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饭桌上没人说话
清晨七点,镇东头老茶馆的铜铃被晨风撞得轻响,铃声清脆却断续,像被雾气咬去半截。
肖锋掀开门帘时,一股陈年茶叶混着潮湿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门轴发出低哑的**。
老周正缩在靠窗的木桌前,褪色的蓝布衫下摆沾着星点墨迹,袖口磨出了毛边,指尖微微发黄——那是常年翻账本留下的痕迹。
面前的盖碗茶浮着层白霜,茶汤已凉透,续水两回的痕迹在杯壁凝成细密水珠,偶尔滴落,敲在木桌上,嗒、嗒,如心跳迟缓。
“肖书记。”老周起身时,椅子腿在青石板上刮出刺响,那声音尖利得像是划过耳膜。
他从怀里摸出个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指腹反复蹭过封口的浆糊,黏腻的触感让他眉头一皱,“这是柳河建设近三年的异常转账记录,每笔都经我手……”他喉结滚动两下,声音压得极低,几乎被远处茶壶的嘶鸣盖过,“但我以为只是走账——宏发那边说采购扶贫物资,可水泥没进村,钱却走了。我查了收款方,空壳公司,注册地在废弃厂房。”
肖锋没接信封,目光落在老周泛青的下眼睑上——那是彻夜未眠的痕迹,眼下皮肤薄得几乎透出血管。
他听见老周的呼吸,短促而浅,像被什么压着胸口。
茶馆老板娘端来新沏的碧螺春,青瓷盏底与木桌相碰的脆响里,他听见老周压抑的抽气声。
瓷杯温润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茶香清冽,带着一丝姜的辛暖——老板娘知道他胃寒,总多放一片。
“不是赎罪。”老周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眼睛红得像浸了血,镜框压着鼻梁留下一道深痕,“是自救。我昨晚翻小琳的作文本,她写‘爸爸的账本比星星还亮’……”他手指抠着桌缝,木刺扎进指甲缝,他却没缩手,“我得让这句话,别成假话。”
肖锋指尖叩了叩信封,纸面微糙,还带着体温的余温。
“你信不信村民打分能救你?”
老周愣住。
窗外传来卖早点的吆喝,糖画摊的铜勺敲得叮当响,那声音欢快得刺耳。
他望着肖锋眼底的沉静,忽然想起上周在柳河村小学,小琳举着满分作文跑过来时,自己也是这样被孩子亮晶晶的眼睛盯着。
阳光照在她额前的碎发上,像镀了层金。
“我女儿也在村里读书。”他声音发颤,喉间像卡着什么,“她每天放学都要去看公示栏,说要看爸爸的名字……她说,名字亮着,爸爸就在做好事。”
肖锋这才接过信封。
牛皮纸边缘还带着老周体温的余温,里面的纸页被折得整整齐齐,每笔转账旁都用红笔标着“存疑”,字迹工整却用力过猛,纸背微微凸起。
他将信封收进内袋时,老周的喉结动了动,终究没再说话。
上午十点,镇政府办公室的百叶窗漏进细碎阳光,光斑在文件上跳动,像碎金。
小郑推开门时,运动外套的拉链还挂着半截,手里攥着份文件几乎要抖出声响:“肖书记!市财政局来文了,要在柳河镇试点‘阳光财政评分卡’!”
肖锋正翻着阿娟整理的模板,纸张边缘整齐,油墨味尚新。
闻言抬头,笔尖在纸上顿了一下:“具体要求?”
“村级以上单位必须公开资金流向明细,还要纳入年度考核!”小郑把文件拍在桌上,封皮上“柳河镇试点方案”几个字被压出折痕,纸角微微卷起,“我刚问过科长,说是省厅转下来的——您看,这是不是……”
“顺势而为。”肖锋翻开模板,纸页沙沙作响。
他指尖划过“纠错率”三个字,声音低而稳:“透明度、合规性、纠错率三项指标,纠错率的基准线用老周提供的漏洞数据。”他顿了顿,“阿娟昨晚加班到十点,模板早备好了。”
小郑望着那叠装订整齐的表格,突然笑出声,笑声在办公室里回荡:“难怪您上周让我去县图书馆查财政公示条例,合着是在这儿等着呢!”
肖锋没接话,目光落在窗外——老周的自行车正停在财务科门口,后架上晃着个蓝布书包,是小琳的。
风吹动书包带,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中午食堂飘着红烧肉的香气,油腻的热气在空气中浮动,黏在皮肤上。
李婶端着汤盆经过老周桌前时,脚步突然踉跄。
“哎哟!”瓷勺磕在老周衬衫上,棕红色的汤汁立刻洇开片污渍,热气腾腾地往上冒,“对不住对不住,您这吃饭老低头,跟欠谁钱似的……”
老周猛地站起,手忙脚乱去擦衣服,指尖触到湿黏的布料,胃里一阵翻搅。
却在触到胸口口袋时顿住——那里原本装着小琳的照片,今早出门前他鬼使神差没带。
李婶边用纸巾按边瞥他:“您今儿咋没掏照片看?往常这时候早摸出来了。”
老周低头盯着汤渍,筷子还搁在碗边,没动过的米饭结着层硬壳,冷得发黏:“小琳说……说照片在书包里,她带着呢。”
角落的肖锋捏着饭勺,笔记本上刚记下:“眨眼频率每分钟28次(日常18次),左手指甲轻敲桌面12次——合作者初现特征。”他舀了口汤,温度刚好,像极了李婶今早特意多放的姜,暖意从喉咙滑下,熨帖着心口。
下午三点,祠堂的八仙桌上摊着阿娟新翻出的账本。
她指尖点着“柳河建设→宏发建材50万”那行,笔帽敲得桌面咚咚响,节奏急促:“备注是扶贫物资采购,但我问遍柳河村、长岭村、青竹村,没一户收到水泥。”
肖锋凑近看日期,2023年4月15日,正是暴雨冲垮村道的第二天。
纸页泛黄,边角卷曲,墨迹有些晕染,像被雨水打湿过又晾干。
他摸出手机给小郑发消息,抬头时阿娟正盯着他笑,眼底闪着光:“您又要搞事了?”
“让群众自己查。”肖锋打开匿名论坛,输入“我家猪圈没领到水泥,谁领了?”,发送键按下的瞬间,窗外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小蕊举着阳光指数贴纸跑过,金粉在风里闪成一片,像撒落的星屑。
半小时后,论坛评论区炸了锅。
“我家тоже没收到!”的帖子下,陆续有人晒出转账截图:“我们村修路的钢筋款,备注‘已发放’,但施工队说根本没收到!”“上个月的抗旱补贴,存折里少了两千!”
阿娟凑过来看,眼睛越睁越大,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他们……他们怎么会有这些?”
“因为他们也在查。”肖锋合上笔记本,皮质封面发出轻微的啪嗒声,“制度活起来,得靠他们觉得‘我也能查’。”
傍晚祠堂前,老周的自行车停在竹影里,链条上还挂着露水,凉意渗进裤脚。
他搓着双手走过来,衬衫上的汤渍还没干,皱巴巴的像道疤:“下一步……我该做什么?”
肖锋从口袋里摸出张阳光指数贴纸,底色是村民自己调的橙黄,触感微糙,边缘有些毛刺,“贴在你办公室门上。”
“贴这个?”老周捏着贴纸,指尖微微发抖,“他们会说我疯了。”
“不。”肖锋望着远处正在往公示栏贴评分卡的村民,纸页在风中翻动,发出哗啦的声响,“他们会开始问——为什么你也怕?”
老周沉默片刻,突然笑了,声音轻得像自语:“小琳昨天说,她要把贴纸贴在教室后墙。她说……”他喉结动了动,眼眶微热,“她说‘爸爸的办公室要是也贴,那星星就更亮了’。”
暮色漫上屋檐时,肖锋回到办公室。
抽屉里的账本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老周的清单压在最上面,红笔标注的“存疑”两个字像团火,灼着视线。
手机屏幕亮起,是老周发来的消息:“今晚整理凭证时,发现柳河建设有笔款……”后面跟着个未发送的“青”字。
肖锋盯着屏幕,钢笔在“利益置换三步法”旁画了个新的圈,墨迹缓缓晕开。
窗外传来夜枭的啼鸣,他却听见更清晰的声响——是某个庞大齿轮开始转动的声音,带着锈迹,却势不可挡。
他合上笔记本时,月光正爬上“青藤会”三个字。
那是三天前老周在茶馆欲言又止的秘密,此刻被月光镀上层银边,像把即将出鞘的剑。