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7章 断头山伏击战,神秘的高人在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断头山伏击战,神秘的高人在现

  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距离张异所说的时间点还有一个半月。

  常遇春并不太熟悉北方的战线布局,因为他毕竟不是那场战斗的组织者。

  他能做的,惟有将消息传递给朱元璋。

  让皇帝自己做抉择。

  朱元璋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十八。

  他正在御书房,和李善长等人商讨战败带来的影响。

  御书房里,争论不休。

  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陷入了纠结之中。

  其中,以李善长最为难受。

  大明内部,在洪武三年之后,对于北方的北元政权的应对,一直有两种声音。

  与其如此,不如挟着洪武三年北伐胜利之势,一举击溃对方。

  可他李善长呢,他的立场在哪?

  身为文官之首的李善长,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

  他为文官,可靠山却是淮西的那些老兄弟,那些武将。

  而如果对方在断头山的话,会有哪些部队,选择设伏?

  琼州,五指山上。

  三路大军,牵一发动全身。

  张异,预言。

  他耍了个滑头,但李善长却明白,哪怕是跟他亲密的胡惟庸,其实也是认可据守长城,反对北伐的。

  朱元璋激动之下,让朱标过来给自己研磨。

  漠北不比山西,陕西那些中原王朝传统的控制区域。

  在这里,大明的军队,有着太多的陌生感。

  “标儿,给朕研磨!”

  徐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定下神来,再仔细看了一遍。

  张异下山,他是知道的。

  东西二路,李文忠和冯胜终于能放开手脚,西路敌人弱势,冯胜本就势如破竹。

  他问了一句:

  “那你觉得,此事当如何?是据守长城,还是继续北伐?”

  “大概是过去的几年,一切太顺了,无论是本帅,还是我大明的将士,都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

  岭北一战,给朝廷也好,给皇帝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中了王保保的诱敌之计。

  他叹了一口气,大概朝中能与他站在一起的,只有身后御书房里的皇帝了。、

  他是真的不知道大明还有一支奇兵。

  老张给他的条件,是他养伤满三年,再让他下山。

  三路大军,徐达的中路任务最重,而李文忠的东路大军,却最容易打出精彩的胜利。

  明军本必败,但明军却有一支奇兵出现在战场,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局势。

  当看到张异的名字,他脸色大变。

  朱元璋让人进来,摊开这份军报。

  而且对西路军的影响也是极大。

  战争失利就算了,主帅如果一蹶不振,对于军心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徐达信得过蓝玉的能力,却信不过他的脾气。

  可就算是皇帝,又能坚持多久?

  朱元璋确实不想放弃,也如李善长猜想的一般,他本来也想妥协。

  “父皇……”

  但汤和旋即反应过来,反杀元军!

  回身,走到地图边上,找着断头山的位置。

  他们陆续离开御书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岭北之战,大明第三次北伐战略目标注定已经完不成,

  可断头山一战,至少给大明留下来一丝脸面,也守住一些地盘。

  常遇春那份战报,似乎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徐达行走在军营中,安抚将士。

  他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轻敌。

  可李文忠的表现,让人非常失望……

  “这小子,也不知道该说他是乌鸦嘴,还是朕的福星!”

  这套策略,也是历代王朝除了汉之外多数朝代执行的策略。

  “预言!

  徐达将蓝玉叫进营帐。

  朱元璋也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因为上次他没把话说明白,让徐达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徐达看到密旨中的内容,惊得脸色大变。

  这小子跟父亲提出要求,说要下山,老张不许。

  放任王保保和北元在漠北壮大,就是养虎为患。

  这是中路军,徐达和王保保一战战败之后,最大的好消息。

  而且朱元璋明说,在开战之前,张异就已经预言这场北伐的失败。

  大家都希望李善长支持自己的意见,这让李善长十分为难。

  徐达给蓝玉吩咐了一番,第二日,蓝玉离开驻地,不知所踪。

  这场北伐最初定下来的战略,是三路大军,相互呼应,稳扎稳打,诱敌南下。

  涉及到陛下背后那位神秘的高人,徐达大概明白了,这是龙虎山上那位小真人的预言。

  蓝玉一愣,徐将军这是有后手吗?

  “你给本帅记住,这件事只有陛下知道,你是太子的姻亲,遇春的弟弟,我信得过你,也愿意将这个功劳给你!

  他微笑点头,只是说了一声臭小子,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

  “李文忠,毕竟不是常遇春……

  老朱不愿意说,百官自然不会问。

  尤其是王保保手下的主力并未受到太大的伤害的情况下。

  张异预言断头山的一败,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徐达的中路军,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老朱一开始定下来的战略,是明军深入漠北之后,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

  李善长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所谓的学生,心里琢磨着他真实的意愿。

  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终于将目光全部聚焦在李善长身上。

  如果运作得好,也许这场失败的北伐,还有一些转机。

  “此事关系这次北伐的胜败,你且听好……”

  “你们散去吧,本帅自有计较,蓝玉,你跟我过来!”

  可是徐达这场胜利,成为了文官们反对北伐的理由。

  徐达这段日子,除了应付元军的骚扰,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过错。

  “陛下,浙直总督常遇春军报……”

  蓝玉见徐达连皇帝都搬出来了,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汤和在断头山的大败,也一定会发生?

  徐达此时才明白,那场张异,也是张异预言的结果。

  除了常遇春和自己,大概能压制得住他的人不多。

  元军岭北之战带来的士气,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抑制。

  “李相,看起来,这以后咱们大明的战略改变,已经不可逆转……

  五月二十五,

  漠北,

  徐达回到自己的营帐,叹了一口气:

  遇春在就好了!”

  可没有比一场前线的胜利,更能平衡这种情绪。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沿海的倭寇上,见证过张异情报的准确性。

  果然,有了中路军的制衡。

  说白了,就是有点桀骜不驯。

  七月十一日!”

  “李相的意见,就是学生的意见!”

  本来是皇帝让他们过来讨论这次战败的影响,可朱元璋却突然改了主意。

  “张家弟弟,真是我大明的福星!

  不过好在,徐达第三天终于出现了,和别人想象中不同,他脸上红光满面。

  其中一种,就是认为既然大明已经拿回了除了河西走廊之外的所有汉人王朝统治区,就当以长城为屏障,执行防守的策略,好休养生息。

  可是你若办砸了这件事,皇帝可不会轻易饶你!”

  可是这场大败,差不多已经垫定了北伐失败的格局。

  张异的这份情报,对于朱元璋来说,太及时了。

  百官面面面相觑,胡惟庸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不明白老常究竟说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激动?

  “微臣告退!”

  徐达顿时汗毛竖起,如果真是如此,这次北伐就要彻底失败了。

  朱元璋一扫这几日的不快,开怀大笑。

  “徐将军,究竟是何事,如此重要……”

  直到看到蓝玉的军旗,他还不敢置信。

  常遇春的军报,给了他一线生机。

  原来这小子又溜到常遇春那里?

  朱元璋将军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甚至,可以从蒙古人那里咬下一块肉下来。

  蒙古人设局对付汤和,但自己却成为局中人!

  他不敢怠慢,赶紧让人呈上来,让亲兵出去之后,徐达打开朱元璋的密旨。

  上位者,看到这样的趋势,自然要努力去平衡。

  中路军的任务最重,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呼应李文忠。

  他已经大概预测到,为什么汤和会出现在断头山。

  徐达唉声叹气之时,外边亲兵报,朝廷有陛下的密旨。

  可是由于自己太想要一个历史功绩,加上蓝玉的大胜让他看不清局势。

  洪武三年,皇帝册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二伯,除了同是文官的刘伯温汪广洋,其他人就是他李善长的靠山。

  但陛下并未下定决心!”

  如果断头山发生的事情是必然,为什么他要告诉汤和?

  老朱给徐达阐述过窥见历史的影响。

  身为名将,只要根据过去的战情,想要推测一个多月后的战果,其实并不算难事。

  他此时的心里,只有对张异的感激。

  都散了吧!”

  “断头山,汤和大败!”

  徐达的冒进,也给李文忠带来极大的麻烦。

  其中,还包括洪武二年那场伏击倭寇的大战。

  胡惟庸低下头,道:

  如果中路军溃败,李文忠那边绝对讨不到好。

  这样一支军队盘踞北方,大明的国防压力,在未来的十几几十年,会变得非常大。

  等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朱元璋激动得站起来,手舞足蹈。

  朱标此时已经看完常遇春那份军报,脸上也满是喜悦之色。

  可只有徐达自己知道,焦虑和自责,一直困扰着他。

  而从武将的角度而言,哪怕是徐达这种比较稳健的将军,也主站一口气将蒙古人打溃。

  疯狂朝着皇帝进谏。

  也正是因为张异偷溜,朱元璋也失去了他的消息。

  他将机会留给了东西两个路大军。

  蓝玉的性子徐达清楚,他有能力,但脾气也很骄傲。

  “诸位,战争都没结束,现在也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

  七月,十一日,

  汤和与处州指挥章存道等领一部精骑攻阳和,于断头山处,元军伏击。

  徐达岭北战败,虽然因为他的以前的战绩,震慑了王保保没有乘胜追击,给了大明军队一个喘息的机会。

  他的手,定在半空中,没有动静。

  可是,如果大明的军队,能在断头山一战中,扳回一城。

  皇帝字里行间的暗示也是这个意思。

  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自己的败局,还提醒自己,他却依然没有逆天改命。

  本来被伏击的汤和,一脸懵逼。

  徐达将自己关在营帐里,三天三夜。

  朱元璋激动之余,想起了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张异。

  徐达站起来,刚想叫人过来,去信提醒汤和……

  这场战败,仿佛给大明浇了一碰冷水。

  结果张异转眼拉上老陌,偷溜出去了。

  他想起皇帝上次警告他,不要骄傲自大,徐达登时面红耳赤。

  “原来如此!”

  朱元璋将常遇春的军报抄送下来,加上十分郑重的语气,让徐达利用好断头山这一次战役!

  他写完之后,命令人八百里加急,送往前线。

  至少这场北伐,不会输得太过难看。

  他脸上,看不出因为失败带来挫败感,依然自信满满。

  徐达吁了一口气。

  一时间,明军的将领们急得不行。

  “蓝玉,本帅有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也不知道何日才能跟他再见一面!”

  “阿嚏!”

  浇得满朝文武透心凉。

  徐达一扫往日的颓废,开始出击。

  朱标很忧心朝中的局势,整个大明朝的舆论,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李相,您说句话……”

  他此时已经完全放下了名将情结,主动做一个拖住王保保的人。

  如果汤和不知道的话,是不是等于,他可以利用这场必然的伏击战,打一场翻身仗?

  这一次,朱元璋巨细无遗的,将张异预言的情况说了一遍。

  他丝毫不怀疑这份情报的真实性,从史书上获取情报,老朱也不是第一次了。

  从文官集团的角度来说,朝廷发动太多的战争,资源会向武将倾斜,于国家而言,对休养生息不利,也对文官集团不利。

  只是身为一个统帅,他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从岭北一战之后,大明军的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低落下去。

  这份军报,终归为李善长解围了。

  朱标的声音,勾起了朱元璋的回忆。

  东路这边,李文忠一扫颓势,打出几场漂亮的会战。

  老陌带着带,一脸警戒。

  他看着不远处,正一口一个贝鲁买,家酒,满口老陌听不懂的鸟语,正和当地土著打成一片的张异,打了一个喷嚏。

  “谁念叨我?”

  张异一脸懵逼。(本章完)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