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三国之乱世潜龙 >第二卷北上与东征 第五十四章主公高明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卷北上与东征 第五十四章主公高明啊!

  现在的庐江郡太守刘勋,字子台,青州琅邪郡人士。汉灵帝在位时,他曾任沛郡建平县县令。

  几年前,袁术被曹操击败,逃到了扬州。

  刘勋为了投奔袁术,弃官南下,行走千里。

  这种行为,袁术十分支持。多次在公共场合赞美刘勋,并对他十分重视。

  兴平二年,袁术派遣孙策攻破庐江郡之后,刘勋便被其任命为庐江郡太守。

  ‘反复无常’四个字,对袁术来说,那就是家常便饭。

  他答应孙策的事,几乎没有做到的时候。

  刚开始,袁术告诉孙策,你打下九江郡,我就向朝廷推荐你为九江郡太守。

  结果,孙策真的打下来了!

  结果,袁术真的食言了!

  将九江郡太守的位置,送给了袁术的亲信,丹阳郡人——陈纪。

  孙策对此,十分失望!

  这一次,他依然如此。

  再次食言了!

  将孙策历经两年,辛辛苦苦打下的庐江郡,拱手送给了刘勋。

  又一次欺骗!

  让孙策对袁术,更为失望了。

  ......

  孙策,年少有为。

  毫不夸张的说,谁拥有了他,便拥有了半个天下。

  可是,袁术却为了两郡之地,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孙策的心,着实太傻了!

  江东小霸王,岂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他只能为刀。

  宰割别人!

  从庐江郡归来之后,孙策就一直在谋划如何脱离袁术的掌控。

  这时,被袁术私自扣留的太傅马日磾,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孙策却颇有‘潜龙’之姿态,便劝说孙策东征,收取江东。

  此想法,正合孙策的心中之意。

  江东之地,乃孙氏的起家之地。若孙策能回去,那就是‘龙入大海,鸟入天空’,大事可期矣。

  翌日,孙策想好说辞,对着袁术说道:“我孙氏对江东之人多有恩义,我愿意带兵回去,帮助主公你征伐横江县。待吾攻克了横江县之后,便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到三万余人。那时候,我便率领他们北上徐州,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

  袁术能感觉到孙策对自己的不满。

  多次毁信于他,心中怎能没有怨恨?

  袁术认为,朝廷册封的扬州刺史刘繇占据着大部分的吴郡,王朗和山贼严白虎占据着会稽郡。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大小势力,占据着新都、鄱阳等地。虽然孙策很勇猛,但回去之后,未必能有什么作为。

  是而,袁术便答应了孙策的请求。并且,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

  实际上,却只给他配备了一千多名士卒以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仅有几十匹。

  孙策对此,毫不在意。在袁术面前,放下了一番‘豪言壮语’之后,便快速地出发了。

  机不可失!

  都能离开了,何须在乎这些‘俗物’?

  东征之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奔孙策。等到了历阳县的时候,孙策的人马已经发展到五、六千人了。

  孙策立即率人渡江,转战各地。一路之上,是所向睥睨,势若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

  孙策治军颇为严整,百姓们都愿意依附于他。同时,孙策这个人,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手下的兵士,对他没有不尽心尽力的,都愿意效死于他。

  兴平二年,孙策从历阳县渡江,打败了刘繇。

  刘繇率众东逃。

  于是,孙策以此为借口,令麾下大将朱治从钱塘县出发,进攻吴郡。

  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县率军抵抗朱治,大败之。

  许贡逃走,依附于山贼严白虎。

  就在孙策准备进一步‘采摘果实’,挥兵南下攻打会稽郡之时,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江夏郡,出兵攻打庐江郡了。

  主将为黄祖的二子——黄御!

  接到此消息后,孙策下令:大军停止前进。

  急令手下之人将他的谋士周瑜,张昭,张纮等人叫来,商量对策,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

  刘勋此人,胸无城府,略有武力。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袁术手下之人,大都如此。

  在刘勋当了庐江郡太守之后,他便一面安抚世家,募集兵马,一面建立情报机构,四处打探消息。毕竟,大战之中,情报为先。谁掌握了最新的情报,谁便获得了先机。

  这边,‘破虏营’的人马刚出夏口县,那边,舒县的刘勋便得到了消息。

  他立即让人将自己的首席谋士刘晔叫了过来,商讨对策。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县人士。他乃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汝南许劭见过他,曾称其为‘佐世之才’。

  听到刘勋的命令,刘晔快步而来。

  刚一进屋,刘勋便把关于此事的‘情报’,尽数的展示在刘晔的面前,供其阅读。

  刘晔看罢,思索片刻后,郑重其事的说道:“主公,吾以为,对方远道而来,粮食必将为其短板。只要我们兵合一处,派主力固守庐江郡重县——六安县。只需静待半月时日,对方必将因缺粮而退兵。此乃逸以待劳之计,是为上策。”

  刘勋听后,面容颇为不悦。道:“临湖县距六安县不远,且为我庐江郡的西方屏障。为何不能屯兵于临湖县?”

  刘晔解释道:“临湖县,虽为我庐江郡的西方屏障。但是,对方完全可以从北面的龙舒县穿越过来,直抵六安县城下。到时候,我们该如何抵挡?”

  刘勋不以为意的回道:“分兵就是了!对方才一万多人,而我们,足足有三万之多。分出一半来,击败他们也绰绰有余。”

  刘晔劝道:“主公,若兵力分散,不利于此战的胜利啊。”

  刘勋撇了撇嘴,道:“这样的局面,我还要以防守的姿态对敌。若传出去,多没面子啊。再说了,黄祖完全看不起我,派他的小儿子黄御来和我对战。对待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我岂能退缩?”

  刘晔劝道:“主公,面子哪有大业重要啊?

  我们不能...因小失大。”

  刘勋不耐烦地回道:“我意已决,莫要再劝了!下去安排吧。”

  刘晔无奈,只能默默地道出一声:“遵命!”

  直到此时,刘晔才明白了自己的作用——不是为主公出谋划策的,是主公想好了对策之后,让他去执行的。

  遇主不明啊!

  但出于心中的道义,刘晔还是将刘勋的命令,老老实实的执行了下去。

  你可以不听我的,但是,你为主公,我为臣子。

  分内之事,必须做好!

  至于刘勋为什么要死保临湖县,刘晔还是知道一二的。

  这些年,荆州颇为安定。安定之地,注定繁华。从而造就了江夏郡的商业,极其发达。

  作为庐江郡和江夏郡的枢纽之地,临湖县来了大量的扬州商人。

  这些商人,为了便于行事,给刘勋提供了巨大的利益。因此,在此艰难的时刻,刘勋依然没有忘记他们的‘死活’。

  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关键的时候,还能保命!

  ......

  五日之后,‘破虏营’的大军,整整齐齐的开到了临湖县城下。

  看着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庐江军士兵,黄御的心中,是说不出的开心。

  这个刘勋,莫非是‘自己人’?

  要不然,如何解释他放弃了大好的局面,选择最差的一种方式御敌?

  虽然此时的黄御身边,有李儒和司马懿。但这一战,黄御并没有让他们出谋划策。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猪’对手,刷战绩的事情,当然要自己来了。

  黄御下令,大军先休息一日,然后,全军攻城。

  第二日上午,艳阳高照。

  ‘破虏营’以及江夏军的将士,排好队列,朝着临湖县城压去。

  快接近城墙之时,鼓声突变。

  大军一分为四,分别朝着四面城墙跑去。

  待准备就绪,主将黄御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兵多一方攻城,一般都会采用这种全面进攻,让对方无暇顾及的策略。

  我兵多,我有优势啊!

  从任何一面城墙攻进去,我都会胜利。

  负责东城墙进攻的队伍是文聘部,他们的队形,进退有度。既能有效的打击对方,又能最大化的减少己方的损失。

  看到他们,黄御赞道:“一代名将,名不虚传!”

  负责西城墙进攻的队伍是黄忠部。他们和黄忠一样,性烈如火。一上来,便在后方‘神箭手’的压制之下,对城上的庐江军,发起了最猛烈地进攻。

  黄忠身披铠甲,身先士卒。手中的大刀,舞得是密不透风。偶尔取下后背的弓,张弓搭箭,箭无虚发。

  李儒见后,赞道:“主公,此人之勇,不下并州吕奉先。”

  黄御听后,笑而不语。

  负责北城墙进攻的队伍是徐晃部。虽然他的这些人马皆为新兵,但攻击之猛势,丝毫不弱于其他两方。

  司马懿见后,赞道:“主公,公明之力,也颇为不凡啊!”

  黄御听后,依然是笑而不语。

  负责南城墙进攻的队伍是苏飞的江夏军。在四面城墙外,虽然此处的人马是最多的,但他的攻势,却是最弱的。

  中规中矩,毫无特点可言!

  大约三个时辰之后,黄御看着面前这惨烈的战况,下令道:“鸣金收兵!”

  众将不解:“眼看这就要拿下临湖县了。怎么临门一脚的时候,传令收兵了呢?是发生什么变故了吗?”

  但军令如山,只好照做。

  李儒和司马懿见后,默默地称赞了一声:“主公高明啊!”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