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开局北美1400年:正在建国 >【344】长生仙缘
字体:     护眼 关灯

【344】长生仙缘

  

御书房中。

  三人被领了进来,周身狼狈,风尘仆仆,也无锦衣卫的装扮,只穿着朴素民服,一看便知是刚到不久,就被直接带入宫中。

  “王大。”

  “钱六。”

  “于海。”

  “拜见皇帝陛下。”

  三人躬身拱手,毕恭毕敬。

  朱棣还沉浸在“惊天消息”的震撼中,却也不愿在臣子面前显露情绪,只脸色铁青:

  “费先仰,出去守着,命所有人等退避五十步外。”

  纪纲此次并未伴驾,由锦衣卫同知费先仰跟随。

  此人还是锦衣卫镇抚使费先望的亲哥哥,兄弟二人皆担当要职。

  费先仰遵命,转身退去,关闭了房门。

  也就听屋外脚步悉数,渐渐远离。

  朱棣转身落座,凝视他们。

  西洋总兵中,朱棣安插暗子不下二十人,可如今归来者只有这三人:“其他人呢?为何只有你三人?”

  王大道:“郑大人下令封禁,船上官民不得随意下船。”

  于海补充:“泉州靠港,除一艘主舰临岸,其余都停泊外海。”

  “我三人皆在主舰,才能于岸边接风仪式的吵闹中,趁乱跳海登岸。”

  “郑大人于泉州停留三日,就率队北上应天府……”

  “若不出意外,还有其余兄弟能在抵达应天府后脱身。”

  “而不似我三人,从泉州出发,于各地锦衣卫驿馆轮换马匹,才能于今日抵达。”

  泉州至顺天府,曲折四千多里路。

  三人日行百里,才能这么快抵达,甚至将福建布政司的邸报都甩在后面。

  且邸报也是要先入京城,而后再由太子转送顺天府,程序较为繁琐。

  朱棣皱眉,又问:“郑和为什么要下令封禁?”

  其实他是知道答案的。

  若费先仰方才带来消息属实,海外有神明定立神国……

  如此消息一旦大肆传播,恐在各地引起骚乱。

  郑和所能作的,就是尽可能控制消息传播扩散。

  不过身为帝王,朱棣绝不会百分百信任某个臣子。

  郑和带西洋总兵两万官民,驾驭上百宝船舰队行走海上,所向睥睨!

  是人,就有欲望。

  一去两年,人心若得膨胀,郑和不是没有悖逆的可能。

  以此资本在如三佛齐那种地方,建立城邦秩序,自立为王,届时就连大明都奈何不了他。

  更别提……

  得见神明!!

  这才是最大的变数。

  秦皇汉武那样雄主,都对长生之梦痴迷,世上凡人又有几个能不悸动?

  朱棣只能从这些锦衣卫暗子口中,判断郑和是否起了变化。

  三人几是异口同声:“怕引惊变。”

  听这下意识的回答,朱棣就放心了。

  郑和在明,他们在暗。

  若有异心必定会被觉察端倪,此时就该提出不妥之处。

  “王大先讲,后续你二人再补充。”

  王大不敢怠慢,从大明启航讲起,先说南洋动乱,有苏门答腊王子作乱,意图袭击大明舰队,反被镇压,后被囚禁船上。

  而后继续西行,造访多国,最终抵达马林迪。

  也是神明降临的发生地。

  “那日上午,舰队以木骨都束国使者为向导,抵达马林迪外海停泊,就有马林迪王子带人上船拜见正使。”

  “而马林迪王子队伍中,却有几名青年,样貌引人惊异。”

  “无论诸位正使,还是军中指挥官校,皆认定其为蒙元后裔,是早年间大元崩解时逃亡海外的余孽。”

  “正使便有怀疑,马林迪国实为傀儡,被蒙元后裔暗中控制。”

  朱棣安静听着,也意识到这就是关键。

  果不其然,王大接着就说:“登临主舰前,郑大人就纠集官兵,作好了围捕打算。”

  “双方对峙发生!”

  “可当诸位大人揭破其身份时,那些蒙元后裔却不承认,反而自称为均衡神国的使者,真神的仆从侍者。”

  “他们奇异服饰上,刻画着道教太极图标识。”

  “郑大人称,蒙元时有贵族信奉道教,有可能传下一支血脉,驾驭蒙元商船,周游海外,而立足异邦。”

  “将道教改为均衡,这不过是他们遮掩行迹的办法。”

  “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指挥使唐敬唐大人便要动手镇压……”

  “可有一少年竟显勇武,以己之身阻挡在前,庇护众人,他高呼自己为真神所赐长生不死者,不会于今日亡殆,因此无所畏惧!”

  “便在这时,天空显现异象……”

  “神明于天空降临!”

  王大言称,两万官民皆亲眼目睹神迹发生,神明圣器滑翔入海。

  而神明则从高空降落舰船甲板上。

  神明震怒,惩戒了唐敬,令其一只腿重伤。

  最后便到了最关键处——

  “神明挥手间,神迹显现。”

  “竟掳走了郑和、王景弘等正副使者,于众人面前凭空消失!!”

  话到此处。

  王大三人脸色都是涨红,仿佛数月前所发生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沉浸于对神明崇拜中,难以自拔。

  朱棣同样心中狂颤,虽没能亲眼目睹,却听他描述细节,就知这并非凭空杜撰。

  神明!!

  这世上真有神明!!

  也在这时。

  三人摸入怀中,一齐取出了一本书册,并为朱棣翻开呈上。

  朱棣仔细审阅三人笔记,所描述情形几乎一致,以其中一人记录年月时间为例——

  “永乐一十二年,六月二十二;郑和舰到马林迪国,见世上唯一真神,均衡之主的降临……”

  “神明显现神迹,非凡人所能及……”

  “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太监……少监……若干人,于神明鼓掌间,凭空消失,不知所踪。”

  “又乘圣器登临高天,消失不见!”

  朱棣继续翻阅。

  就见记载。

  郑和等人再现,已是一个月后,期间舰船各方躁动不安,曾有启航归返的打算。

  所幸神明仁慈,带诸人归来。

  而后于马林迪国一同举行祭祀庆典。

  神明法身显现,令数十万人虔诚跪拜。

  锦衣卫暗子在船上位阶不高。

  只有一人为副指挥使,掩藏身份;

  若见船上悖逆造反,便可拿出密旨夺权,镇压局面。

  不过此人也未再那被掳走十几人行列中,而他所记录舰船高层几次密谈的书册,还需到北上面圣时才能呈上。

  朱棣比对三人记录,越看越心惊。

  每人所见相同,而感受各异,也就让那神明的形象丰满、真切。

  朱棣心中蒙上一层敬畏。

  却也让他感到不适。

  帝王天子,如何能坦然接受世上还有更尊贵的存在,凌驾在他之上?

  心中落差,令之沉默。

  三人见朱棣不再翻阅,也能体悟圣意,此事对任何人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哪怕他是帝王。

  钱六道:“陛下,小人斗胆进言。”

  朱棣神色恢复,又作不悲不喜:“讲吧。”

  钱六道:“属下三人一路也有讨论,对均衡一事,略有所感。”

  “神明对大明更多为善意,因那神使所用语言,竟与我等一样。”

  “第二,神明为大明赐福有三;”

  “此行归返,神明派遣神使访问大明,并由神使传授‘大地法则’,令舰队开辟出新航路,极大缩短了归朝时间。”

  “后在巨港宣慰司补给,又驶向南方,见得更多南洋小国,最后北上穿越几处海峡,竟直接抵达吕宋,最终归朝。”

  “此外,还有神明所赐粮种被装载上船,诸位大人对此物极其珍视,或能提高粮产数量。”

  “最后一项赐福,我等不知,但得自神明赐福,一定超凡脱俗!”

  “第三,神明于海外定立神国,那神国子民中有人得赐长生!!”

  说到这里,钱六声音高亢:“陛下!此为吉兆啊!”

  “秦皇汉武皆派使者探寻海外仙山而不得,唯吾皇永乐陛下,得见真神……”

  “陛下定能得长生不死之仙缘,永垂不朽,帝权永固!”

  王大、于海听后,也是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人一齐行跪礼,庄重而虔诚。

  朱棣神色也显现异彩。

  初闻神明之事,他更多是彷徨不安,也无心思权衡利弊。

  如今听得三人高呼,他怎能不心动?

  古时无数君王求而不得。

  偏到了他这里,或许将要如愿以偿!

  “起来吧!”

  朱棣克制喜悦,并未着相。

  三人传信还不可为真,一切还要等郑和到来才能进一步判断。

  “费先仰!”

  他呼唤一声,门外就传来脚步,“臣在!”

  “你进来,安排钱六三人下去歇息,提锦衣卫副千户职,入从五品!”

  三人狂喜,也就是他们第一个赶到,待后面的锦衣卫弟兄到来,可就没有这种待遇赏赐了。

  费先仰命人带他们下去。

  又听朱棣问道:“京师尚未来信?郑和可曾抵达?”

  费先仰摇头:“暂无!但按时间计,应是已经抵达……”

  “皇上,若以三人言称之事来看,郑大人若到京师,一定会尽早北上陛见的。”

  “会通河疏浚,走大运河日夜兼程,不足月可至!”

  朱棣颔首:“由你带领,率锦衣卫一千户营出发,前去迎接钦差仪驾!”

  “若得见钦差,速速带他们来见!”

  “若不见,则派快马南下入京,命其即刻动身!”

  “是,臣接旨。”

  当夜,千户所拔营南下。

  又有先头斥候,带三马快骑,赶往应天府。

  翌日。

  皇太孙朱瞻基伴驾,与一应大臣商讨瓦剌谈判事宜。

  瓦剌“大败”,已有使者抵达,求和议好。

  但朱瞻基心思全不在此处……

  他仔细打量皇爷爷神情,并未发现任何不妥,似乎昨夜之事从未发生过。

  朱棣当然觉察了宝贝皇孙的注视,但他并未多余解释。

  因他自己都还不知,神明诸事的具体。

  表面的镇定之下,实则是满心躁动与期待。

  数日后。

  大运河上,划桨民夫高唱着号子声,宝船于逆流之中平稳前进。

  “前面就是济宁卫,行船速度比预想要快!”郑和与王景弘说道。

  二人经启航那一夜的密谈,关系急剧升温。

  周遭人对此都觉得惊奇。

  因所有人皆知,陛下安排二人为正副主使,既为相辅相成之意,也是为相互掣肘。

  不可一家独大,而令大明珍贵的无敌舰队流落海外。

  二人虽然很少急眼,但关系绝不会像如今这样密切。

  而且,就算二人关系融洽,也不应显于明面上吧?

  马上就到顺天府了。

  如此消息传入今上耳中,今上会作何感想?

  若还有下一次西洋之行,还能放心他们二人一同前往吗?

  当然。

  这其中的道理,二人都心知肚明。

  可相比起帝王猜忌,他们更觉得均衡事关重大。

  现在不是小心谨慎的时候了。

  若不能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待得那传说中的灾厄预言降临,大明危矣!

  所以,二人之融洽,也是他们刻意想要展现给帝王的。

  合则利,分则殇!

  应拿出当年靖难的气度,各军彼此信任,而不是相互怀疑。

  王景弘对行进速度也很满意:“到底是海上历练了十年的儿郎,这内河对他们而言,就是小孩儿洗澡盆!”

  “济宁卫要作停歇吗?”

  郑和摇头:“算了吧,早一日到,早一日面圣!”

  “你应该也知晓,从泉州靠港开始,军民名册上就有了空缺!”

  “有各方的人,也有陛下的人!”

  “除我们十四人外,旁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了解均衡!”

  “若要他们胡说八道一通,陛下先入为主,事情就要变的糟糕。”

  王景弘颔首:“那就依你!”

  大半日后。

  船舶入济宁卫,前方早有小船前去通报,宝船将不会停泊靠岸。

  众人也都入舱室,准备用膳。

  却听底下人来报——

  “济宁卫封锁河道;”

  “另有通传,锦衣卫同知费先仰携圣旨迎驾钦差!正在码头等候……”

  至此一句,屋内人都伫立而起。

  跳鱼等人也都面面相觑,大概知晓这是大明皇帝的安排。

  郑和、王景弘同样相视。

  看来消息已经到了顺天府,才引得陛下派遣费先仰前来……

  锦衣卫当以纪纲为尊。

  但二人知晓,陛下并不完全信任这个佞臣。

  这才以费先仰伴驾北上,又留下其弟费先望守护太子监国于应天府。

  费先仰若得知纪纲失踪,他一定会很开心吧?

  不过此时不是攀交情的时候。

  郑和道:“命船靠岸,收敛轻便行装,准备登岸!”

  王景弘也道:“诸位神使,看来船是坐不得了,还须诸位尊使移驾岸上,乘坐马车前往顺天,与陛下见礼慰问。”

  拜见、参见他们可不敢提。

  神使身份特殊,应以宗教礼仪对待。

  跳鱼等人也无所谓,此行所为正主,不就是大明皇帝吗?

  众人动身,各自收拾起来……

  不多时,船舶靠岸。

  费先仰诵读圣旨,又拜见钦差。

  双方没有多于寒暄,便立即登车,先在济宁州济宁卫歇息一夜。

  第二天一早,车队出发。

  费先仰的目光,不断落于跳鱼等人身上,他已知晓这九人来历……

  便是那世上唯一真神的仆从侍者。

  神国使节。

  (本章完)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