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八十二章 常朝决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十二章 常朝决意!

  汴京。

  文德殿。

  鎏金蟠龙烛长燃,烛烟袅袅。

  “噹!”

  钟声长响,百官进殿。

  官家赵祯双袖合拢,举目平视,如常问道:“诸位卿家,可有事上奏啊?”

  自“秘密立储法”提出以来,赵祯身上的担子明显轻松不少,就连说话都平添一些气力。

  话音一落,一位御史台的官员就要上前弹劾监察事宜,余光瞥见最左首走出的一道身影,连忙退了回去。

  左首之位,代表着臣子权势巅峰存在的宰辅大相公——韩章,一步迈出。

  “老臣韩章,代陕西转运使江昭,上一奏疏,名为《平戎策》。”

  言罢,自有内官上前取过奏疏,呈递于皇帝。

  赵祯象征性的翻了两页,就传给了内官。

  涉及边疆事宜的奏疏,但凡要于常朝之上公然呈奏,肯定都是提前呈递过皇帝。

  这封《平戎策》,更是江昭托韩章上奏。

  皇帝、百官之首、武将之首,三人早就在御书房探讨过奏疏的内容。

  特意于常朝之上呈奏,一则,适当走走流程,二则,也是想知道百官的态度。

  涉及战事,不说要有多大的支撑,起码百官不能拖后腿。

  当然,君王与百官之首达成一致意见的那一刻,也不允许有臣子捣乱。

  “示于百官吧!”赵祯出声道。

  内官闻言,连忙念起了奏疏内容:“臣江昭谨奏:臣观西陲之患,莫剧于夏人。元昊僭号,裂土河西,蚕食河陇。吐蕃诸部,裂为四野。河西故地,西羌蕃酋,狼顾鸱张,或可以蕃制夏

  此制蕃上策也。俟吐蕃归心,夏人右臂既断,王师可徐图灵武,复汉唐旧疆矣!”

  一封奏疏,洋洋洒洒千余字,并不繁杂。

  奏疏主要分析了吐蕃的困境与西夏的夺权争斗,对比了大周政权稳定的优势,并适当分析了决策的可行性。

  细究而言,就是养精蓄锐,通过离间、招抚吐蕃,孤立西夏,趁机建功立业。

  至于究竟怎么微操,并没有细说。

  有些东西,并不是几页纸根本说不清楚。

  相比起奏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朝堂上有没有人支撑,有没有皇帝的信任。

  有这两样,比什么都强!

  《平戎策》内容念完,百官相互探讨起来。

  赵祯静静的望着文武百官,任由探讨。

  其中,武将分为两拨人,一拨人以欣喜为主,一拨人以担忧为主。

  欣喜,自然是乐于有战事。

  武将立功,本就得倚仗军功。

  担忧,则是担忧江昭的本事。

  此奏疏既然是江昭提出,一旦施行,大概率是以江昭为主导,武将只有听从命令的份。

  这可不太好。

  文官一方,并无太过复杂的利益纠葛,几乎都是纯粹的分析奏疏的内容究竟能否实行得通。

  万一输了,又是否输得起。

  半响,赵祯敲了敲御案,百官寂静。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赵祯问道。

  这话一出,文武百官齐齐默不作声。

  绝大多数官员,其实就是凑凑热闹,适当探讨一二。

  真要论及决策,公开说出想法,起码也得是内阁大学士、枢密副使一级的人物。

  武将一方,宁远侯顾偃开走出一步,躬身道:“江运使奏疏之言,不无道理,或可一试。”

  从为公上讲,这奏疏内容不无道理,西夏、吐蕃政权内乱,的确是趁机杀伐夺取疆域的好机会。

  从私利上讲,顾廷烨与江昭有不浅的交情。

  他已经老了,大郎顾廷煜从小身子骨不好,三郎性子太软,文不成武不就。

  宁远侯府要想持续辉煌,肯定是得倚仗二子顾廷烨。

  顾偃开平时教训二郎贼狠,但他也相当清楚二郎身上的本事。

  读书三年,顾廷烨甚至考上了秀才,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孩子。

  要是真论及顾氏传承,还是得落到二郎的头上。

  该卖江昭人情的时候,还是得适当卖一卖人情。

  军方二把手顾偃开,赞成!

  “老臣以为,或可一试。”内阁大学士文彦博走出一步,表了态。

  从理论上讲,现下的确是掣肘西夏、吐蕃的好时机。

  以大周的国力,也输得起。

  一文一武,相继表态。

  忠敬候郑老将军一步踏出,适当斟酌了言语,说道:“陕西边军二十余万,事关国祚,江运使并无统兵经验,怕是不可孤注一掷。”

  忠敬候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边疆之地,常有驻兵,多达二十余万。

  但这些驻兵事关国祚,一旦瓦解,大周不说亡国,起码也得重创。

  江昭意欲拓土,这是好事。

  但,他说到底还是没有统兵经验。

  那二十余万军队,最好还是不要让江昭统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赵祯沉吟,罢了罢手。

  忠敬候这话,他早就有过考量。

  英国公一步迈出:“老臣以为,可以一试。”

  奏疏的事情,他是最先知道的人之一,早就表过态度。

  不一会儿,几位内阁大学士也相继表态,都没有阻拦之意。

  作为文官正统出身,江昭主导边疆事宜,这对于文官来说是好事。

  相比起武将掌兵,肯定是江昭负责边疆事宜要好上一些。

  零零散散,文武双方的大人物都表了态。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

  从《平戎策》上奏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有了边疆动兵的意思。

  反正,以稳为主,吐蕃、西夏都有内乱。

  要是真的成了,史书之上,他的功绩可就又多了一项!

  “着令,转运使江昭,领陕西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可自行征兵建营,抵御边疆。”

  陕西路经略司机宜文字,这是军中核心职务之一。

  话越简单,限制越少,支持也就越大。

  自行征兵一事,以往也有先例,范文正就曾特意征召一州民兵近两万余。

  赵祯的意思,赫然是要适当观望一二。

  让江昭自行征召士兵,试一试统兵效果,奏疏内容是否能运用出来。

  要是真有成效,甚至可开疆拓土,一封旨意下去,常驻陕西的士卒自然听从江昭指挥。

  要是效果不行,那也有陕西士卒兜底,边疆不至于动乱。

  几句话的背后,还隐含了粮草的支持。

  哪怕不能动陕西常驻士兵,陕西一路特意征召几万士卒,也根本不是问题。

  上报上来多少,就支持多少粮草。

  要说为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官领兵的好处。

  本来,文官掌兵就相对受到优待。

  更遑论,那人是江昭?

  皇帝一言,定下了结果。

  既免去了某些人的担忧,也起到了决策效果。

  文武百官,齐齐一礼:“陛下圣明!”

  ……

  马球会。

  几位纨绔子弟知晓了江昭特意书信一封,希望顾廷烨要去边疆相助的事情,不免一讶。

  这是什么待遇?

  “不是,凭什么啊?”有纨绔子弟不解。

  都是从小玩到大,一起纨绔没本事。

  这顾廷烨,怎么就一下子支棱起来了?

  再说,顾廷烨能相助些什么?

  “就凭我认识江子川!”

  顾廷烨爽朗一笑,丢了球杖,大步往外走去。

  ……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