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大明:开局弃婴,老朱让我当皇帝 >第三百二十六章 谁才是贤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二十六章 谁才是贤才?

  他说的这几具尸体,正是让朱明他们到这里来的无名尸首。

  那些人和胡为动手,把善堂搅得乱七八糟,自然也是为了这些尸首。

  他这善堂停着的,可不止有这些无名尸首。

  还有这蓟县之中其他百姓的尸身。

  死者为大,所以他不能让这种事再发生一次。

  他虽然嗜酒如命,但对这种事,还是有良心在的。

  “可以。”

  朱明点了点头,无奈开口。

  把这些尸首安置在县衙,那些人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动手。

  他下意识回头,看了那些尸体一眼。

  因为打斗,盖在他们身上的白布早已经不知道到了哪里,整具尸体都暴露了出来。

  而朱明看到的,正是这尸体的手。

  粗大异常,看上去是习武之人,亦或者是铁匠这样需要巨大力气的人。

  甚至人死了如此之久,手上的茧还未完全褪去。

  “是握兵器的手。”

  一道虚弱的声音,更是肯定了朱明的猜测。

  他回过头去,胡为已经幽幽转醒,偏着头看着那具尸体的手。

  见他醒了过来,沐阮君也点了点头,蹲下去将他身上的银针取了出来。

  “蛊毒虽然解了,但身体没有回复,需要静养。”

  留下一句话后,她便转身朝着那些尸体走了过去。

  这尸体的手,确实被她忽略了。

  现在看来,也确实如同胡为和朱明发现的一样。

  哪怕听了沐阮君的叮嘱,胡为却也并不听话,反而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站了起来,步伐虚浮的朝着尸体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伸出手,让自己的手掌和这尸首的手掌放在一起。

  他是习武之人,手上的茧极为厚重,比这尸首的茧更加厚重。

  这正是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超人的身手。

  “你的意思是?”

  朱明看着胡为。

  既然是习武之人的手,常年握着兵器,那在这蓟县也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军营。

  百忙之下,没想到还遇到这种线索。

  “可,本县不过五百人马,少这几个人肯定能发现的。”

  陈虹心中却还有些疑问。

  他蓟县人马不过只有五百人,除去空饷就更少,这几个肯定不是蓟县的人。

  这么说,也是为了将蓟县从这件事中摘出来。

  “我知道。”

  朱明点了点头,这几个人甚至不是在蓟县死的。

  只是行凶之人见蓟县少有人来往,实在偏僻,才将尸首藏在这里,还埋起来混淆了死的时间。

  “皇兄。”

  既然线索已经找到,朱允熥也转头看着朱允炆,试探着问了一声。

  朱允炆是他们之中的大哥,出门在外,还是象征着要问他几句的。

  “抓住的那个刺客,也要审。”

  朱允炆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朱明和朱允熥等人的意见。

  只是刚才他们在山上抓到的刺客,也是要审一审的。

  “咱这三个乖孙都走了,皇城之中,甚是寂寞啊。”

  大明宫中,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无奈地长叹了一声。

  朱允炆和朱明他们都走了,这皇宫之中也没有了让他交心的人。

  他一个老头子,自然寂寞。

  四周无人之时,也会忍不住感叹。

  “陛下,召微臣来,所谓何事?”

  杨士奇在云奇的带领下缓缓走了过来,跪在了堂下,沉声问道。

  话音落下,他又抬起头来,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元璋一眼。

  伴君如伴虎,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君主。

  所以,他也必须小心一点。

  “找你来,自然是有事。”

  来了外人,朱元璋咳嗽了一声,又恢复了那不怒自威的样子,摆了摆手:“云奇,赐座。”

  云奇这才搬了一张椅子,让杨士奇坐了下去。

  “陛下,微臣愚钝,还请明示。”

  杨士奇实在琢磨不透朱元璋的意思,再次拱手询问了起来。

  他此时已经是朱元璋新设置内阁的重臣,在朱元璋身边也有些位置,才有胆气开口追问。

  “咱的三个皇孙,你以为谁才是贤才。”

  朱元璋手指在书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清脆的声音。

  并不响,却压迫感十足。

  “这……”

  被朱元璋这么一问,杨士奇也迟疑了起来。

  一时不知道该如何问答。

  朱元璋问他这个问题,分明是让他参与储君设立一事。

  偏偏他还是朱明引荐,如此大事,反而需要慎言。

  “放心,不管你怎么回答,都无罪。”

  朱元璋知道杨士奇的顾虑,大手一挥,朗笑了起来,试图让杨士奇放松些许。

  “既然陛下问起来,那自然是小皇孙朱明,所有国策与大明。”

  得到朱元璋的许可,杨士奇这才站了起来,认真地应了一声。

  几位皇孙之中,对大明影响最深的,无疑便是朱明这个几次想出国策的皇孙。

  哪怕他不是朱明引荐,也会这么说的。

  更何况,朱明也有恩与他,他自然也会帮朱明争宠。

  “那,我立小皇孙为储君,如何?”

  见杨士奇回答得如此肯定,朱元璋问点了点头,再次出声追问起来。

  这个回答,他也是认可的。

  可是,自古又有立长不立贤的规矩,这才是他最顾忌的事。

  “这……立储君乃是大明国本,微臣不敢乱言。”

  被朱元璋这么追问,杨士奇反而退了一步,不再回答。

  他并没有蠢到正面回答的地步,只是点到为止。

  “你是明儿引荐的,不为他说话?”

  朱元璋闻言,反而露出不悦的神色,看着杨士奇,沉声问道。

  “小皇孙为国举才,杨士奇是大明的臣子,报恩之法,便是为大明尽力。”

  杨士奇闻言,直接跪了下去,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哪怕这种事,是个人都知道,但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如此直截了当地拿出来说。

  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信号。

  杨士奇自然也明白,当即与朱明分清了关系。

  他是大明的臣子,自然是为大明着想。

  “嗯,忠心倒是不错。”

  杨士奇的回答也显然让朱元璋感到满意,他点了点头,脸上的神色也缓和了许多。

  “你身为内阁重臣,朝中大臣们对此事的看法如何?”

  他不再追问杨士奇的看法,反而跟问起朝中大臣的情况。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