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宰执汉家 >第二卷 第八十章 保守与变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卷 第八十章 保守与变革

  一大清早,刘和就来到了书院,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书院里面的学生,似乎起的比他还要早。

  那位和刘和有着一面之缘的金尚,曾经朝廷的兖州牧,在这时候似乎也已经认命了,安安心心的给刘和当起了南阳书院的山长。

  那些学生们在背诵的,也是当初刘和用来糊弄马日磾,以求介减少学业压力而弄出来的,现在反而成为了书院教授这些年幼孩子的主要手段。

  “刘大人曾经说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用功,当在早上。”

  好巧不巧的,刘和正好在书院内,遇到了巡视的金尚,现在的他,活像是一只巡视领地的狮子。

  说实话,对于加入刘和的势力,在最初的时候,金尚是有过顾忌的,但在听娄圭说的关于所谓考试制度之后,金尚反而对于刘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或许他真的可以尝试一下,反正他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了。

  是的,在汉朝廷颁布的诏书中,他已经死了。,甚至给他上了谥号。

  这其实和刘和当初的耽搁,也是有着极大的联系的,毕竟把人家在牢房里关了都快一个月了。

  “听说,你那什么考试制度,今天就要正式举行了,怎么,不去看看么?”

  金尚给刘和倒上一杯茶,漫不经心的问到。

  “是啊,本来应该去的,可我还是认为,书院才是最重要的。”

  金尚点点头,能在这种时候大兴教育还是平民教育的,放眼整个中原,都怕是只有他一人了。

  没办法,大家都在争夺天下,招揽人才很明显要比培养人才要来的快的多了去了。

  但这样的反而十分的珍贵,对此金尚倒是难得的和刘和站在了一条战线上。

  “其实按照我的计划,这个书院应该开设分科,只可惜,我这里人才不足啊。”

  刘和喝了一口杯中的茶,颇有感慨的向刘和说到。

  “人才,你自己不就是么,我觉得依照着你的性子,还是来书院做个先生的好。”

  金尚颇有感慨的说到,随后悠哉悠哉的给自己沏茶。

  “我也想啊,可你看看,这南阳要是离开了我,谁能当这个南阳太守?”

  “这么说来,倒也确实如此。”

  金尚点点头,随后给刘和也倒上一杯茶。

  “若不是今日来的人多,我还真不敢来见您呢?”

  刘和端起茶,向金尚表达着自己的歉意。

  “我本来一个都要入土的人了,原本想着就是为朝廷做点事情。可到头来,也罢,你这书院也正好留给我养老了。”

  金尚摇摇头,或许这就是他最后的结局吧。

  “对了,老夫听子伯说,你看事极其准确,对于长安的局面,你什么高见?”

  金尚向刘和问到,提到这个,也算是刘和的长处了。

  “李傕郭汜这二人,早晚得决裂,到时候若是有机会,我们可以趁机,迎接陛下到南阳来。”

  刘和说到,这算是事实了,之后李傕和郭汜因为权利上的相互争夺,最后终于爆发了武力冲突。

  “能将陛下迎接到这里来,若当真如此的话,大汉振兴有望。”

  听到这个,金尚到有有些不淡定了。毕竟如果皇帝能逃出西凉军的魔爪,振兴大汉算是有机会了。

  “总之这几年是不太可能了,得再几年,现在那四个家伙,估计关系好呢。”

  刘和口中的四个人,就是西凉军的头脸人物,李傕,郭汜,樊稠,张济。

  樊稠和张济会在后面的冲突中被李傕和郭汜干掉,接下来就是两人相争了。

  “等我们这次考试结束了,选拔一批人进书院,帮你教导那些学生。你出来帮我吧。”

  刘和淡淡的说到,随即起身,向远处眺望。

  “得了吧,休息了这么久,我可不想累的和娄子伯那个样子,他愿意享受所谓的权利的味道,那种感觉,对我而言,未免有些太痛苦了些。”

  金尚淡淡的说到,南阳虽然是汉帝国昔日的南都,世家门阀众多,但愿意配合这位年轻太守的,也只有几个小世家了。

  因此娄圭想要找到还算有些共同语言的人,也只能到这里来找金尚了。

  “其实金山长啊,金大人啊,您要是有什么门生故旧,失意的老友之类的人,你可以给我举荐过来,我是向来不吝职位的。”

  见金尚已经断了出仕的念头,刘和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了。

  “我倒是有一个老朋友,他甚至当过灵帝时候的大司马,我给你找来,你看看如何?”

  听到这个,刘和倒是有些疑惑了,灵帝朝距今也算不得远,但能当上大司马的人,现在估计都老的动不了了吧?

  “还请金达人明示,若是有什么要求,在下一定满足。”

  “你当真不知道?我所谓的那位故友,叫张温来着。”

  刘和一听张温这俩字,瞬间就明白了,感情老头在拿自己开涮呢?

  张温是什么人,那是灵帝事情的大司马,镇压了西边羌人暴乱的大将,就连皇甫嵩和朱俊这样的人见了都得称呼一声将军的人物。

  可偏偏这家伙下场不太好,被董卓给干掉了,而且还是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手法。

  “拿故友开涮,你这样的朋友也算不得什么可靠的人啊。”

  刘和揶揄到,毕竟古代人讲究多了去了,死者为大让刘和这样的人都得不得不却避讳,金尚居然拿这种事开玩笑。

  “朝堂上的朋友罢了,暗地里不知道下过多少绊子了,只可惜啊,都变成过往云烟了不是?”

  金尚用一种颇为自嘲的语气向刘和说到,刘和却从其中听出一丝的凄凉。

  “总之啊,你现在看到的许多东西,都是吸取前人经验教训来的,既然是经验,自然是有益之谈。就像汉初,高祖皇帝鉴于秦朝无分封而灭亡的事情,分封了一大堆诸侯王。等过几年了,高祖又觉得,项羽就是随便封异姓王,然后把自己弄没的,于是就把那些异姓王都弄掉,改分自己的子孙了。”

  刘和点点头,表示认同,但他还是不知道金尚想说什么。

  “之后就是七国之乱,武帝推恩,汉帝国才安稳下来,有了后来的百年。可再往后呢,救是王莽了。大家都不待见王莽,觉得他算不得皇帝,可他做的事情,大家可都记着呢。”

  刘和更疑惑了,好端端的,怎么就提起王莽来了。

  “我最近从那些有家眷的孩子们口中得知,你也想变,想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来。但我在这里还是得和你说一声,多小心些,准没错。”

  刘和这才搞懂了,原来自己的各种改革,已经被这位金大人关注到了,哪怕他只在这里当个教书先生,也却能将这些事情知道的很清楚。

  “所以,你是汉家复兴的希望,切忌不要因为这种事情,折损在这里面,切记,切记。”

  说完两个切记之后,金尚便不再说话了,而是看着刘和的表情。

  “小子受教了。”

  刘和起身,长舒一口气后向金尚鞠躬到,金尚点点头。

  “所以啊,你说的那些门生故旧,昔日老友,老夫也不是没有,反而有很多。但一来呢,不管从哪方面,老夫已经是一个死人了,死人联系活人,当真是做不到的。其次,你那些变革让我很安心的把他们交给你啊。”

  金尚见刘和诚恳,随即说到。金老头追逐了一辈子功名利禄了,但却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在南阳却看到了自己一直理想着的东西,对于一个已经活够的人来说,最后的生命拿来追求理想,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之后就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了,在交谈中,刘和也确实了解到许多的处理任务的法子。这让他受益匪浅。

  “还是不放心我啊,我怎么可能成王莽呢。”

  站在书院门前,看着硕大的南阳书院的匾额,刘和颇有感慨的说到。

  只要百姓们能切实获益,那些世家再厉害,也翻不起什么水花来。毕竟哪怕是王莽,最先起来反抗他的,也是那些因为他改革中的各种不合理导致的混乱而受到影响的百姓。

  但最后建立起政权的,却是出生世家地主阶级的本朝光武帝刘秀。

  光武复汉,听起来是一个多么让人充满向往的词啊,但在刘和眼中,那就是比烂罢了。

  很明显,王莽的新朝做到了比汉帝国还烂,所以大家都会思念汉帝国。

  若是继承者做的要比前任好,那谁还会无端去念着前朝呢。

  或许这就是没人去兴复大秦的原因,因为大汉比他做的好,做的更深入人心,仅此而已。

  在返回新城之后,以往习惯坐在太守府内边喝茶边处理事宜的娄圭不见了,整个政务堂限显得十分的清净。

  但这样的清净却也没持续多久,因为孙策来了,随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刘和一直念念不忘的顶级谋士周瑜周公瑾。

  别看后世的银幕上周瑜要比诸葛亮年轻,但事实上绝不是这样,周瑜要比诸葛亮大好几岁。

  至少现在周瑜就准备带着孙策去讨伐自己老家了,而诸葛亮还连十岁都不到。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