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四百一十三章好诗!好诗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一十三章好诗!好诗啊!

  酒过三巡。

  菜也吃了不少。

  正打算散伙的时候,只听得外面传来的一阵脚步声。

  “沈大人,外面有裕王府的人召见。”

  一名家丁小跑着过来通报道。

  听到裕王府三个字。

  沈炼和林城的酒,立刻就醒了一半。

  “前面带路,我这就来。”

  沈炼不敢耽搁,连身上沾染了一身酒气的衣服,都没有来得及换,立刻起身往外面走去。

  林城则是背靠在椅子上没有动。

  裕王府找的是沈炼,可不是他林城。

  做了那么久的锦衣卫,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眼力劲。

  不该知道,绝对不去知道。

  沈炼去得快,回来得也快。

  “准备一下,咱们去裕王府一趟。”

  林城没有问为什么。

  此时的裕王府很是安静。

  仿佛府内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有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本统领让你们去办一件事,这件事需要保密,能够做到吗?”

  在沈炼和林城来之前,徐明煊已经做好的准备。

  身边放着一口小箱子。

  “但凭徐统领吩咐。”

  沈炼和林城对视一眼,异口同声的道。

  “本来只需要沈大人一个人的,既然林大人来了,也就一起走一趟辽东。”

  说着,徐明煊就拍了拍面前的小箱子接着道:“这个箱子里装了一些书籍,把他送给太子和景王殿下,之后就留下来,等着和太子他们一起回京。

  若是一路顺风的话,本统领在聚贤楼给你们接风洗尘。”

  徐明煊很谨慎地没有说一路平安。

  既然已经猜到了裕王殿下怕的是什么,自然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危险。

  他没有陆绎的聪明,也没有那么丰富的经验。

  可他能够反复地去琢磨,朱载坖说过的话。

  在想明白了,裕王,乃至于皇上,到底面临着多么危险的境地,自然就要做出一些防范措施。

  皇上可以不需要他去管。

  可远在辽东的太子和三皇子,就不得不多上心一点了。

  “徐统领放心,箱子我必定会带到。”

  沈炼保证道。

  “俺也一样。”

  林城补充了一句。

  “嗯!多谢!”

  聪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徐明煊抱拳回礼道:“马车和物资已经准备好了,到了城门外,有人会给你们送过去,一切···算了,你们心里明白就行。”

  不想说什么不吉利的话。

  徐明煊立刻就停下了话头。

  “那么,本官就告辞了。”

  沈炼的心里一紧,他不明白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够让徐明煊重视,他都怀疑自己这一趟出去,还能不能够回来。

  很快。

  送走了沈炼等人之后,京城的天气就越来越寒冷了。

  百姓们许多人已经烧上了煤球。

  或许还会有人受冻,可对大部分人来说,劳累了一年了,总算到了歇息的时候。

  于是街道上也就多了人来人往。

  寒风并不能浇灭人们逛街的热情。

  也是在十一月的月底,去往天津重启四卫的胡宗宪回京述职了。

  裕王府内。

  朱载坖把自己裹成了一个圆球。

  屋内明明很暖和,非得要跑带屋外来感受一丝丝的寒意。

  “殿下,大明四卫已经重启了两卫,以及明年开春,可以在松江府重启金山卫了,这是天津卫和威海卫所有将官名单。”

  胡宗宪做事情很细致。

  所有的将官,事无巨细地都记载在一个小本本上,不但是为了方便自己查阅,还可以抄录一份送到裕王府来。

  朱载坖随手接过小册子翻看了起来。

  本来不是很在意,可看着看着,脸上就有了一种很奇怪的表情。

  胡宗宪眼角的余光,刚好呢能够看到矮他许多的裕王,脸上的表情变化。

  心中也跟着裕王的表情,不断的变动着。

  朱载坖不是没有城府。

  身居高位多年,不管怎么样,也都可以历练出来一点东西。

  实在是他看到了一个让他很是吃惊的名字。

  记忆中,此人应该是张居正做内阁首辅的时候,才回去走到所有人的视线之中的,可不知道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居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些许名声。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首小诗,在朱载坖的口中念出,很有种奇异的韵味。

  胡宗宪听在耳中,心里立刻就浮现出了一个小青年。

  此人名叫戚继光,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也有祖籍东平说,山东登州卫籍(今属山东蓬莱),生于济宁。

  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其父戚景通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世,就让戚继光迅速赴京办理袭职手续,但尚未等到戚继光回家,他就去世了。

  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

  十九岁的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经过清理整顿,颇收成效。

  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题了一首名为《韬钤深处》的诗,诗中最后两句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过,随后那一段海域,就被俞大猷所率领的舰队,给当成了练兵的场所。

  导致的结果就是,戚继光刚刚写了这样的一首诗,转眼就变成了现实。

  此次胡宗宪领命重启大明四卫,需要的就是有才能的将官,刚好戚继光就很符合他的心意。

  无论是领兵打仗,还是谋略布局,训练士卒,都有着一套自己的想法。

  尽管在许多地方,这种练兵和排兵布阵的方法,已经跟不上大明新的形势了。

  可胡宗宪在看过了士卒演练之后,还是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因为他发现,这一套战斗方式,居然意外地很适合剿灭倭寇和海盗。

  也就是现在沿海的倭寇,都别俞大猷给沉到了海里去了,才没有了用武之地。

  “好诗!好诗啊!”

  朱载坖突然兴奋的一扬手里的小本本,开心的说道。

  "嗯,确实是好诗!"

  “此人的诗句,很有才气!”

  不管是陆绎,还是滕祥立刻应声附和。

  很久都没有见到朱载坖开心了。

  此时,突然因为这人的诗句,就解开了一点裕王殿下的心结,那肯定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诗句。

  就是不知道写诗的人是谁。

  必定要上门拜访一下才行。

  只有胡宗宪满脸茫然,这句诗写得是不错,可也没有到那种绝顶的层次,难道是他判断诗词的水平,降低了?

  不应该呀!

  自己好歹也是进士出身。

  兵法或许不是很擅长,写文章也不一定最好。

  可最起码地辨别诗词好坏,还是有能力的。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