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三百三十四章情况不容乐观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三十四章情况不容乐观啊

  朱载壡在离开山海关的时候。

  山海关总兵,特意派遣了一什人马跟随,做了向导。

  原因也很简单,太子和三皇子,停歇了三天时间,给出去的银子太多了。

  三千两啊!

  他们山海关一个月的粮饷,就只有这个数,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两粒去病散,最能救命的神药。

  由不得他不上心。

  若是可以的话,总兵大人都想要亲自做一回向导。

  “陈大人真是交游广阔,连山海关总兵都可以攀上关系。”

  总算有了一辆四轮马车可坐的陈道义,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他父亲曾经是锦衣卫指挥使,都没有怎么大的人脉关系。

  可见,陈以勤作为侍读学士的时候,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说哪里话,不过是占了太子他们的便宜,打着太子的旗号,给自己谋了一点好处罢了,说出去可不是什么好听的话。”

  陈以勤的苦笑,陈道义分辨不出来真假。

  在某些方面,他即便是蹉跎了好几年,依旧没多大长进。

  只能说平庸得很,他自己偏偏又不肯承认。

  “走吧,这一次辽东之行若是成功的话,你也就有了进入朝堂的功绩。”

  进入朝堂的功绩?

  陈道义若是愿意的话,自己的父亲肯定会给自己安排好出路。

  可有了陆绎珠玉在前,陈道义无论如何,都不想要依靠家里人了。

  这也是现在,他最大的心结所在。

  承认自己的平庸很难。

  承认别人的优秀依旧很难。

  两难的事情,都被他一个人遇到了,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你的目标一直都是做官吗?现在的大明,想要出人头地,机会也是很多的,并不一定只看准做官一条路吧?”

  陈道义说这话的时候,想到的就是陆绎。

  陆绎没有任何的官身。

  只凭借着管理了很大的一片产业,已经是朝廷当中无足轻重的人物。

  除了不能上朝。

  到任何地方都是座上宾。

  “你说得没错,可现在,依旧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得明白,若是有一天,不管是皇上,还是裕王殿下都不再提高工匠们的地位之后,一切就会再次回到原来的样子。”

  世上的事情,大多都是因人成事。

  一旦人亡政息,再好的规矩,也会瞬间被破坏得一点不剩。

  历史上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个叫做李隆基的人,武则天打下的多么坚实的基础,结果呢?

  李隆基为了自己那点可笑的自尊。

  刚刚登基做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清除掉任何武周时期的痕迹。

  第一个熔炼的就是那个纪功柱。

  还给了一个很高大上的理由,说是大唐缺少货币,为了百姓,只能忍痛融掉。

  结果呢?

  周边的国家,立刻就断交了。

  紧接着就是不赏军功。

  使得边军连仗都不敢打,眼睁睁地看着外敌打进了大唐境内,烧杀抢劫。

  等等,简直数不胜数,终于是败家败了二十几年,连自己的女人杨玉环都送给了安禄山。

  明说是认一个干儿子。

  可明眼人谁不知道,李隆基是在用女人,换自己的一身富贵。

  大唐的衰落,可以说是李隆基一手促成的。

  可在后世的历史之中人家依旧是伟光正。

  反而最有贡献的武则天,名声不但不好听,也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这些都是文人所弄出来的伎俩。

  说实在的。

  武则天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进身之阶。

  可天下读书人回报了人家什么?

  除了贡献出了一些野史,艳史之外,良心也都被狗叼走了。

  就连最近在大明流行出来的封神演义,也是胡扯的厉害。

  历史上封神的人,也是人家武则天,封神榜若是有的话,也应该在武则天的手中,关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姜太公什么事?

  所以,有的东西都不能深究。

  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最后唾弃自己的所学。

  实在是龌蹉了一点。

  一时之间,陈以勤的思绪,飘得有点远。

  好在,同坐在马车内的陈道义,也在低头沉思着,自己还应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一路走下去?

  现在他的父亲还活着,做官还容易一点。

  可一旦他的父亲去了。

  人情就淡薄的,和清水一样,谁认识他陈道义是谁?

  不落井下石都是好的。

  被动摇固执只是一个刹那。

  随后又被不甘心所填满。

  “等回到原样再说,现在,我只想要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譬如:在来辽东,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地。”

  平庸的人,若是一直坚持下去,不管对错的话。

  运气好,也不是不能有所成就。

  “我很看好你!”

  陈以勤没有打击人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或许陈道义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呢?

  就像是京城的李攀龙一样。

  科举不成,人家写小说依旧名动天下,不知道多少达官贵人们,拿着银子求催更。

  “承你吉言!”

  陈道义点了点头,就开始闭目养神。

  往后的路还长。

  而他还很年轻,总有走到头的那一天。

  只希望,自己老了之后,不再后悔。

  在陈道义不再说话的时候,陈以勤也开始翻阅起了他带来的那些书籍。

  不同于朱载壡,听到要重启四卫,一点反应都没有。

  陈以勤心中明白其中的难处。

  首先是银子。

  这一点,他没有朱载壡对裕王的那种盲目信任。

  任何一笔巨大的银子,都需要很长时间来积累,而且皇上给出来的任务,还是很突然的。

  据他所知。

  裕王的产业,支出和收入,都是有着严格的谋划,像这种突发事件不是不能够应对。

  但在那只限于小钱。

  这种一百万两银子的支出,就会瞬间抽干现银。

  从而导致各项产业陷入停滞状态。

  一旦产业不能够快速地发展了,最难受的就是资金回笼的问题。

  在不断地扩张,不断地滚雪球这种情况下,任何危机都会隐藏起来,不容易让人发现。

  “裕王面对这种事情,又该怎么办呢?”

  陈以勤喃喃自语。

  同时手上也没有闲着。

  不断地计算着裕王到底还有多少存银,有能够支撑多久的重启四卫的时间。

  “情况不容乐观啊!”

  陈以勤发现,若不是皇上,拿走了裕王最赚钱的一些工坊产业的话,重启四卫根本就不是一个负担。

  “必须得减少修路,这方面才是最花银子的地方,可也只是节流,没有开源依旧是无根之萍,也不一定能够支撑多久。”

  很是费解的陈以勤,忽然发现。

  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