想象。"

  "郑公公,别的不提,单是南洋每年产出的香料,就够全大明使用了。"

  "此外,南洋的人力成本低廉。"

  "微臣的建议很直接,不仅要开放航道,更要重新重视商人。"

  "重视商人?"郑和一听,猛地一拍桌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你也敢说?"

  "哼!你就不怕掉脑袋吗?!"

  朱寿理解这个时代人的想法。

  对于皇帝来说,生产力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好。

  生产过剩,在封建王朝只会让百姓没事干、

  前世人常道,明代皇帝待民最好。

  但在封建王朝,没有统治者会对百姓真正好!

  好,只是相对而言。

  毕竟,比较差劲谁不会呢?

  大明现状如何,朱寿很有发言权。

  作为一名基层的地方官,朱寿见过太多百姓的苦日子。

  常言道,吃饱了才会想其他。

  如果大明生产力过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什么?

  百姓会要求更多。

  你只给他们填饱肚子,他们会感激。

  但若你不单填饱他们的肚子,连工作劳累都替他们免了,

  那他们就开始找事儿了。

  对统治者而言,这是不允许的。

  当然,对底层百姓而言,谁都想过上好日子。

  没有人会感到满足。

  华夏百姓自古以来最擅长的是什么?

  ——改朝换代。

  能让朝代更迭的,只有两个原因。

  一,对百姓不好。

  二,对百姓太好。

  对百姓不好不行,对百姓太好,也不妥。

  只能维持一个平衡的生产水平。

  简言之,就是让百姓饿不死就行。

  有口饭吃,百姓就会安于现状。

  但若百姓富足了,他们会想什么?

  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比如,艺术。

  或者……

  政治。

  没错,百姓闲下来,自然会找事做。

  现代人不也是如此?

  人人都能通过网络、新闻关注政治。

  而封建帝王最厌恶的,就是百姓太过关心政治。

  至于这个问题,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没有网络的年代,控制百姓有更简便的方法。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朱寿,自然比在场任何人都明白。

  他微微一笑,说:"郑公公言重了。"

  "开放商业绝非为了打击农业。"

  还有一点,明代重农抑商,是因为前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重农抑商的朝代。

  结果呢?

  确实,元朝算是华夏经济较为繁荣的朝代之一。

  马可·波罗首次到达大都时,就描绘了元廷的繁华景象。

  朱寿隐约记得,元朝时期,朝廷每年税收能达到数亿两白银!

  当然,税高是一方面。

  最重要的是,元朝完全不限制商业。

  这使得元朝与众多国家有密切的商业往来。

  过于注重商业又会怎样?

  没人愿意种地了。

  种地哪有跑商来钱快,谁还种地?

  无数作物烂在地里。

  地主自然饿不死,他们有大片土地,虽不赚钱,但两手准备。

  一边继续跑商,一边在家种地。

  但地主种出的粮食会卖给百姓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们自己要吃。

  即便每年略有剩余,也不多。

  只会高价卖给百姓。

  这时百姓猛然发现,粮价上涨,想回头种地,却发现已无地可种。

  这才导致元朝物价飞涨,百姓吃不起饭。

  久而久之,饿死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偏僻乡村十室九空。

  最终,各地起义军四起。

  而朱元璋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他清楚重商的后果,因此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但朱寿的想法与元朝完全不同。

  元朝的奢侈加上对经济管理的一窍不通。

  一百年前还在马上抢掠,突然要他们管理农耕社会当皇帝,自然搞不好。

  但朱寿是个纯正的汉人。

  他说:"前朝覆灭,与重商无关。"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懂如何治理,不懂如何平衡。"

  "粮食,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微臣所说的重商,当然不是压榨农民。"

  "相反,我说的重商,是将农业也纳入其中。"

  "没错,买卖和运输粮食也是一种商业行为。"

  郑和听得有点懵。

  朱寿接着解释说:"郑公公,我的意思很简单。"

  "首先,打通海上贸易,其次,在南洋建立工厂,生产香料。"

  "南洋只产香料,然后卖给我们大明。"

  "而大明则反其道而行之,专注生产粮食,大大提高大明的粮食产量。"

  古代粮食产量并非不高,而是难以提高。

  毕竟,粮价低伤农,产量高了价格自然低。

  而价格低了,农民还种地吗?不如去跑商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让粮食有价值。

  出口粮食会让粮食展现其价值。

  按照大明的税率,十分之一。

  商业活动征税十分之一,得到的是银子。

  粮食运输也是十分之一,但收获的是粮食。

  秋收时节,朝廷可以从百姓手中征收十分之一的粮食作为个人税。

  而粮食出口时,离开海关也要交纳一定比例的税粮,通常是粮食出口价值的十分之一,叫做增值税。

  这样,朝廷粮食收入翻倍。

  银子也是如此。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